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赛课已进行了三周,现已落下帷幕。作为评委,回顾这三周12节课,我收益和感慨颇多。要想上好一节课,着实不容易。课堂就40分钟时间,顾着这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肯定就会弱化,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确实要倡导凸显一课一得。随着2022版新课标的落地,诸多教育思想我们也要发生改变,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紧扣新课标设计课堂,倡导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思想。回顾新课标实施来我这一段时间教育历程,我梳理一下,我是从这些方面做的。
一、紧扣新课标,把握大方向
首先我们务必要把握新课标这个教育大方向,了解新老课标的不同点和新增点,知道新课标新增了文化自信、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凸显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等理念。传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要有所改变,教师备课眼界要放大放宽放远,不能局限于备哪一课,要着眼于整个单元备课。设置学习任务,让任务驱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改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学习有了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会提升。例: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我会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制定一个班级招募会,招募朗读有真情实感的学生。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呢?是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围绕语文要素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设置学习任务群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鉴于此,我和伙伴们会讨论交流学习新课标,努力设计好教学步骤,实现课堂教学的收益最大化。
二、精备教材,挖掘教材
我会精读教材、深挖教材,读到教材中没有出现的信息。例《曹冲称象》,当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非常高兴。一头大象为什么能让曹操如此高兴呢?因为大象在古代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是权利的象征,所以他非常高兴。然后再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对教材的解读,力争吃透教材。只有教师吃透教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例《坐井观天》,青蛙说小鸟说大话,大话怎么理解?夸大的话,吹牛皮的话,不切实际的话。通过了解大话的意思,感知青蛙眼界狭窄,确实是井底之蛙。现在网络既发达又便利,我经常会在网上关注一些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对我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微信上关注:牵着蜗牛散步、小学语文、第一语文等。抖音上关注的有妮小妮学语文、何捷教学语文、奕童之家、语文君等。还有最权威的中小学智慧平台,反复看平台上的课例,以补自己之短。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精心磨课,实践出真知
我们钻研了教材,也借助一些视频讲解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这个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乐于实践,大家都知道实践出真知嘛。所以,我会主动邀请伙伴们来听我的课,在课堂实践中找不足,查漏补缺,积极和伙伴们探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班有一个班的特色,多去几个班磨课,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磨课,我也能发现自己课堂设计的不合理地方,及时调整,逐渐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四、巧设作业,精而有趣
我努力地搞好语文教学,另外我还精心设计作业。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要多动脑子,要摈弃传统的机械性、重复性练习,这样的作业既费时又低效。现在,我的作业设计秉承多一些创意,分层设置,趣味性强一些,学生乐于去做,自然我的那班孩子们收获颇丰。例如:教学《我喜爱的玩具》,这虽然是一次练笔,但在练笔前,我清晰地把练笔分为三个部分。1、我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是怎么来的?2、我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写清楚事物的外形特点。3、我喜欢的玩具有哪些功能?好玩在哪里?注意动词的用法。通过讲解,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这次练笔。再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的仿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画一画,画出你想写的植物,想想它是怎么旅行的?学生在涂画中就学会了仿写句子,也体现了跨学科学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高了,作业质量自然就高,收获就会大。
不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做的精一些,细一些,深一些,才能使这门艺术更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