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究

2024-09-23 00:00黄佩兰
成才之路 2024年25期

摘要:地理实践力既是中学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行动品质。地理学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密切,涉及众多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将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文章阐述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力的概念及关系,强调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融合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探讨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旨在为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中学地理;劳动教育;融合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5-013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课题“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研究与实践”(编号:GZ2022024)研究成果

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已从不同层面颁布详尽的指导文件,深入阐述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环节及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其中《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灵活运用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因此,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融合,正是基于上述政策导向与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实践。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实践中的反馈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力的概念及关系

1.相关概念

(1)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指借助劳动实践活动开展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其具有一定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1]。劳动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其核心在于传授生存技能。在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主要体现为长辈向晚辈传授必要的生产技能,如捕鱼、农耕等,以确保种族的延续与个体的生存。这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虽然简单直接,却奠定了劳动教育的基础理念———即通过实践学习,满足生活需求,促进个体生存能力的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劳动教育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不再只是为了掌握某种技能或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目标,而是成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提高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致力于构建一种全面、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体系。

(2)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参与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时所展现出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品质,它融合了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精神特质[2]。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还表现在他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于整个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学科工具和指导、营造积极的实践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持续的实践锻炼和反思总结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

2.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力的关系

(1)两者都以实践为核心。劳动教育和地理实践力在本质上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教育,而地理实践力则是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并得以提升的。两者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实践活动,无论是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还是科学严谨的自然科学实验,都是人类探索与改造世界的具体行动,体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3]。

(2)劳动教育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往往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如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地理考察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劳动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对待劳动的态度,这些观念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地理环境,从而增强其地理实践的动力和责任感。

(3)地理实践力对劳动教育的补充。地理实践力不仅是在地理学科中形成的素养,它还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包括劳动教育。具备较强地理实践力的学生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时,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将极大地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二、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融合对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

1.与劳动教育融合是推进地理教育转型的内在需求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正面临着从传统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型的迫切需求。部分地理教师对学科性质存在误解,他们往往将地理视为与语文、历史等相似的文科课程[4],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与记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则为地理教育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现象,观察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即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与劳动教育融合是推动地理教育向更加注重实践、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转型的内在需求。

2.与劳动教育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能在多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首先,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劳动实践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与劳动教育融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与劳动教育融合是适应新时期地理人才培养需求的关键举措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地理人才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时期的地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设计的。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掌握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地理实践力[5]。同时,劳动实践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与劳动教育融合是培养适应新时期地理人才需求的关键举措,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1.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搭建地理教学实践力培养平台

为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需要全面审视并整合现有的劳动教育资源。秉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深入挖掘那些既富含地理元素又适宜融入学科教学的劳动教育资源,精心搭建一个专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综合平台[6]。

(1)立足劳动教育,整合有效内容。在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学科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精心挑选那些既能体现劳动价值又能蕴含地理知识的教育内容。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从广泛的劳动活动中识别出与地理学科紧密相连的元素。具体而言,应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包含地理情感、丰富知识内涵以及锻炼基本能力的劳动项目。为了确保劳动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需在劳动过程中深入挖掘地理现象与知识。教师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进行努力。一是劳动过程层面,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劳动过程中的地理现象,如地貌变化、气候变化等,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二是问题探究层面,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地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三是行为实践层面,结合劳动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人口、环境、资源等地理要素,培养其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

(2)因地制宜,精选劳动场所。首先,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场所。例如,在农村地区,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农田、果园等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农事活动;在城市地区,学校则可以联系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环保清洁、绿化美化等劳动实践。其次,教师应考虑劳动场所的教育价值和安全性。在选择劳动场所时,应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地理实践经验,同时避免安全隐患。为此,教师应事先对劳动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场地条件、设施设备等情况,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教学做合一,优化培养路径

(1)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做中学”的深度学习。在融合劳动教育与地理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关键。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河流考察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自测量流速、观察河岸侵蚀现象,并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或挑战时,教师应适时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找到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坚韧不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彰显榜样力量,推动“做中教”的互助学习。首先,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为了推动“做中教”的互助学习,教师应积极发掘并表彰那些在劳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将他们树立为榜样,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这些榜样可以是在地理知识应用、劳动技能掌握或团队协作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其次,在树立榜样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或师徒结对等活动,让表现优异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或“辅导员”的角色,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在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种互助学习,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后,教师应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并进行示范教学。通过亲身示范和详细讲解劳动技巧和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劳动实践的过程和要求。这种“做中教”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3)激发家国情怀,深化“做中悟”的情感体验。在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还能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土地理研究、地方文化探索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眼见证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遗迹,感受到家乡的发展与变迁。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地理素材,提升地理实践力,还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从而激发出对家乡的热爱[7]。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家乡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如参与环保项目、提出旅游开发建议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家乡一分子的责任和担当,从而在“做中悟”中不断提升家国情怀。

(4)注重评价和巩固,保障培养质量。为了确保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注重评价和巩固非常重要。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口头报告、作品展示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同时,巩固练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和灵活应用能力。

3.整合地理教学资源,融合劳动教育助推地理实践力培养

(1)改革课堂目标指向,聚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浪潮中,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实现从抽象到具象、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跨越[8]。为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需明确聚焦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地理学特征,构建智慧课堂,营造一个注重实践应用的良好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气旋”概念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展示台风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结合自身专业知识阐述气旋原理及台风成因,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逐渐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向实践力的培养。

(2)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加强地理实践力培养。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必须对地理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持续优化。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实践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以“大气洋流”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仿真教学手段,模拟大气洋流、气温、气候等自然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复习,以增强学习效果。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地理实践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作为一门深入探索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理论与实践紧密交织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推进地理教育的发展,还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推动中学地理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要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搭建地理教学实践力培养平台,教学做合一、优化培养路径,整合地理教学资源、融合劳动教育助推地理实践力培养,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33.

[2]严龙成.地理知识和生活现象在教学中的“互化”[J].教学与管理,2018(07):69-71.

[3]王晓英,丁俊新,王玉梅,等.劳动教育视域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0):21-23.

[4]蔡存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6):84-85.

[5]张航,杨建红,韩碧勇.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本质、价值与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0):50-53.

[6]曾少清.浅谈劳动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J].名师在线, 2023(03):39-41.

[7]王伟.农村高中体验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讨———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03):54-57.

[8]迟晓瑞,郎宇.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的地理教学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6):95-98.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y and Labor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eography Practice Ability

Huang Peilan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City Shanghang County No. 2 Middle School, Shanghang 364200, China)

Abstract: Geography practical ability is one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which refers to the action ability and quality demonstrated by students in geography practical activities. Geograph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s, involving numerous labor related topics. Integrating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with labor education can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geography knowledge through practice, transform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skill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learning qualit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geographical practical ability, emphas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and labor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ographical practical ability. It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and labor education towards the cultivation of geographical practical ability,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eographical practical ability and better improve it.

Key words: geographicalpracticality;middleschoolgeography;labor education;fusion path;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