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助力叛逆学生成长

2024-09-23 00:00:00南锋霞南亚娟
新西部 2024年8期

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个性叛逆女孩小A的“问题”。离异家庭学生小A叛逆行为的背后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对待感情的态度折射出她严重缺乏安全感,对父亲再婚的强烈不安反映了她家庭教养中父爱的缺失。通过和小A一起分析她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童年期经历,帮助小A将潜意识隐藏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层面,实现心灵成长,走向成熟。

大二女生小A(化名),家庭经济条件优渥,幼年父母离异,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现阶段,小A的父母都没有再婚。因为亏欠心理,也为了弥补幼年时疏于照顾的缺憾,小A的父母对她格外娇宠,几乎失去了原则。最近,因为父亲突然要再婚的消息,小A心情低落,主动向辅导员倾诉。小A故作轻松,但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失落。父母对小A特别好,她也觉得自己有时候对父母态度蛮横,但还是忍不住要对他们发脾气。小A男朋友怀疑小A脚踩两只船,小A辩解说她跟很多男生关系都很好,但都是普通的朋友关系,她觉得很正常,是自己的男朋友太多疑。小A对她的男朋友显然不怎么重视,要分手也无所谓。小A的一个专业课老师反映,她经常旷课,作业也不按时交,那门课想给她不及格。小A解释旷课的原因是生病,并出示了医院诊断证明,也很担心那门课会不及格。小A如果不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做好自己的事情,难免会给老师留下问题学生的印象。

案例分析

(一)对父亲再婚的强烈不安折射出童年缺失父爱

小A不想让父亲再婚,她担心父亲结婚后,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爱自己。虽然之前父母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可能源于一种本能的恐惧,就是父母早年离异,已经“抛弃”过自己一次,好不容易现在对她很好。如果再婚,会不会再次抛弃自己。这反映出小A最在意的还是父母。

(二)对异性的暧昧态度折射出严重缺乏安全感

小A中学时期就有了男朋友,男朋友很中意小A,但是小A却不以为然,不喜欢男朋友太干涉自己的生活。小A对自己男朋友的态度也不负责任,这跟她的生活经历有关。

第一,年幼的时候亲历了父母的关系不和直至离异,让她对婚姻乃至人(她的至亲都可以抛下她)很难再信任。她跟男朋友亲近不起来,或许受此影响。

第二,因为小时候,父母关系不和给自己造成很多困扰,为了免于自己受到伤害,她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渐渐封闭了自己感受爱和爱人爱己的能力。这使得她显得有点少年老成。

第三,因为父母处理感情的方式不够成熟,甚至给她诸多不良示范,她从父母那里也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感情问题。

第四,因为幼年父爱的缺失,小A潜意识中对父亲有敌意。这种敌意投射到与其他异性的关系中,表现为对异性态度的不信任和不负责任。她对异性暧昧但是又不敢亲近的态度,反映出她对自己和对感情的不自信,也是她严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三)叛逆的表象折射出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

小A大一时,为了彰显个性,指甲上粘着夸张的彩色美甲。军训时因为对仪容仪表的要求,她的指甲被要求剪掉。小A体弱多病,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业上懒散,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按照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这些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体弱多病,自由散漫、另类叛逆的背后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这些表象的根源是爱的缺失。潜意识让她生病,以便获得更多的关爱。她生病,身体的痛苦不仅转移了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可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爱。小A不遵守纪律、叛逆的表象,是潜意识中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父亲通常代表规则和秩序)敌意的外显,表现为对规则的破坏和对自己的放纵。因为对父母的敌意是道德和意识所不容许的,所以她将此压抑到潜意识中。小青的叛逆行为,一方面是出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势必容易引起老师和家长对她的格外关注,这也反映了她潜意识中对爱的强烈渴求。

案例处理过程

(一)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帮助其认识自己的潜意识

压抑就是当我们面对问题、困难时、把自己不愿意接纳的冲动情绪、不良体验压制到潜意识中。[1]小A幼年时,父母关系不和直至婚姻关系破裂,她年纪虽小,精神上却饱尝痛苦,为了减少这种痛苦,她将对父母的怨恨、不满和不理解压抑进自己的潜意识。小A幼时父母关系长期不和,因为害怕父母离异,她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父母的关系,但对于还是一个孩子的小A来说,显然难度太大,不可能完成。当她无意中发现自己生病,不仅可以获得父母亲更多的疼爱,而且还会让父母暂时搁置争议,共同来照顾自己,缓和了父母的关系时,强大的潜意识会让她经常生病。她体弱多病,不遵守纪律,叛逆的行为都是潜意识作用结果。她以身体的病痛、另类的行为、与异性交往界限不清等问题缓解了她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遮蔽了她的心理问题。小A在离异家庭长大,性格上有不自信和自卑的情形。但她不愿意承认,并将这种负面的体验压抑进自己的潜意识,通过反向作用,表现出“高冷”的一面。压抑的防御机制,构成了潜意识的动力学主要特征。[2]小A对自己的压抑,还有叛逆的表象都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自己并不自知。要帮助小A学着认识自己的潜意识,以便更好地认识自我,争取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将潜意识层面的问题提升到意识层面

关于她另类的表现,一种原因是自我保护,叛逆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容易受伤的心灵;另一种原因是对父母的无声的反抗。小A对父母有不满的情绪甚至是怨恨,一方面对父母处理感情的方式不满意,另一方面又在不经意间步了他们的后尘,对感情采取一种无所谓甚至游戏的态度。她经常受到父母感情问题的困扰就是最好的证明,她说有时候真的很想不受父母的影响,但是却做不到。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只能重新看待与父母的关系,学习更全面地看待与父母的关系,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毕竟父母是爱自己的,试着接纳与父母的关系,尝试建立新的关系。

父母的问题,让父母自己去解决,不需要用自己的生病来获取父母的爱,更不需要用生病来黏合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感情已经破裂,分开是更好的选择。如果认识到婚姻破裂不会影响父母对自己的爱,她的身体状况会有很大改善。如果小A敢于承认自己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的敌意,自己对异性态度就会改变,同时对爱情树立信心。小A不遵守纪律,叛逆的行为背后都是渴望坚定的依靠和关爱。小A跟父母的关系改善后,就不会用破坏规则来“反抗”父母,小A会更容易遵守学习纪律和养成严格自律的好习惯。

(三)改变认知,与创伤和解

用精神分析理论帮助小A分析了她的问题,她表示认同。小A之所以对父亲再婚感到强烈不安,是担心父亲再婚会减少对他的爱。建议她转变思维方式,只有幸福的父母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建议小A能静下心来,用平等的态度与父母沟通,直接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包括委屈和不满甚至怨恨都可以直接说。真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问题说透了,心结也就打开了。

同时建议父母要多关心小A,甚至可以对孩子小时的伤害和忽视郑重道歉,特别是自己再婚的问题要与小A好好谈谈。慎重处理大人间的感情问题,争取给孩子在婚恋方面树立正面形象。

后来,小A和男友和平分手了,也顺利通过了课程考试,跟父母关系也和缓了很多。她说自己也要慢慢学会长大,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学会成熟地处理感情问题。

工作思考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3]意识就是我们在清醒的时候,可以随时观察到的思想或者情绪。前意识指的是我们通过努力地回想,还是可以想起来的部分事情。前意识层面,其功能为对意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识别、界定及判断,经过对潜意识信息读取,采取对外投射或拒绝投射的决策,由于基因及成长环境塑造,具有一定系统化特征。[4]潜意识虽然深层于内心,被压抑和排斥在意识的下面,但是它的能量巨大,平时不为人知,表现有梦、绘画、口误等。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防御的作用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是人所意识不到的一种对现实的歪曲。防御机制的主要表现是压抑。压抑就是把那些不为道德所容忍,具有威胁性的欲望、知觉或恐惧禁锢于无意识之中,不使出现于意识。有时压抑会使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紊乱。压抑机制还会引起其他的身体失调,如气喘、溃疡等。

大多数看似无心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潜意识几乎支配着个体全部的思想和行为,潜意识的影响巨大,虽然平时感觉不到。潜意识经常是使人生病、感情困扰、行为异常等等方面的根源。要解决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问题,首先要读懂这些问题背后的潜意识,然后将潜意识的问题提升到意识层面,通过一系列心理疏导,改变认知,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二)重视原生家庭,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生家庭指一个人小时候生活的家庭,主要是父母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开始自己的成长。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5]大多数目前的问题,根源都不在当下,而是原生家庭(父母的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幼时心里没有得到满足,现在要加倍补偿。童年的心理创伤,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最常浮现。个人特别在意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与幼时的原生家庭产生的“原生情结”密切相关。可以借着“原生情绪”被触发的时机,做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心灵回溯,探索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曾发生的关键事件,学习用更成熟、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就在无意识当中重复着父辈的思考方式和为人处世模式,这就需要主动探索自己的潜意识,从潜意识状态中解脱出来,主动探寻自己性格形成的源头,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进行修正,摆脱父母教养方式的不良影响,帮助自我建立更和谐的关系,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正视问题,家校共育助力学生成长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家庭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应该在学生入学时,请父母填写一份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表。了解家长的职业、受教育水平、父母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学生童年期主要养育人、亲子关系、学生心理状况、学生身体状况等。这样就可以快速地与需要关注的学生建立连结,同时与需与家长更快地建立有效联系,家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每个人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中都要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才能在心灵上实现成长。每个人不管原生家庭如何,不管父母如何对待,都要把看待问题的境界提高。原生家庭只能影响个体的过去,决定不了未来。真正重要的是,要学会与父母和解,勇敢地活出自己。

参考文献

[1]耿兴永:《潜意识——心理学帮你发现未知的自己》,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0-33页。

[2]丛中:《“潜意识”概念辨析》,载《心理学通讯》,2019,2(04):291-294页。

[3]叶浩生:《心理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页。

[4]曾毅:《身心系统情绪体验原理新视角》,载《心理月刊》,2020,15(15):33-35页。

[5]张东昀、陈翩、刘新生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妒忌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载《中国特殊教育》,2018(11):52-57页。

作者简介

南锋霞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和育人

南亚娟 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