德育与心育融合实践探析

2024-09-24 00:00:00唐梦娜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28期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启蒙的关键阶段,其在此时期将初步开始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故而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尤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义务教育对小学阶段育人工作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小学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成长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积极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并在相关教育工作中深度融入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实现五育并举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意义

一方面,就教育目标而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具有诸多契合点,其核心目的皆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推动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才,此目标可具象化为道德品格、心理健康等层面。心理健康课程与德育课程紧密相关,德育课程中囊括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板块,其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内涵衍生,两者在实践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就当前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现状来看,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是实现小学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实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能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效高质开展。通过德育素材的深度融合,能够最大程度弱化学生与教师在知识储备方面的巨大差异,基于统一的出发点引导学生感受正向、积极的道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成为死板、单一的理论知识和道德框架,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其成长的因动力,并对其心理品格发展产生良性反馈。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现状

就教育目的而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目标皆是推动学生实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因此两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目前仍存在诸多短板,首先,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依然难以转变固有教学思维,仍沿用以往以教材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知识传授,并未从根本上立足于学生需求提供具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长此以往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流于表面形式,难以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最后,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时,未能基于其心理发展状态、家庭教育情况等多元因素加以综合考量和全面掌握,导致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而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施以简单、统一的教育,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未能做到深度融合。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奠定课堂融合基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融合实践中,应当切实转变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重点关注小学生在其学习、生活日常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变化,并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德育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其次,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拓展自身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并积极参加儿童心理健康专业研讨会、培训课程等,以此不断适应逐步发展变化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与之个性发展状态相对应的教育;最后,教师应当将教育的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注重良性师生关系的互动,不断探索多元教学手段,让学生不再抵触“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讲授课程《情绪管理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一课时,教师可以融合情境教学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为其设立一个故事情境中遇到困境的三位角色,令其思考——如果自己作为“帮助者”,将怎样通过协调解决故事角色的棘手难题呢?之后,教师可引导其投入故事情节,并教会其在遇到生活实际问题时,怎样做好有效的情绪管理,并通过平和、稳定的沟通表达去解决问题。通过此课,学生不仅能够在情境中感知课中知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路径,同时也能够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产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自身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也将得以提高。

(二)科学开展心理调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与德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群体真实状态的全面了解基础上,切实了解其个性成长阶段特征,并结合教学实际有机整合可用信息,方可保障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一,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应尽可能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引导其学会怎样开展与同学的社交、怎样正确认知自我、怎样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怎样帮助有困难的人等,帮助其科学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并将德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其中。

第二,教师应当在校方支持下,定期针对在校小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阳光少年”评选、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同时依托于班级板报、宣传栏、校园墙报等途径,广泛开展有关优秀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为在校小学生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正向认知,使其能够在提高德育素养的同时,做到积极生活、快乐学习。

第三,心理健康教师应根据本班同学情况,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调查表,对班级同学的真实状态展开全面了解,同时根据所调研的情况设立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表,从而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有较为深刻的掌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融合德育教育。

(三)实施多元教学手段,推动教育实践融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在教学内容中融合德育相关内容,从教材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通过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发展健全的人格品质,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帮助其正确认知自己、科学管理情绪,从而基于两者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勇敢无畏的坚定信念,更好地应对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进行延伸拓展,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视角开展教育工作。举例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播放校园霸凌事件案例的相关警示视频,并引导学生就视频内容进行深度反思,抛出引导性问题:“校园欺凌事件体现出的人际交往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当你遇到这类事件时,你会选择如何去做?”,教师应鼓励学生明辨是非、大胆发言,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和反思,并通过潜移默化地教导,在其心中种下正义、善良的“道德种子”,使其在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同时提高德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付诸行动。

(四)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形成正向融合效能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只有积极推进家校共育,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素养与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正向推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家校联合背景下整合教育资源,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中共同发挥作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学校可整合师资资源为学生家长提供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对广大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教育讲座、座谈会等,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分享成功经验,并在会中踊跃发言,使得家长能够注重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其优质的陪伴,从而引导其形成积极的心态,并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最后,教师应当协同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家校共育计划,基于密切交流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成长情况。

四、评析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等方面皆处于关键时期,其在此阶段,心理健康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倘若未能接受科学的心理健康指导,极易陷入消极的心理困境。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发展现状,采取多元手段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的共同发展,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奠定未来成长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