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教师崇高精神境界的凝练。本文通过分析教育家精神的提出背景、核心要义,探讨了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教育家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践行策略,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关爱学生态度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身教胜于言传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发扬勇于创新精神探索教育新模式等。这些策略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践行教育家精神,培养优秀人才。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成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对历史上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鲜明要求。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以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仁爱的胸怀,启迪学生心智,触动学生心灵,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并且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如果从学理上来概括,到底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呢?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精神,如同医学职业精神、企业家职业精神、科学家精神一样,它是一种职业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呢?或者教育家精神在教育职业活动当中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所秉持和所追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原则、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综合的体现。教育家精神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教育精神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家精神和教育精神是内在相通的,是互为一体的,是教育精神在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体现。教育家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那些优秀的教师和举世公认的教育家身上。教育家就是教育家精神的诠释者、弘扬者和守护者。
教育家精神的来源。中国古代的师道传统,是新时代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词同样表达着教育家精神的认识,这就是师道。中国历史上的师道,是教师哲学的一个范畴,他表达着教师的根本理念,从内涵上,师道既是教师作为教师的根本规定性,又是教师从事教师工作不可违背的基本价值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著作,里边包含了孔子对师道的认识和践行。《学记》主要记述了一些教育的场景,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教育的方法,以及如何为师。其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就是教师应该知道教育在什么地方可以取得成功,在什么地方教育就失败了。或者用今天的话说,一个人只有把握了教育的规律,才能够当老师。《学记》里面有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并且纠正他们各自缺点的人。这是对教育艺术的一个概括。
毛泽东同志为他的母校题写一个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老师就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就叫人民教师,这个称谓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也反映了新中国教师的根本性质——人民的教师。人民的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够造就?毛主席这个题词里面讲得很清楚,要做人民的学生,要了解人民的需要,人民的期盼。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也是新中国对师道的新认识和发展。从以上我们有关中国传统师道的简要快速认识分析来看,师道,既包含着如何为师,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包括5IiyDte5IpElDM2N0qyyIGdLcne1y09oCYu3xDedI8Q=对待教育工作的工作态度,还包含着文化理想、政治担当,也包括教师的道德情操。所以,中国传统的师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正是这些丰富的师道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根据。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总共包括六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功能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宏道追求。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作为新中国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为国而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一个老师对从事教育工作的认知要能够提升到这个层次,他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碰到的一些困难,繁琐的工作也不再那么繁琐。理解了教师工作的整体意义,对国家的意义,对民族的意义。从出处来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最早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教授教育人生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心有大我中的大我,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甚至也包括全人类、大自然等。至诚报国中的至诚,是中国儒家自成思想的当代转化,既是一种全心全意、真心真意报效国家的主观心理状态,也指教师个体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老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的时候,要超越对自身价值的这样的考虑,要把党、国家、民族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教育家精神的首要之义便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情怀,这种情怀深深根植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之中,构成教育家们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们深刻理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民族进步的阶梯,所以教育家们将教育视为超越职业的使命,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人才;同时,他们也时刻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种大我情怀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注,对教育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上,它是教育家精神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如同灯塔一般,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对教师来说,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又非常深刻隽永。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把学生要培养成追求真理的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不懈的求知;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我们就应该做学生道德的楷模。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身上就不应该有社会歧视、社会冷漠这样的不当的态度;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信念的人,我们当老师的自己心中就应该有理想信念,要发出理想信念的光。那么从思想的传承来说,“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有”好老师当中对“有道德情操”这个论述的进一步概括。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提出了“四有”好老师亲切寄语,其中第二个内容就是“有道德情操”。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高尚道德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如果我们这个镜子上蒙上了灰尘,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发展那么就有了危险。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教育家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他们深知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家们始终坚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秉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路径,力求达到新的高度。他们深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助力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这是从教师的专业责任和教育艺术这个角度对教育家进行了概括。从内涵来说,启智就是启迪智慧,这是教育工作、教师工作的基本任务。以前儿童上学叫去启蒙,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启蒙,所谓启蒙就是去除蒙昧,点亮学生的智慧之光,润心指的是滋润心灵。心灵,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格等比较广泛的领域,所以启智润心反映了教育的本体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因材施教是中国古老的教育艺术,建立在对学生的独特性的承认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具有永恒的教育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材施教也有很多的论述,比如说他讲过,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家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潜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始终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此外,教育家们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擅长启迪学生的智慧,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一同探索知识的海洋,领略学问的魅力;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学术、情感和社会技能等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的成长。要求教师要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对教育家的执行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概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体现了教育家学而不厌、知行合一的学习和行动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前有关教师和教师工作的论述当中也阐述过类似的思想。比如,2014年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谈到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刻苦钻研,严谨读学,不断充实、拓展和提高自己。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要求,“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简单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的老师要有真学问,要以真学问来培养青少年一代追求真理的态度,引导他们走向追求真理的道路。
教育家们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从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自我,以便将最新的教育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此外,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他们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力求以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的方式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创新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深入关注和满足上,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了教育家们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这是对教育家的专业态度和伦理操守方面提出要求。乐教爱生体现了孟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的乐教精神。老师要以教为乐,要能够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职业工作提供情感的、道德的力量支撑。爱生当然指的是对学生的爱。谁不爱孩子,谁就不要从事教师工作。谁不爱孩子,谁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成为教育家。甘于奉献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常常颂扬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绿叶精神和甘为孺子牛的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谈“四有”好老师的时候,提出了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人师,没有爱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精辟地谈到,爱心是打开学生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好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就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陶行知先生当年也讲过,老师的幸福就是培养造就出超过自己的学生!
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体现在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深厚情怀中,他们视教育事业为毕生的追求与奋斗目标,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视为最大的幸福与满足,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爱岗敬业、乐教爱生的态度,用一颗赤诚之心担负起培根铸魂的职业使命,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品格与灵魂;他们甘愿作为人梯,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倾注心血,这种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深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更在社会中树立了崇高的师德典范。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不求回报,只愿看到学生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种精神境界是教育家们对教育事业最深沉的热爱与最纯粹的追求,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为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宏道追求。这是从教育家的思想视野和文化使命这个角度来说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体现了《周易》分卦当中的思想,有着非常古老的出处。《周易》分卦里面“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汉语里“文化”的这个词的词源就来自于《周易》里这一句深刻的哲学思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就是关乎宇宙变化的规律,从而把握事实,是事实的变化。中国古代是个农耕民族,掌握天文是非常重要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边的“人文”指的是典章制度,也就是说通过建立和传承这些典章制度来教化百姓,使得这个百姓能够走出野蛮的状况,成为今天我们所说社会化的人。所以文化本身就具有教育作用,教师就是文化使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更要去有新文化的追求。所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它体现了教师的天下观、文化观和文明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从其现代的内涵来说,应当包括了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怀,以及通过教育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教师当然属于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都体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精神。所以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方面内涵当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家的文化理想、天下理想,把教育家精神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
教育家精神的广阔视野在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不仅关注本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教育家深知教育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所以他们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力求使学生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与国际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他们也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教育这一载体,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这种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精神追求,不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机遇,也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共同进步贡献了积极力量。
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导致教育过于功利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在此背景下,弘扬教育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们以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为基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与探索,从而显著提升学业成绩,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他们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注重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身心健康的综合培育,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塑造良好教育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期望,体现了对教育质量与教育环境提升的深切关注,也是对新时代教育环境构建的深刻洞察。教育家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他们展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优秀品质共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严谨治学的教育氛围。在这种充满正能量和学术氛围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受到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同时,教育家们深知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成效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努力构建一种基于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为构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学校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引领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家们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先行者,更是教学方法的革新者,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将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这要求他们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保持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他们的课堂不仅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他们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育家们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刻理论成果为其他教育工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这种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为社会培养出了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了整个教育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
教育家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践行策略
(一)秉承教育家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师需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中的因材施教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教师应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秉承教育家因材施教的理念,通过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能力,来实施个性化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思考和探索,进一步拓展其知识和能力范围。而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更为基础、系统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打好基础,逐步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爱好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热爱艺术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艺术元素,让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运动相关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动中学,更直观地理解知识。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还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全面化,从而充分践行教育家精神,让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
(二)以教育家关爱学生的态度,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育家精神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关爱。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尊重和关注。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倾听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进而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这种以关爱为基础的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3]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温和的语调和亲切的笑容,传递出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鼓励。为了更进一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主动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认可。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或者问题时,教师可以耐心倾听,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单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和成长。
(三)践行教育家身教胜于言传的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激励学生。通过展示出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推动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4]
例如,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可以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等,这些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不断追求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提升,这种态度会激励学生也追求学术上的精进。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现出不懈的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种创新精神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除了个人言行的影响,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如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这样的践行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教育家精神的有效传承和发扬。
(四)发扬教育家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教育新模式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探索教育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尝试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开展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勇于创新的教育家精神,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打造富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课堂。通过制作生动的课件、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研究,分组合作,自主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够锻炼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这种勇于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这种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正是教育家勇于创新精神的体现,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五)坚持教育家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教育家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师不能停滞不前,而要积极地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来拓宽视野,通过阅读教育类书籍来汲取新的教育思想,通过与同行深入交流碰撞出教学的火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这种持续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服务的关键,也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深化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将这些新知融入日常教学中。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教师可以汲取前沿的教育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案。同时,与同行的交流也能为教师带来新的教学视角和灵感,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者通过互动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不仅能够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持续提升,还能在实际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将教育家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 语
教育家精神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践行,展现了其深远的影响力。一是教育家精神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的任务。二是对中国传统世道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六个方面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与中国传统师道的结构和内容都具有一贯性,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师道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师观,包括中国共产党教师观的重要发展。四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其他有关教师地位、作用、素质要求的丰富论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总结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和引领。我们全国1800多万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为我们个人的专业成长,为我们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总体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教师应通过因材施教、关爱学生、身教言传、终身学习以及勇于创新等多方面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继续深化这些践行策略,让教育家精神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载《教育研究》,2023,44(12):121-129页。
[2]成尚荣、吴盈盈、石家丽等:《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薪火相传》,载《未来教育家》,2019(11):11页。
[3]游旭群:《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8):3-11页。
[4]燕连福:《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46-52页。
作者简介
许军娥 西安市莲湖第一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