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创新,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时代机遇和现实挑战。基于新媒体语境,需增强话语主体合力,丰富话语客体渠道,创新话语介体形式,优化话语环境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为人才引领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基石。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高校人才是我国强国之本。基于新媒体语境,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探究,是践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能够在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夯实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力量,有利于构建高校用才格局,促进政治英才发展。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机遇
(一)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载体合力
新媒体语境以海量资源为高校教育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以跨界思维为起点,以继承为基础挖掘新媒体技术的动态作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搭载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信息整合,在兼容传播性和平等交互性中构建出话语载体,形成高校教学课程载体、物质基础载体、精神文化载体的载体合力。通过新媒体下的高校载体平台,教育沟通、反馈、总结、创新效能大幅提升,学习内容在新媒体语境中获得设计灵感,学习方法与手段获得引导创新,高校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主动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打破不良壁垒,以载体合力构建出新的高校理性向度教育格局。[1]
(二)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开拓话语空间
传统语境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线上传授为主要模式,在地缘与职缘的交往模式中呈现“点对点”话语样态,话语空间较受局限。而新媒体催生的网络联结和虚拟技术为话语空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核心素养建设为重点,辐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多种价值体系和传播层次中获得创新发展动力,实现话语空间从宏观建设向微观领域的有效延伸,有利于先进的意识形态在多层次的新媒体话语空间中获得建设凝聚。[2]
(三)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接轨国际平台
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中国高校教育带来新机遇,新媒体语境下,高校的思想教育与国际舞台顺利接轨,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滞后性,以世界话语的丰富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带来创新拓展。通过世界性、全球化的意识催发,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实现跨越地域、空间、种族、语言的障碍,学生的思想基点与世界各国站在同一条线,在此基点上形成的民族意识与思想政治发展能够为国家建设输出更为有效动能,有利于学生在网络意识形态中坚定政治信念、明确使命任务、创新前进路径,在国际话语博弈中主动出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筑基发展。[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话语环境的复杂化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语境变化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语境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效能较为明显。
首先,新媒体语境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虚拟空间,思想政治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现实环境及线下教学。互联网空间领域的隐匿性为自由言论提供输出平台,虚拟身份下的情绪宣泄与言语讨论过滤不足,不良攻击及网络语言暴力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呈现难以有效控制的被动局面。
其次,新媒体影响下的互联网呈现“泛娱乐化”的社会现象,教育环境随社会功利化出现波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出现政治信仰不坚定、政治不诚信等功利性思想选择,大学生的意志信念因资本逻辑产生动摇。
同时,新媒体话语环境中的多元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去中心化”的话语权问题,碎片化信息下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以文化渗透影响大学生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冲击。[4]
(二)话语媒介的创新差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理论为主要输出,对教育者的教育话语表达方式提出严谨要求。而在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内容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影响,教学话语难以呈现有效的严谨性。同时,教育者的表达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逻辑的刚性表达过于强硬刻板,柔性表达易忽视话语中心。高校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强硬灌输和号召引领等阶级话语输出教学,言语表达在刚性表达与柔性表达中顾此失彼,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
(三)主流话语的认同低
新媒体影响下,主流话语受互联网影响,学生的认同感逐渐降低。
首先,新媒体催生了多元信息空间,多种渠道为学生的思想知识提供不同选择,尤其消极、腐败、分裂等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信念,对主流话语价值产生怀疑。
其次,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复杂意识形态的价值难以有效鉴别,对于低俗化、娱乐化的网络信息抵制能力较差,西方的资本主义话语言论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学生易在错误引导中形成错误思维判断。
最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的价值选择提供精准化服务,通过网络使用痕迹进行个性化的话语输送,学生在信息茧房中易产生价值迷失和认同盲从,对主流话语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5]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话语主体合力
首先,提高新媒体语境教师的综合素养。思想政治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引领者,政治素养是教师进行政治信念、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教学的基本品质,是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的核心点。高校教师应坚定社会主义伟大指导,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理论方法,基于上层设计进行思想政治的深耕学习,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政治学习动力,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加强政治教学的实用性效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学中,以媒介认知、技能和实操帮助学生在政治指引中获得政治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教师的话语能力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应积极拓展思维,以问题导向打破政治教学壁垒,在政治思想及新媒体的话语机遇中创新动能。同时,教师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语言表达能力,精进教学的语言讲评和语言转译,以刚柔并济实现政治话语的创新转化,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
其次,提升新媒体语境学生的网络素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政治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教学应提升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和虚拟繁华的假象中汲取有效语言信息,并以自律自省的思想政治意识抵制新媒体网络的利益诱惑,以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和个人修养践行政治选择。
最后,创建新媒体语境下新型主体关系。新媒体语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建设提供新机遇。高校通过认识高校教学中的教学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关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从属地位,建立平等教学机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以新型的关系打破教学霸权,实现在教学信任中的有效话语合力,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的积极健康发展。[6]
(二)丰富话语客体渠道
渠道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础。基于时代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创新活力,深挖传统文化重点科学内涵与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感悟政治力量的深远内涵。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中发展而来,具有社会主义拼搏实践的性质,其中的奋斗探索、不怕困难、凝聚团结等的革命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话语资源的重要写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格局,思想政治教学通过先进思想引领构建“大思政”的创新教育格局,有利于学生在思政育人的课程学习中获得价值感悟。
渠道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营养动能。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国家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在社会主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沉淀积累中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紧紧把握国家伟大实践下的时代话语,有利于大学生在时代教育话语中获得政治成长。
同时,大学生基于社会网络资源应凝练生活话语,整合社会资源,对腐朽、消极的生活话语进行摒弃指正,在积极、正面的生活话语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认同感。[7]
(三)创新话语介体形式
形式一,以传统话语和新媒体话语为基础,发挥话语载体的合力作用。
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传统文本载体的话语形式,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等文字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在文字典籍中感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应以新媒体平台为技术搭载,教师应借助新媒体了解时代发展及学生思想动态,并构建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构建正向的信息选择和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严格把控网络信息话语内容,进而形成学生思想政治的积极感召。
最后,教师应充分把握网络载体、课堂载体等各个话语载体的介质功能,加强话语介体的一体化教育建设,载体的政治融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高效发展。
形式二,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基础,优化教学话语的表达风格。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储备力量,具备基础的核心素养,高校教育应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平等思想,以深入浅出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教学诠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和科学内涵,使大学生在“接地气”的话语风格中感悟社会主义政治的事实依据与客观规律,形成具有中国实际的思想信念与政治志向。
同时,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在坚持严肃性、政治性的前提下进行艺术性话语引导。通过教学的引经据典提升政治教学的教学感染力,通过生动的修辞语言应用提升教学语言的表达美感,有助于学生在美学体验中获得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解认同。
形式三,以前沿互联网核心技术为基础,开拓教学话语的传播空间。传统媒体下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在互联网改革进程中逐步创新发展,但其对教学的助力效果一般。新媒体技术通过新潮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动能促进教学空间的有效扩展,但由于其冗杂的信息资源具有正负影响效能,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数字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健康的主流舆论阵地,拓宽教学资源的话语传播空间,实现教学路径的全面覆盖。同时,新媒体话语下的校园思想政治教学应以“元宇宙”为技术引导,通过视、听、触、识的技术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教学中获得沉浸性的学习体验,形成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技术实践积累。
(四)优化话语环境效能
话语环境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重要外在条件,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
首先,课堂作为高校教学的基础阵地,应构建平等的话语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课堂“领导者”的角色观念,充分给予学生自主话语权,创新利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以健康的校园环境为实践阵地。高校立足于校园话语环境,在校园建设中,通过构建校园优质的基础设施,在教学楼、环创、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物质规划,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在物质环境正向影响中获得有效熏染。同时,家校共育作为我国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针。高校应积极引导家庭构建正向示范作用、摒弃重男轻女、骄奢淫逸、愚忠愚孝等不良传统家风,以新媒体技术构建校园环境与家庭环境的话语合力,促进学生在正向的家校环境中获得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发展。
最后,社会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最终归宿,和谐的社会话语环境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行。国家通过引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榜样示范作用的积极引导,树立社会公德的思想价值引领,营造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道德风尚,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构建。
同时,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是社会主义文明政治良好发展的基线。国家机器以强制力手段进行社会思想政治风气的强力管束,有利于学生在社会的健康、公平、正义中建立思想政治的法治形象。因此,良好、绿色、和谐、法治的社会话语环境是大学生构建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
结 语
新媒体话语环境下,高校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协同语境机制,提升新媒体下各平台的资源动能,在主流阵地的价值引导下抓住发展机遇,创新传播合作矩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学路径,将先进文化、时代精神寓于新媒体背景下的教学话语体系,有利于大学生高举思想旗帜、坚定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建设中勇担个人使命。
参考文献
[1]陈荣明、王斯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学习模式发展审思》,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2):74-79页。
[2]段向阳:《“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探析》,载《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02):49-51页。
[3]赵芳:《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启示——推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创新研究〉》,载《新闻记者》,2024(03):113页。
[4]李刚、黄丹晴:《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升问题研究》,载《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4,24(01):48-52页。
[5]孙美、胡涛、谢思强、田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及对策研究》,载《中国军转民》,2024(04):169-171页。
[6]花卉:《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载《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2(03):1-7页。
[7]王佳阳:《新媒体时期的高校马克思理论教学实践分析——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教育发展研究》,2024,44(03):2页。
作者简介
杨 舒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