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探索并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对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教育理念不仅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也能契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教育价值,分析文化自信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探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旨在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和文化参与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文化自信;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5-0093-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应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将文化自信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进而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本文对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1.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目前,文化自信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学者对其内涵的解读多种多样。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追求,它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1]。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性的高度认可,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这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长期的文化熏陶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体来说,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自身文化独特性和特殊性的认同,还源于对自身文化公平竞争力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基于文化自身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在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社会价值。在文化自信的推动下,人们会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会更加开放地面对其他文化,进行批判性吸纳和创新。此外,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文化主体自身的信任和鼓励上,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2.文化自信的教育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层的价值自信,体现了个人对所处环境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2]。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向心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独特认知与感受的集中体现,也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字、词过程中,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坚定的文化向心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要素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思想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征与发展趋向,可以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文化理解水平。同时,教师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对所传承的文化内容进行审视、分析,探析其内在价值,并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最后,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文化自信素养正是其中之一,它主要指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教师可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从根本上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语文教学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载体
文化自信,根植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之中[3]。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通过学习《元日》《清明》等古诗,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学习《纸的发明》《两小儿辩日》等文章,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
2.文化自信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学生需要先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征、含义,再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独特性[4]。文化自信为语文教学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一方面,文化自信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他们渴望通过语文学习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树立文化理念,奠定文化育人基础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基本态度,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5]。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积淀、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等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为此,教师需要转变“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向“素养本位”教学过渡,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并围绕文化自信素养收集、整理、应用相关教学资料,为文化育人奠定坚实基础。
(1)备课中提炼文化属性,指明育人方向。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文化育人理念得以实施的基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分析课程内容的文化属性,提炼其育人要素,为课程教学的正式开展指明方向。例如,在《童年的水墨画》备课中,教师可以挖掘其中关于水墨画的相关文化知识,将“国画文化”作为文化自信教育的切入点。通过这样的备课工作,教师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2)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认知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囊萤夜读》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车胤的勤勉、节俭、刻苦等行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胤恭勤不倦”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见贤思齐”的积极心态。
2.发挥资源作用,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1)利用课内资源提升文化自信。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形成文化自信,教师需引导其深入体验、感知并理解文化[6]。课内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课内资源。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不仅有内涵丰富的文字资源,还有形象生动的插图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结合文字和插图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描述其中的景象,再结合诗词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从而在心灵深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共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2)整合跨学科资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7]。为此,教师要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整合多种学科的文化资源。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补充。例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除了讲解其中的武术文化和饮食文化外,教师还可以从美术角度引入相关的国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整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3.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处于思维发展初级阶段的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存在理解、内化等方面的学习困难[8]。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
(1)走进故事,感受文化内涵。故事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化内涵的有效策略。首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出课程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听故事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避免直接灌输抽象知识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其次,深入挖掘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故事是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行为以及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这种深入探索,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文化内涵,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一课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故事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这一课由“爸爸妈妈出游”“庆龄居家等小珍”等故事组成,内含信守承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育人要素。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教师可以在课前讲授一个相关的故事:小美和小红约好了周日去看电影,但到了周日,小美却因为去吃火锅而忘记了与小红的约定,导致小红在电影院等了两个钟头。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守信的行为带来的后果。然后,教师可以引出新课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位主人公在面对守信和不守信的抉择时,是如何作出选择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主动阅读《我不能失信》这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主人公宋庆龄信守承诺的做法,并将其与课前故事中的“小美”的行为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信守承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好处,并自觉养成信守诺言的良好行为习惯。
(2)榜样示范,体悟文化价值。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榜样人物,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体悟文化价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故事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素材。这些故事如《铁杵成针》中的李白、《将相和》中的蔺相如与廉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周恩来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故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其次,榜样示范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在观察、模仿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会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主人公作为榜样,通过他们的行为举止来渗透价值取向,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最后,通过榜样示范教学,学生能够深刻体悟文化价值,并对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认同。在选择榜样并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思考榜样的优点和特质,从而深刻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价值取向。这种体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和热爱,进而使他们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4.拓宽教学渠道,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还包括文学欣赏、写作技巧、口语表达、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拓宽教学渠道、营造文化育人氛围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优化校园教学环境,丰富校内文化气息是关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墙壁、走廊、操场以及校园宣传栏等空间,展示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元素。例如,在校园宣传栏中刊登《为人民服务》等文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弘扬的价值观;在走廊文化板报上抄写《两小儿辩日》等经典文本,并配以生动的场景图,以视觉冲击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在观看图片、阅览文字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此外,设立教室文化角也是一个有效举措,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在传统节日中拍摄的照片,让他们在布置和欣赏文化角的过程中回顾并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其次,布置实践任务,驱动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识到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布置“探寻名字的内涵”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多种学习工具收集自己姓氏的历史和名字的内涵,通过实践探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这样的任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意识,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最后,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诗词朗诵比赛、书法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逐渐形成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树立文化理念、奠定文化育人基础,发挥资源作用、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文化育人效果,拓宽教学渠道、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以期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文以载道潜移默化———小学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策略探讨[J].新教师,2022(12):70-71.
[2]林雪.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 2022(35):91-94.
[3]陈瑜娜.轻叩诗歌之门建构学生古诗词学习新路径[J].成才之路,2022(35):89-92.
[4]贾继坤,李秀娟.坚持立德树人厚植文化自信———语文学科中文化自信的培养之道[J].河北教育,2022,60(12):11-12.
[5]任海丽.增强文化自信笃行使命担当———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河北教育,2022,60(12):13-14.
[6]黄雪花.坚守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J].成才之路,2022(34):49-52.
[7]钟旺情.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31):43-44.
[8]杨小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江西教育,2022(32):60-61.
Discuss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an Renxin
( Guizhou Province Shiqian County Shigu Gelao Dong Ethnic Township Nine Year School, Shiqian 554300,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full affirmation and active practice of one’s own cultural values by a nation, a country, and a political party, as well as the firm confidence in the vitality of their culture.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effectiv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improving their cultural literacy. T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ut also meet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aims to provide a set of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frontlin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accumulati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participation abilities, and promot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ultural confidenc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re competencies; teach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