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阅读背景下,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0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交友空间比较窄、亲情关爱缺乏等因素,数字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容易日渐沉迷网络进而远离真实生活。本研究拟对“00后”大学生的数字阅读行为做调查,在梳理文献及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探究“00后”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不足的缘由,对其行为进行反思并提出可行的办法,以期使“00后”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满足大学生数字阅读需求。
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种赖以生存的技能,与人们的社交、学习、出行等息息相关。[1-2]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0-29岁网民占比(14.2%)较高,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群体中的主要代表,成为我国网民群体中的主要力量。互联网因其快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宽广性等众多优点受到许多大学生的追捧喜爱。
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方便与乐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购物、娱乐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工具。[4]大学生可以充分挖掘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自己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交往空间。目前“00后”大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常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着网络为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部分大学生因媒介素养还不足,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媒介过度依赖而耗费了大量时间,以至于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薄弱甚至产生网络成瘾,将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后果。[5]
2023年2月,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火爆全球,受众关注度高,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很是堪忧,因为ChatGPT不仅能和学生聊天,更能帮学生写论文、完成作业等。[6]这种信息技术下,如何规避大学生过度依赖媒介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目前“0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角,因此,如何通过学习、教育等方法提升“0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分析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并通过深入访谈探究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不足的缘由,并对其行为进行反思,提出可行的办法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
(一)基本现状
课题小组对成都医学院“00后”在校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对象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共350名,其中男生168名(占比48%),女生182名(占比52%)。通过调查发现,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必备品,有些同学还配置有笔记本电脑、IPAD。大多数大学生常常借助新媒体进行数字化阅读,每天上网时间在三小时以上,有70%的同学会通过新媒体进行学习,有30%的大学生沉迷网络。大部分大学生每日上网时间过长,浪费许多时间在网络上,并且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娱乐,而利用网络学习占比较小。
(二)主要问题
突出表现在数字化阅读能力不足。随着电脑及手机的普及,数字阅读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手机阅读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如果减少或停止上网会出现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
大学生对数字产品过度依赖,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手机,不管是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数字化阅读均占据了太多时间,导致数字阅读能力不足。
一是新媒体使用时间长。在使用网络时会忘记时间,忽略其他的事情导致上网后眼睛疲乏,无心做其他事情。二是出现戒断反应。数字阅读时思维活跃、情绪激动;当无法进行数字阅读时则出现情绪不稳定,表现为易怒、紧张或心情极度低落。
三是耐受性增加。不断追求更长的数字阅读时间和更好的数字阅读设备。
四是产生负性后果。数字信息筛选能力差,容易看到自媒体的一些不良信息,导致成绩下降,淡化人际关系、社会退缩等等,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影响因素
课题组在纳入对象中随机选取10名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大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未进行职业规划,毫无目的地进行数字阅读。大学生的自控力弱,不善于交朋友,使其深陷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无法自拔。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从传统阅读向数字化阅读的转变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在知网数据库中查询并进一步梳理数字阅读能力的相关文献,其相关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随着科技网络发展,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这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要,同时数字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刺激了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此外,家庭和学校环境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00后”大学生从高中的填鸭式教学到大学生活的自主学习转变还不能适应,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薄弱,自律性较差。在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陪伴下自主学习时,容易受网络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干扰;学校繁重复杂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科由于上课学时有限,授课老师不可能像中学老师面面俱到,而考点知识面多,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容易选择游戏麻痹自己,学习考试不及格又将面临即将迈入社会的紧张无助,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恶性循环。
2、内部因素
高校的班级活动较少,一个班级的学生上完课就回寝室,相互交流的机会比较少,“0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比较窄。为了找到更多的知心朋友,就不断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安慰。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较低,特别是长期焦虑、抑郁、缺乏自信的大学生,内心往往会充满孤独感和挫败感,不能正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常常选择逃避,因此他们急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自我及成就感。由此可见,大学生从高考大军脱离出来,在大学校园里需要自主学习,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薄弱,加上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为贪图享乐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些便捷,故在各种各样的因素推动下,大学生数字阅读能力不足愈发普遍。
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数字阅读带给大学生便捷、快乐、奇幻的同时,也容易让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获取一些不良的数字信息,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判断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数字阅历能力,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高校及相关部门应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积极进行预防,不断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0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熟悉网络的基本操作已成为他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目前在高校的作业、调研报告、各种通知等的处理离不开手机和电脑,电脑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的标配。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不能因为大学生容易网络成瘾,而禁止学生使用这些网络及电子设备。
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展现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等,从概念中不难看出,媒介素养并不是指某一方面能力。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观,要端正上网态度,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和科技信息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社交、购物等行为,但不能过度依赖上网而消磨了学习的激情和斗志。比如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上,而忽略了学习。研究[7-8]发现,过度依赖上网容易让人形成一种玩世不恭的社会心理。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理性看待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及资源,正确评价和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学一些编程设计,练习制作一些网页。
大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及就业目标,如果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可能毕业都困难,那又怎么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呢?多数大学生在进行数字阅读的时候没有阅读目标,而现在的自媒体用趣味性吸引学生眼球,学生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容易受自媒体信息的干扰,因此学校要倡议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时,需加强自控能力建设,自觉对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进行约束,提高网络的使用能力。[9]多数大学生仅仅把互联网作为获得讯息的途径,共享意识还比较薄弱,局限了网络正面作用的施展。[10]大学生们应改正自我心态,勤奋学习网上沟通技巧,经过交流合作,从而展开思想火花的冲击,建立并维持融洽的网络交互关系,增大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互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高网络学习的参与感。
(二)引导大学生明确媒介素养基本要求
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变革,提高数字阅读能力,应引导“00后”大学生主动知晓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是媒介使用素养。大学生学习新东西的能力较强,应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比如怎样才能检索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何制作PPT?如何查看教学资源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新媒体技术应该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00后”大学生必须管理好新媒体使用的时长,杜绝网络成瘾。
二是信息消费素养。大学生需要在网络信息海洋中筛选有效的信息,要学会对网络各种信息分析与判断,特别是目前知识付费背景下,如何选择知识付费产品?需要大学生深思熟虑,不要看流量和广告去消费,要结合自己实际需求,去做出正确的知识付费消费行为。
三是信息生产素养。在自媒体流行的当下,人人都能在网上发声。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代表,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发布网络信息时,一定要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社会交往素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素养体现在对交往对象的选择,在社交平台中学会尊重他人,除了学会从言语表达上要恰当、把握好分寸外,还要注意维护好他人的隐私。比如:贴近大学生社交的平台有班级的QQ群、微信群,这些信息群里有他人的一些观点,他人的个人信息,因此大学生理应要具备新媒体中的社会交往能力。
五是社会协作素养。团体协作能力在大学生科研活动中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完成在完成创新创业活动中,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学会制作视频、制作PPT,学会写企划案等等,在这活动中,均需要用上新媒体,需要在团体中不断分工,不断协作才能完成。
六是社会参与素养。大学生是公民中重要的一个群体,除了利用好新媒体提高学业外,还需要自觉维护开放型的网络。前不久,一位四川大学生由于在网络上发表不正当言论,还给他人带来了伤害。因此大学生需要理性发声,尊重他人的表达权。
(三)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沉迷网络,危害巨大,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法律意识,陷入网络诈骗的沼泽中不能自拔。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同时自媒体发布信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学校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或者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媒介素养观,进行自我约束和培养,这需要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加以引导和培养。[11]如在大学生主题班会课中,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相关内容的介绍,特别举一些大学生网络成瘾案例让学生清醒地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挖掘班级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讲解如何正确利用好网络,以做示范。
高校辅导员及班主任还要经常与班委干部、寝室长交流,及时发现班级中的学习风险,如果有网络成瘾的学生要及时引导,并请高校心理研究中心的老师及时干预,尽可能早发现、早干预,减少网络成瘾对学生自己身及对班级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及学生管理部门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美的数字阅读空间,[12]促进大学生培养更好的数字阅读习惯,形成团队互助力量,帮助控制力差的学生共同进步。
(四)整合高校教育的数字资源
本研究访谈发现,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学习常面临一些问题:高质量教学资源少,需要耗费时间进行分辨;网络学习资源太分散,统一性不高;有针对性、趣味性的网络学习资源不足。因此当下教育出版机构需整合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分类建立学科性强、专业化的数字阅读平台,改善数字学习资源少、专业性不够、内容分散的现状。[12-13]因此,教育出版单位应积极构建专业内容齐全、内容丰硕的资源库非常迫切,使大学生数字阅读更快捷,更方便各学科的知识点搜索、筛选和互动。[8]
此外,高校数字教育平台还应多建立学习社区互动,一方面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在教育平台中加入师生交流,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激励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大学生正确进行数字阅读。
另外,学校可以在校园媒体中搭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可以针对性对本校各专业的学生进行划分,搭建相应的数字学习平台,教育及传媒机构要整合资源,加大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使用格局。
结 语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可以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与享受,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媒介环境中常常存在泛娱乐化、道德失范和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媒介环境急需全民化的深度变革,大学生网民规模扩大,沉浸传播语境下的智媒内容已经形成,大学生需要不断提高信息辨析能力、智媒技术运用能力和媒介信息传播能力。数字阅读能力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观,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及媒介素养教育,整合数字教育资源,以满足大学生数字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乐华斌、杨雅云:《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探析》,载《传媒》,2022(23):82-84页。
[2]刘津池、解月光:《高等师范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载《中国电化教育》,2011(11):30-34页。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cnnic.cn/n4/2023/0303/c88-10757.html,2023-03-02。
[4]贾恩礼、段玲玲、沈佩琦:《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形成以及应对机制》,载《大众标准化》,2020(21):49-51页。
[5]祁世芳:《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焦虑的关系研究》,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10-112页。
[6]倪闽景:《面对ChatGPT,传统教育已被逼入墙角?》,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865456,2023-02-09。
[7]臧慧、潘小炎、李秋华等:《南宁市某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3):65-68页。
[8]范玉川:《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载《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4):423-427+459页。
[9]王长伟:《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五个学理维度》,载《大庆社会科学》,2019(1):36-39页。
[10]吴文捷:《朋辈互助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1):49-50页。
[11]凌鹊、赵森:《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信任:谱系、困境与建构》,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5):167-175页。
[12]邢晔、李晓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引导探究》,载《出版广角》,2020(18):83-85页。
[13]李云:《当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高校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周红利 成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期刊出版与数字化传播
李 军 成都七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沙 莎 成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期刊出版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