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形态,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发展性、规范性、民族性等重要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力量和重要支撑。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要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方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守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三个课堂”建设等具体方面实现有机融入和一体推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形态,具有传递、规范、凝聚、教化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从整体性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历史创造的厚度、内涵诠释的深度,全面彰显、阐释、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文化本质和文化魅力,系统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创新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上形成的宝贵经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目标价值和方式方法随之也呈现出新特征新要求,对于实践工作在政治上、作风上、素质上提出更高要求。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系统高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一)发展的时代性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意识形态,存在于物质和精神文化生产实践的各个层面,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特征,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存在差异,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和改革而不断深化,经历了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深化阶段,并在发展中回应、引领时代主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因社会变革实际而形成独特的脉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构成的历史性
从构成的维度来看,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发展中被继承宏扬、接续传承、重塑创新。基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实际,文化自信涵盖了各个历史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于民族、国家、政党所取得的精神成就的认同和所形成的奋斗精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积淀、凝练、总结、传承、发展。
(三)内容的规范性
从内容的深度来看,文化自信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历史底蕴和前进定力的有机衔接,是发展底气和自信自强的有机统一,是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有机组合,起到强根铸魂、引领实践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作为文明观、价值追求的集合,在内涵上呈现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现实发展道路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在实践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标准而逐步形成。
(四)形式的民族性
从形式的广度来看,文化自信是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基础性、支撑性力量,体现着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共融共享共赢共荣的中华文化符号,从特征特质上展现了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文化自信植根于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反映着民族身份的认同、自豪和追求,映射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等,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社会进步的集中呈现。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全要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从个人层面来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树牢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教师立足岗位传播先进文化、坚定政策执行、引领健康成长的过程。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进行传播、传承的重要通道,对于实现教师、学生在人格品质、价值观念、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对于构建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二)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作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始终。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就是强化理论创新、优化方式方法、坚持原则立场、优化运行载体、营造环境氛围的过程,是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结果,有利于推进办学目标显化、办学理念优化,对于加快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意义重大。
(三)全方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尊崇性,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脑入心入行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一套完整、规范、现实的价值体系。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具体化,对于社会层面遵守规则、认同理念、行为实践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形成规模效应,切实增强社会层面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引领力。
(四)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推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动能。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远角度,深刻认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持续性、深远性特征,推动文化自信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必须将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能量,以期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思想力量。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文化自信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重要补充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实现职能职责,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回应高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现实选择,又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优化改进和提质增效的实践需要。
(二)文化自信是守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迫切需求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政治自觉、理论自觉、道路自觉、制度自觉、使命自觉的集中体现,具有独特标识和特征特质,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自觉意识。
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的重要形式,文化自信对于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切实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文化自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价值引领。文化自信对于个人的价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人、说服人、感召人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具体实践中,文化自信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引领、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心的重要力量源。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是推动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有机统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完备、相辅相成的过程,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要立足于培养信念坚定、品格崇高、道德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铸魂、修身守正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有机统一。
二是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有机统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展开。一方面,通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发挥教学为基、教师为导、学生为主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自信的核心理念通过课堂主渠道传输,积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中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通过间接地、无意识地隐性教育,在文化层面、精神领域、制度体系等方面强化思想共鸣、互动交流和理论升华,实现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目标。
(二)围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队伍的积极性,多举措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队伍建设,注重围绕教育教学主责主业实现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扎实提升。
一是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创新思维,按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具体规定,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下大力气落实落细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学手段丰富等具体举措,多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切实增强教师在实现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感染力、渗透力和支撑力。
二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立足培养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目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双向进入,探索从相关学科遴选优秀教师、高校党政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经培训后加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推动符合条件的专职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建立起党委统一组织领导、行政有序参与、学科示范带动、整体优化配置的工作机制,为实现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主体保障。高校在落实发展规划、经费保障、待遇兑现等方面的同时,要切实把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好,全面强化专业课教育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广挖课程思政内涵,发挥专业课对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带动效应,形成协同育人新局面。
(三)围绕全要素融合发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课堂”建设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高效发挥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多种要素的融合发展,发挥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的协同效应。
一是发挥“第一课堂”的主体作用。“第一课堂”即实体思想政治课堂,是全面、系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层面,要立足时代性、现8ecfe45b0de288ce05be78ba99af5bc2实性特征,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相关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增强使命担当,切实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要注重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延伸作用,推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大力开展红色研学、志愿服务、学科竞赛、文艺创作等实践活动,推动“第二课堂”成为推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助力,培养和造就时代新人。
三是发挥“第三课堂”的创新作用。网络云课堂具有媒介性、传播性等重要功能,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注重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和特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善于运用网络云课堂培根铸魂,完善网络空间推动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办法,实现一体化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页。
[2]郑会青:《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策略》,载《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28):66-69页。
[3]曾阳扬、韦倩雯、罗世伟:《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2023(21):49-52页。
[4]孙成娟:《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研究》,载《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02-106页。
[5]黄玉雪:《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与路径探析》,载《大众文艺》,2023(21):165-171页。
[6]孙程芳、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载《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8-15页。
作者简介
郭祎天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白 云 内蒙古土地资源收储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