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实施2022版新课标实施两年多,我们对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做了调研,发现各学校都积极组织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研究,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然而,不少教师课堂教学行改变很不明显,普遍感到课标写的很好,数学学科素养很重要,但怎样有效发挥每一个知识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怎样挖掘教材具体内容中蕴含的核心素内涵、怎样拓展教材内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怎样在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确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
1.深入研读新课标,深刻领悟新理念。2022年新版义务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通过学习,要明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等基本要求。明确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明确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2.准确使用新课标,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必须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以核心素养统领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握学科本质,理解学生学习特点,确立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如,我们在“数与运算”主题中的两位数的加减法时,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数的概念,把15分成10和5,把16分成10和6,以整数位值制为依据,整体分析小学阶段的“数与运算”,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与多位数的运算是一致的,甚至与分数的算法也有一致性。要清楚的把握学生学习“15+16”这样的问题有哪些基础,会遇到什么问题,进而确定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预备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内容。当前内容需要明白“相同位数上的数相加”“满十进一”的道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目标重点要体现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本技能、数学思想,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融合相应的情感态度,构成较为完整的教学目标。
在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和教学目标确定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15+16这样的问题,算法不难,但把算理说清楚比较难。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如设计开放性问题:“15+16+?,你会计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展开谈论。也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这个题目中15可以分成那两个数?16呢?”“题目中两个1相加表示什么?”。针对学生不同理解和回答,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小组讨论和必要的点拨引导。教学设计没有固定模式,只要适合学生,解决问题,最大化促进学生发展就是是好的设计。
3.善于借鉴典型案例,启发自己改善优化教学。例如教学名师张齐华执教的示范课《会说话的百分数》,是一节十分典型的优质课例,张老师整体设计站位高、思路清、方法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步步深入,启发引导,有趣味有实效,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任务落实实在在。
一是设计了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开课伊始,张老师在调节课堂氛围时,问及学生是否都到场(有些公开课选用的多为部分优秀生),给孩子们示范着自信。与学生互答中,鼓励孩子们回答问题干脆利落。虽然只是课堂的小热身,但能培养孩子自信心和敢于回答问题的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去探索新的知识,还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二是在情境分析中理解百分数的数学内涵。情境的创设需要关注学生,且这样的情境应该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需要与学生思维发展相一致。三是在情境辨析中明确百分数的双重意义。情境的创设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更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统筹教学内容,并对相似内容进行辨析,不仅能推动教学多向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究异同,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情境辨析中理解知识的多维意义。四是在推理中理解百分数的生活意义。推理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情境创设中加入推理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五是在情境反思中理解百分数的文化意义。情境教学应是知识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将知识寓于文化,用文化丰富知识。张老师始终坚持“文化数学”的教学主张,坚信数学的文化价值,旨在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德行生长、人格成长的大舞台。通过对这样的优秀案例分析,借鉴其教学设计思路与实施过程,能够启发自己、快速提升自己。
4. 坚持实践加反思,拓宽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思路。“教学反思”即教师对教师“教”、对学生“学”的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反思对象。进行主动探究,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这是落实新课标有效策略,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