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规制视角下校园霸凌危害、原因和应对路径

2024-09-23 00:00:00刘洋
新西部 2024年8期

校园霸凌问题作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的严重挑战,需要法治规制视角下的研究和探讨。校园霸凌的原因多元,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学校环境等。法治规制在校园霸凌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加强教育和宣传、联合跨部门合作等措施有效预防和打击霸凌行为。应对路径包括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家校合作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等,通过多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构建一个法治化、和谐的校园环境,这将有助于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教育健康发展。

2024年3月“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事件”引起全国网民的愤慨,校园霸凌问题再一次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随着浮出公众视野校园霸凌事件越来越多,校园霸凌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和世界各地对校园霸凌的关注程度都在逐渐增加,逐渐将这一问题提升到了公众、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议程上。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校和家长对校园霸凌问题的认识逐渐提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校园霸凌事件的防范和处理。校园霸凌是一个复合型问题,涉及社会、心理、教育和法律等多个方面,但法治是应对校园霸凌问题发生和解决的一个底线性、强制性、警示性的有力手段,在应对校园霸凌中发挥着警示、规劝和惩治的功能,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从法治规制视角下给出校园霸凌问题的应对路径非常有必要。同时也应认识到,校园霸凌是一个复杂且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校园霸凌的危害

(一)个体层面的危害

校园霸凌对个体层面产生着严重而深远的危害,对受害者的心理、身体和社交发展造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首先,校园霸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被霸凌的学生往往承受着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自卑感和恐惧等情绪问题。这种心理负担会影响受害者的学习、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其次,校园霸凌也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期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可能削弱受害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患病的风险,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生理疾病的发生,对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另外,校园霸凌还会对个体的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受到霸凌的学生可能会变得孤立,缺乏自信和社交技能,难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这种社交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体与同龄人和周围社会的交往,也可能延伸至家庭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限制了受害者的社交发展和人际关系。

(二)学校层面的危害

校园霸凌不仅对受害者个体造成伤害,也对整个学校环境和机构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校园霸凌破坏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秩序。霸凌行为会引起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信任,干扰正常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表现。受到霸凌影响的学生可能无法专心学习,甚至出现学习退步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校园霸凌还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频繁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会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学校被认为是塑造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地方,如果无法有效处理校园霸凌问题,会导致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下降,进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

(三)社会层面的危害

校园霸凌不仅对个体和学校造成危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校园霸凌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扭曲。当年轻一代在学校中经常遭受欺凌和暴力时,他们可能会内化这种行为,认为欺凌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方式。这将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促使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他人采取不尊重和暴力的态度,加剧社会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校园霸凌影响了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受到校园霸凌影响的学生可能会在成年后延续这种暴力行为,甚至发展成为犯罪分子。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可能会在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增加社会的治安压力和犯罪率,对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校园霸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文化因素

校园霸凌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从而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发生。首先,社会价值观念对校园霸凌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一个社会过度强调竞争、成功和权力,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将欺凌视为一种展示个人优越性和权威的手段。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可能会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取所谓的“快感”或“权力感”。其次,媒体对暴力和欺凌行为的宣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媒体中过多地展示暴力行为,或者将欺凌行为渲染成一种“酷”或“潮流”,可能会误导学生认为欺凌是一种正常或者“酷”的行为,从而增加了欺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此外,社会压力也是导致校园霸凌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对于个体的期望和压力可能使一些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达到社会标准或期望,从而产生挫折感和负面情绪。为了释放这种压力或者获得自我肯定,一些学生可能会通过欺凌行为来寻求满足。

(二)个体心理因素

校园霸凌的产生不仅与社会文化因素相关,个体心理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体心理因素对于校园霸凌的发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个体的自我认知问题是导致校园霸凌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可能因为自尊心过强或自卑感过重而选择通过欺凌他人来寻求自我肯定或者控制感。缺乏健康的自我认知可能导致他们将欺凌行为视为一种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其次,个体的情绪问题也是导致校园霸凌的重要心理因素。负面情绪如愤怒、挫折感、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将这些情绪转化为攻击性行为,选择欺凌他人来宣泄情绪或者寻求发泄途径。此外,个体的社会认同需求也对校园霸凌的发生起到影响。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群体认可或者融入某些社交群体,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通过欺凌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或者获取所谓的“尊重”。

(三)学校环境因素

校园霸凌问题的产生除了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外,学校环境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环境的不完善管理、师生关系问题等因素都可能助长了校园霸凌的发生。首先,学校管理不完善是导致校园霸凌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来应对欺凌行为,那么学生可能会觉得欺凌是可以被容忍的行为,从而增加了欺凌事件的发生率。缺乏对欺凌行为的有效处罚和预防措施也会使得欺凌者感到可以逍遥法外。其次,师生关系问题也会对校园霸凌问题起到影响。如果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信任不足,学生可能不愿意向老师或学校管理层报告欺凌行为,导致欺凌行为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同时,一些教师可能也缺乏对欺凌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无法有效干预欺凌行为的发生。此外,学校的整体氛围和文化也会对校园霸凌问题产生影响。如果学校氛围缺乏尊重、包容和友善,欺凌行为可能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

校园霸凌问题的法治规制路径

(一)立法和政策制定

校园霸凌问题是困扰教育界和社会的严重挑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可以有效化解校园霸凌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学习环境。首先,通过立法明确校园霸凌的概念和种类,规定校园霸凌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为打击校园霸凌提供法律依据。立法可以明确校园霸凌的定义,包括言语霸凌、身体霸凌、网络霸凌等不同形式,使其在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便于相关部门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识别和处理。其次,建立举报机制是有效化解校园霸凌问题的重要手段。相关法律可以规定学校必须建立举报通道,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举报校园霸凌行为,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及时介入和处理校园霸凌事件,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明确学校、教师和家长在防范和处理校园霸凌问题中的责任和义务。法律规定学校有义务建立校园霸凌防治制度,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应当具备处理校园霸凌问题的能力和责任心;家长也应该积极关注子女在校园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协助学校预防和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最后,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加强校园霸凌问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校园霸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倡导尊重、友爱、包容的校园文化,从源头上减少校园霸凌行为的发生。综上所述,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可以为校园霸凌问题的化解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推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保障每个学生的权益和成长。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校园霸凌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强教育和宣传

校园霸凌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严重挑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氛围。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有效化解校园霸凌问题,促进学生间的友好相处和和谐发展。首先,宣传和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霸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校园宣传栏、主题班会、教育课程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校园霸凌的概念、危害和表现形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霸凌行为的严重性,树立拒绝霸凌、保护同学的意识。其次,教育和宣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通过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形式,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友善相处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离欺凌行为。此外,加强教师和家长的培训也是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接受校园霸凌问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校园霸凌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及时干预和处理学生间的冲突和矛盾;家长也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关注子女在校园中的情况,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防范校园霸凌问题。最后,宣传和教育工作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等形式,营造尊重、友爱、合作的校园氛围,倡导学生间相互支持、互相关爱的正能量,凝聚全校师生共同抵制校园霸凌的力量。综上所述,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有效化解校园霸凌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霸凌行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发展。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为校园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尊重与关爱中茁壮成长。

(三)联合跨部门合作

校园霸凌问题是一个需要各个部门和机构通力合作来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通过跨部门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化解校园霸凌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首先,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可以联合开展校园霸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校园霸凌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卫生部门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帮助受到霸凌的学生及时缓解心理压力;社会福利部门可以提供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全方位保障受害学生的权益。其次,警察、法律部门和学校可以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校园霸凌事件。警察和法律部门应该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正;学校则应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加强与执法部门的沟通和协作,确保校园内安全稳定。此外,媒体和公众组织也应当参与到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中来。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舆论引导等方式提高社会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注度,促进舆论监督和社会参与;公众组织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宣传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形成合力。最后,政府应当加强跨部门协调机制的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社会共治的合力机制,全面推动校园霸凌问题的解决工作。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校园霸凌问题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工,推动各方合作,共同打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综上所述,通过联合跨部门合作,可以更全面、系统地解决校园霸凌问题,推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校园霸凌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小 结

关注校园霸凌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环境。有效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可以保护学生的权利,促进其健康成长。校园霸凌问题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需要引起社会对价值观念的反思和重塑。通过关注校园霸凌问题,可以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公民,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刘 洋 安徽安泰达(安庆)律师事务所三级律师,研究方向为法治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