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拓展与机制创新

2024-09-23 00:00:00杜苇郑喜艳李悦
新西部 2024年8期

时代新人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强有力的执行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将进一步推动时代的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要更深刻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培养时代新人的行动方略,在实践中创新培养机制,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坚持以全程识别为基础、把握大学生特征、引导他们发挥自我教育功能并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培养和输送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时代新人培养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详细阐释,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1]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目的必须满足现实的需求。与此同时,在世界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强的境况下,培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展现大国担当的客观要求。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性

时代新人,是指有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把国家人民放在首位,奉献社会,崇德向善,有过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青年。[2]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迫Wa0FLH9GM2s2xgAR5iVNPe7xqqlVqW0Tq5m7M5zD62k=切需要

当代中国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关键要靠人才。在新时代,要解决人才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造就举旗定向、引领创新、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时代新人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强有力的执行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将进一步推动时代的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的关键,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至关重要。

(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的历史使命,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三)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强国兴国的第一要素,在“十四五”规划中,我国制定了到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更好地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强大的人才支撑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劈波斩浪、无往不胜。[4]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有着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整个链条结构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培育新人主体的个体效能和全员协同有待加强

个体效能是培育时代新人队伍的个体能力或努力对组织整体做出的贡献。当前很多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学生事务主要由辅导员完成,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上,培育时代新人的个人效能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很多高校尚未在学校层面实施全面详细的规划,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员工无法制定合理、系统的计划来培养时代新人,这可能导致在不同领域相互缺位与相互重叠的问题,从而影响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无法达到全员高效协同育人的目的。[6]

(二)培育新人客体的系统研究有待深入

“95后”“00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经历者,更是新征程的参与者、建设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如今已步入职场,成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坚力量。旧有的育人模式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但对于新的培育新人客体的系统研究始终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理性并且系统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对其特征的把握更是严重不足。

(三)培育新人介体的内容定制和形式供给有待提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信息传播和互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互动发展速度迅猛,大量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涌现,这对培育新人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高校还没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内容的把握、更新和交叉应用方面缺乏准确的认知。

(四)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高校的育人机制还存在问题。在全员育人方面,高校各部门认识不到位配合程度低,教师教育意识不强,育人功能在各工作、各领域所展现的作用不明显;从育人全过程来看,由于教育主体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目标的设定不能基于现实或学生自身;在全方位育人方面,课堂内外,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仍然缺乏相互协作。当前由于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的教育力量仍然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多渠道联合教育的良好状态,最终导致教育成果不显著。如何更好统筹资源,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强化培养时代新人的体制机制保障制度。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到位

时代新人是影响当前、决定未来的力量,其思想道德素养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在教育中使用了相应的技术手段,但教学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无法获得他们想要解决实际情况的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拓展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

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构建“全员协作、全程识别、全时更新、全域介入”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策略,以解决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问题。

(一)坚持以全员协同为依托,构建大思政联动格局

党中央、教育部提出建设“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教育”体系后,各高校在组织和职能层面落实构建“大思政联动”的培育时代新人格局,这是对新型人才文化队伍建设的一次升级。要提出建设新型人才队伍的对策,就需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构建。

首先,要实现顶层设计系统化。合理构建顶层设计,完善和形成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是全员协同育人的根本保证。[7]其次,科学配置资源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最后,要进行深入的互动与合作。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教职工必须全部行动起来,各部门有逻辑地系统推进时代新人培养实践,注重不同的切入点,相互补充,形成培育新人的整体性互动体系,融汇培育新人合力。

(二)坚持以全程识别为基础,把握新时代学生特征

学生的特点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加速迭代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构建“全程识别”的客体研究体系,实现“全程识别”精细化、专业化,使育新人行为和信息交互更加通畅和高效,坚持以内容和形式跟随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发生“全时更新”为突破,加强育人供给有效性,为培育新人主体和介体提供实践参考。[8]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守正创新,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高校应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好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政工作方面的大师、名师,塑造思政课程品牌,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爱听、老师愿讲、有影响力的“金课”,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习知识、找准方向。

(四)引导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功能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重要的途径,也是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实现自我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支持共同参与。首先,健康的社会生态为大学生提供充满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培养高远的人生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其次,学校是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最后,家庭教育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父母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9]

创新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

高校开展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培养出更多具备时代特征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动能。

(一)落实全员育人责任

高校应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形成多管齐下、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协作的思政工作格局,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主线清晰、主题明确、主体多元的工作思路,将“三全育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科研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

(二)构建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学生发展与生活的全过程。要推动整个教育过程,就必须要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围绕学生成长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同时从创新课程、实践培训、管理培训和服务培训等方面构建协同教育体系。

(三)拓展全方位联动育人资源

全方位育人,是指从多角度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家庭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同时,积极挖掘社交媒体的教育潜力,发掘校友和社会人物,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9]

(四)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与创新型育人格局

高校应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通过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同时,高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培育机制,包括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等方式。

总之,高校需要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变化,在培育新人的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更新和交叉应用,以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10-26(005)。

[2]胡玉宁:《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12页。

[3]姜颖鹏、夏东民:《“揭榜挂帅”对时代新人培养机制创新的示范价值》,载《东吴学术》,2023(01):129-134页。

[4]王亚茹:《高校培育时代新人路径研究》,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5]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6]夏鋆:《高校培育时代新人问题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7]共产党员网:《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东北师范大学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的探索与实践》,http://www.12371.cn/2019/07/16/ARTI1563248624621747.shtml,2019-07-16。

[8]王欣玥、吴满意:《新时代推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五维思考》,载《教育探索》,2019(06):59-63页。

[9]孟遥:《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作者简介

杜 苇 中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组织管理

郑喜艳 中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 悦 中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