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正确“三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环节。文章概述社会责任感的内涵,阐述高职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提出高职思政教育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思政教育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思政教育;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5-0129-04
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体对推动社会进步与维护公共利益所秉持的责任与义务的深刻认知与主动担当,既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培养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基本期许。高职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深刻的思想启迪,更通过实践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责任与奉献的意义,最终将社会责任感的种子深植于心,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责任感,顾名思义,是指个体或集体对于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1]。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更体现在对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贡献与担当。首先,社会责任感体现为一种道德义务。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这种道德义务是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不损害他人利益。其次,社会责任感体现为一种集体意识。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每个个体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责任感要求个体应具备强烈的集体意识,关注社会整体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最后,社会责任感体现为一种奉献精神。在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时,个体需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高级表现,它要求个体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社会的繁荣进步付出努力。
1.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职思政教育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指导。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2]。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
高职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观念。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尊重。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教师通过讲解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同时,思政教育强调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职责[3]。
3.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高职思政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1d1904041d7592f47daec70d3dfc053985e5bd25d5e4860ed617e3d514395e0a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例如,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还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成长,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高职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与他人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
1.教育理念滞后
传统的高职思政教育深受“知识本位”观念影响,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往往停留在概念讲解、法规解读和案例分析层面,缺乏深度的价值观渗透与情感共鸣,导致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浮于表面,难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5]。这种“知行脱节”的现象,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和伦理困境时,难以作出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决策和行动。
2.教育方法滞后,师资能力欠缺
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仍普遍采用教师主导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弱化,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促进他们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深度思考和多元理解。同时,部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认识模糊,缺乏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策略和方法,导致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此外,部分思政教师往往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这会影响他们投入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不同角色,并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往往被孤立地看待。思政课程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专业课程则只关注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种脱节现象不仅会导致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也会影响专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4.社会实践不足,缺乏有效评估机制
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中社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实践机会不多,从而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首先,实践内容单一。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一些传统的、形式化的活动,其内容往往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部分实践活动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而会限制实践教育的效果。其次,实践机会不足,学生参与度低。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将社会实践视为一种形式化的任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实践效果难以评估。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评估上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标体系,难以对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1.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高职思政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高职思政教育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要注重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和情感熏陶。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其次,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将社会责任感培养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社会责任,从而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并不断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1)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情境模拟、项目化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与社会责任相关的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同时,项目化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7]。除了项目化教学,情境模拟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来创新思政教学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能拓宽教学的时空,使得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时代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要求,必须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教学比赛等形式,可以提升教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识,并分享和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案例。同时,改善教师待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是激发教师投身社会责任感教育热情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才能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独立的思政课程支撑,更需要巧妙地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8]。
(1)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社会责任元素。首先,修订专业课程大纲。在修订各专业课程大纲时,高职院校应将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明确化,确保专业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需要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融入其中,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修订,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社会责任教育。其次,挖掘相关知识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知识点,如工程伦理、商业道德、环保法规、职业规范等,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点有机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并内化社会责任理念。最后,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社会责任课程设计与教学。为了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社会责任课程的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等工作。企业专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可以将这些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内容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具体的学习案例。
(2)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高职院校可以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紧密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社会责任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例如,工程类专业可以开展环保科技研发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保技术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商业类专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调研,了解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4.强化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
(1)明确社会实践目标。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制定社会实践课程大纲、设计项目和制订活动计划时,明确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并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2)设计多元化社会实践项目。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及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环保公益、助老助残、公益创业、社会调查等,确保项目内容与社会责任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奉献的价值,理解帮助他人即服务社会,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9]。
(3)鼓励学生深度参与与反思。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深度参与,主动承担任务,积极解决问题。实践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思考实践活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反思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感悟。
(4)规范社会实践流程与制度。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考核评价等制度。要制定详细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事项;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跟踪指导机制,由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定期检查进度;实施过程记录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记录实践经历并分享心得体会。
(5)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力支持。校内可协调相关部门提供物质保障和专业指导。校外则应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搭建多元化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政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锤炼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高职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更新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强化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培养更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朝孝.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途径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2):52-63.
[2]张乐,孟秀红,段林海.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工业催化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10(10):168-172.
[3]段姗姗,马傲雪,王雷杰.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特点及培育路径[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6):106-113.
[4]龚田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5):86-87.
[5]孟昭苏.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3,26(01):98-102.
[6]陈一帆.教师社会责任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3,23(04):109-112.
[7]崔金辉.民族精神涵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机理与路径探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41(03):83-86.
[8]唐凯.张馨之.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6):40-46+68.
[9]孙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效应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5):48-51.
Discus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o Yixuan
(Liao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Modern Service,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ith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impart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an important link in shaping students’ correct "three outlooks", cultiva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ultivating civic awareness and moral concepts. The article briefly outlines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elaborates on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noble character and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mpus culture; socialpractice; cultiv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