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X学生党支部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将社会学共同体思想应用于高校育人场域,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博爱”校园文化育人价值,深入开展的高校党建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文章以“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为例,深入分析其内涵、价值与构建路径,以期为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协同融合,促进高校党建育人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党建育人;文化育人;“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协同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5-0005-04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高等融合教育环境下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号:2020 SJB0228);2023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师范生智慧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与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 XJJG28)
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求,“高校应当积极强化党建工作,在党建引领下实现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为高校政治环境建设注入新活力,营造高校育人新氛围,实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1]。“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是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X学生党支部及其培养教育对象在内的师生党员团队的一种描述,它是X学生党支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将社会学共同体思想应用于高校育人实践中,坚持党建引领育人工作,从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博爱”校园文化资源搭建的协同育人平台,是对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创新探索。
“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构建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组织阵地、机制保障等的党建育人功能,形成了“文化育人目标明确、组织育人形式丰富、实践育人特色鲜明、队伍育人交互融合”的育人内涵。
1.文化育人目标明确:从传承博爱文化到践行博爱使命
“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对校园主流文化的积极营造、思想引领,推进党建理论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党建育人功能的途径之一[2]。X学生党支部深入挖掘“博爱”校园文化育人元素,推进党建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形成“博爱筑梦”的共同体特色目标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博爱文化”,即传承大德大爱和师德之爱,以及传承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特殊学生的关爱;另一方面要“筑梦践行使命”,筑就自己与他人的全面发展之梦,以及共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组织育人形式丰富: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组织育人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3]。“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和服务型党组织。一是把学习作为团队最鲜明的特征,通过集中学、个体学、线上线下学,读原文原著、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对成员的价值引领。二是积极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培养素质过硬、带头服务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搭建多层次的服务平台,制定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服务制度,将“奉献服务”作为团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责任。
3.实践育人特色鲜明:以“爱”为核心的多元化实践服务
“各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元素,将已有资源转化为实践育人工作的内在动力,创新独具特色的内容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4]。“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开展“爱引领·爱奉献·爱传承”系列活动,践行博爱奉献使命,深化博爱文化内涵。共同体积极开展“爱引领”朋辈教育实践活动,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在校内身体力行服务同学,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学业指导和生活帮扶,特别是为有需要的残障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与支持。共同体在“爱引领”活动中帮助他人解决困难、铸就梦想,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体探索了“1+1+N”项目式“爱奉献”志愿服务活动。1个残疾人公益服务项目“筑爱杂货铺”,将特殊人群的手工艺品等进行二次包装和销售,使特殊人群自我价值获得实现;1支藏族大学生公益团队“邦金梅朵”,带领优秀的藏族大学生党员寒暑假回到西藏反哺家乡教育,开展公益支教;以“志愿服务”为活动载体的多元化N服务,有计划地开展爱心献血、助老、助残等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解决困难。共同体开展了“爱传承”活动,一是积极创作可视化的图文作品来打造文化长廊,包括红色文化宣传以及科研成果、活动风采展示等;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记录与宣传共同体队伍的理论学习动态和实践服务活动轨迹,将先进文化理念和实践服务成果以可视化、动态化数字资源形式记录保存与推送;三是利用直播技术开辟“在线文化讲堂”,及时宣传党的先进思想、分享学习经验、讲述志愿服务心得等,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拓宽文化传播空间,带领身边同学共同进步。
4.队伍育人交互融合:一体化多重育人角色的交互转换
“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成员均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学生党支部书记及教师党员同时担任辅导员、班主任角色,一方面肩负着党员教育培养和加强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另一方面扮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支部的大学生党员又是班级或者学生会的学生干部,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秀、工作业务精通、群众基础良好,在学生群众中发挥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既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又是党员发展的后备力量。队伍成员的一体化多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使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更加丰富和立体化。
“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构建,推进了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协同融合,促进了校园文化繁荣与对学生大学精神的培育,强化了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可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1.创新工作模式,实现协同育人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初心和使命,推动高校党建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是高校党建引领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5]“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构建与形成,创新了高校党建育人模式,从育人目标、育人形式、育人内容、育人队伍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党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融合。一是坚持博爱文化育人,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目标同向融合;二是着力建设学习型与服务型党组织,推进思政活动育人与基层党组织育人形式的一体化双重融合;三是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加强对成员的思想价值引领,并开展以“爱”为核心的系列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养成方面实现党建育人与思政育人内容的多维融合;四是党建育人与思政育人队伍一体化多重身份的交互融合。
2.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不仅可以为党建工作注入新鲜活力,也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6]。“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特色鲜明的“博爱”校园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开辟出契合共同体发展的特色途径,从“博爱筑梦”共同体目标愿景的确立,到以“爱”为核心的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均紧密围绕“博爱”校园文化展开,不断丰富和延伸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对学生“博爱”大学精神的培育。
3.增强服务能力,担当时代使命
“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致力于党组织建设,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教育和实践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服务群众的价值取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博爱筑梦”的价值追求贯穿学习教育的始终,通过长期开展校内朋辈教育活动、公益助残服务项目等实践服务活动,加强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归属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
4.促进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
“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通过丰富多元的育人途径,为党员培养发展提供阵地,为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等成员不断提升思想品行、知识能力与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在个体成长中,多名学生党员荣获国家奖学金、省优秀学生干部、校园先锋人物等荣誉称号。在集体发展中,共同体所属的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特色党支部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7]。
“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构建,是共同体理论在特定的高校育人场域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对高校党建育人与思政育人体系在物理空间(信息时空)、精神文化、育人机制等方面的一种整体性架构。“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主要经历了雏形显现、稳定成型与成熟发展三个阶段。
1.雏形显现:地域空间的同一性促进共同体建立形成
“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以支部师生党员为核心成员,包含党员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等主要共同体成员。随着大学生党员毕业,共同体队伍通过发展培养新的党员发展对象,注入新鲜血液,保障共同体队伍的动态稳定和持续发展。共同体成员们处于同一个学习、生活、实践的空间场域,具备共同学习、共同实践的环境基础。地域空间的同一性是共同体建立形成的基础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共同体的构建基础环境已经不限于地域空间的同一性。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线上时空的同一”已发展成为共同体建立的一个同样重要的基础因素。在此阶段,共同体成员们常常共同开展一些理论学习活动,共同完成一些实践服务任务,但这只是“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雏形阶段,还不稳定、不成熟,缺乏共同体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目标价值特征,缺乏团队凝聚力和内驱力。
2.稳定成型:精神文化的建设深化共同体责任与使命
共同的目标愿景、价值观是一个共同体能够形成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内在驱动力是成员共同持有的精神意识,既是成员个人发自内心的强烈向往和奋斗过程中的精神向导,也是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和创造力的来源。在高校教育情境之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互动合作中积极建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的精神源泉。共同体精神文化、价值观的明确统一,有助于增强成员身份认同、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有助于共同体结构的稳定。随着“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雏形显现与自然演进,高校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建构,即加以顶层设计和规划,确立以实现党建育人目标为遵循,以学校“博爱”精神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博爱筑梦”作为共同体的精神追求,在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中至关重要。“博爱筑梦”这一精神文化的凝聚和确立,标志着“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逐步稳定成型。“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精神文化的确立,源于“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党建引领,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同体的价值基准,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坚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充分挖掘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独特性,并在实践中深化校园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三是要坚持将校园文化精神与党建育人思想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和凝聚确立共同体的目标愿景与精神追求。发挥党建思想的领航作用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凝聚价值共识,统一目标愿景,有助于奠定共同体队伍的情感、身份认同基础,稳定共同体队伍结构,促进共同体发展成熟。
3.成熟发展:制定长效机制促进共同体特色化发展
精神价值追求确立后,共同体队伍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并围绕这个核心追求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而共同体活动机制的制定有助于保障团队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在共同体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共同体的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制度的确立具有以下作用:一是规范成员行为,为共同体成员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二是明确角色和责任,清晰定义共同体各个角色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晰了解自身责任;三是解决冲突,提供解决成员间潜在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有助于维护和谐与协作;四是提升共同体的适应力与灵活性,良好的制度能够适应变化,允许共同体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时进行调整和创新;五是有助于共同体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深化,确保共同体核心理念得以延续、发展。一个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共同体队伍成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在实践中探索并确立了理论学习教育和实践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在学习制度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8]。同时,全体成员加强学习校史校训、“博爱”文化内容,进一步深化对校园文化的思想认识。学习形式以“三会一课”为主要阵地,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固定时间学习和自由分散学习相结合。在实践制度方面,主要以“博爱筑梦”为核心,以“服务他人、奉献自我、共同提升”为目标,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广泛征求共同体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每学期初形成月度活动计划,每月结合支部工作实际自主确定一个或几个活动内容。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制度和实践制度保障,“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持续和深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服务中不断丰富“博爱筑梦”这一精神追求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实现党建共同体的特色化发展。
党建育人新模式“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了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有效融合。从传承学校博爱文化到践行博爱使命,“博爱筑梦党建共同体”凝聚了共同的价值愿景,在丰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育新时代特教人才,不断提升队伍成员综合素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建育人成效,促进高校党建育人特色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6]移敏.高校党建工作育人的创新实践———评《高校党建:新时代高校院系党组织党建育人的探索与创新》[J].领导科学,2022(02):151.
[2]刘翔.基于内涵式发展的高校党建育人功能研究———以浙江大学党建育人工作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22-23.
[3]王娇,王仕民.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7):49-51.
[4]彭立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78-80.
[5]曾桓松,欧洪湛,曹和修.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育人的路径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22,43(06):1-4.
[7]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校新闻.[EB/OL].(2024-03-27)[2024-04-14].https://news.njts.edu.cn/2024/0327/c36a81521/page.htm.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2021-04-22)[2024-03-0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4/22/content_5601428.htm.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Path of the New Model of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oai Zhumeng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Li Xiamei
(Nanjing Specia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8, China)
Abstract: "Boai Zhumeng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is an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model carried out by the X student party branch of Nanjing Special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 guided by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pplying the sociological community idea to the field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fully exerting the value of "Boai" campus culture in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model. The article takes the example of " "Boai Zhumeng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 to deeply analyze its connotation, value, and construction path,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party building education model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Boai Zhumeng Party Building Community"; collaborative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