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多具有教师和编辑的双重身份,工作要求高,压力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阐述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坚守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进而探讨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科技期刊职业倦怠的调适路径,呼吁传统工匠精神在科技期刊的回归,将“工匠精神”融入科技期刊编辑的培养中。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了承担出版行业的工作,又可能会承担一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1]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科技期刊亟须一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职业道德、高水准职业素养及熟练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青年编辑。[2]工匠精神的研究逐渐在多个行业中备受关注。工匠精神是一种为了追求卓越而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积极探索、不断提高技艺水平的精神状态,其核心是:注重细节、工作热情、追求卓越、持之以恒、创新求变。[3]辛亮等对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进行了诠释,是指对编辑工作的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目标的完美统一。[4]工匠精神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5]职业精神是积极的、促进个人和团队成功的正面力量,而职业倦怠则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或其他负面因素导致的消极状态。保持职业精神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职业倦怠。
青年编辑是期刊的新生力量,也是未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出版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时代,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现状日趋明显。职业倦怠容易出现在助人行业中,编辑工作需要服务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等,在一定程度也属于助人行业,因此较易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惫与衰竭的状态,如工作态度消极、身体疲乏、个人成就感丧失等。[6]李广宇认为,编辑职业倦怠是指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出版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压力感受,影响编辑主体健康心理。[7]青年编辑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缺乏、工作效率降低和工作动力丧失等,严重影响青年编辑的工作质量和职业发展。[8]
目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的研究多从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论述。[9]有关工匠精神在可缓解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研究亦有报道。学者汪琳研究表明,工匠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化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10]学者俞辰研究表明,工匠精神从思想指引角度给中职教师治疗职业倦怠提供了新思路。[11]目前尚无工匠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应用中的研究。为此,本文以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实例出发,通过分析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成因,探讨培养青年编辑工匠精神以应对职业倦怠的路径,以期提高编辑能力与期刊质量,更好地为作者、读者及社会服务。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成因
(一)青年编辑胜任力不足
期刊编辑胜任力素养包含具备与学科发展并进的学术素质,与国际视野并行的科学素质,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相应的信息技术素质。[12]实际工作中,一般将小于35岁的编辑称为青年编辑,与其他年龄段和非高校主办期刊的编辑相比,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具有学历高、资历浅、创新思维活跃、事业心强等特点。但由于青年编辑相关知识与经验储备不足,常导致胜任力不足,在工作过程中易感受到较大的心理压力。相关研究[4]发现,编辑选择学历进修的专业无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仅在于提高学历,增加自身资本,却无法缓解知识不足带来的压力。[13]因此还需要对编辑的再学习能力、价值创新能力和全方位整合能力进行培养,以达到新的胜任力素质要求。
(二)青年编辑身心处于疲劳状态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身份具有特殊性和双重性。根据调研发现,高校科技期刊科班出身的全职编辑较少,大部分编辑是从教学、管理、实验岗位上转岗而来,刚开始阶段对期刊的编辑工作存在不适应现象。部分编辑除承担编校工作外,还可能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编辑工作枯燥而单调,兼顾的教学任务经常被严格评估和考核,源源不断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易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导致职业倦怠。同时科技期刊的来稿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且多为高水平作品,所要求的编辑质量、学术含量均较高,青年编辑因此养成了严谨认真甚至刻板的工作作风。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普遍面临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现状,编辑每天需要做大量的收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工作,经常集编辑、校对、编务、出版等工作于一身;且科技期刊稿件涉及众多的图表、单位、公式、正斜体、参考文献等,且极易出错,因此编辑在编校出版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要求使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需反复阅读修改,每次发刊都如履薄冰,担心文稿存在问题和疏漏,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大多还要承担日常性行政事务工作,这些繁杂的工作常令青年编辑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精神压力巨大,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
(三)青年编辑人际与行政能力欠缺
青年编辑除了日常和大量稿件打交道外,还要在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多个环节做到服从领导、团结同事、服务作者及读者、与评审专家沟通等,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人际关系。[14]面对评审专家,青年编辑往往需要谨小慎微;面对作者,需要具有十足的耐心和谦虚的态度。[15]青年编辑在稿件的处理过程中经验不足,常会遇到一定的困扰。高校编辑大多属于行政岗位,且高校行政事务繁杂,行政人员处理行政事务过程中,需要识大体、顾大局,理顺各种各样的关系,促进多部门工作合力完成。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以上多方面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令其感到心理上的疲惫,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四)青年编辑身份认同模糊
大部分高校将其主办期刊岗位上的编辑划归为教辅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比较,工资绩效、科研奖励、职称晋升均不占优势。编辑的辛勤劳动大多属于潜隐性劳动,不为公众所知,甚至有其他部门同事误认为编辑工作就是一杯清茶、一张报纸。与同龄的教学、科研岗位教师相比,青年编辑工作大多默默无闻、重复枯燥,且投入相同的劳动精力,获得的工作成果和经济收入却差异甚远,使编辑易产生不公平感,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度,严重者甚至出现辞职或改行的情况。
(五)青年编辑物质生活匮乏
青年编辑普遍就业较晚,错过了福利分房和低房价时代;同时,青年编辑大多为独生子女,普遍上有四老,下有一小或二小,面临高房价、高物价、高医疗成本和高优质教育成本等多重压力,高校的收入普遍不高甚至偏低,这导致青年编辑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与一线的教师进行相比,青年编辑想要创收来增加工资收入很难,而部分教师可通过多上课或校外兼课来增加收入,或者可以通过申报更多的科研项目以此获得更多的科技专项奖励来增加收入;但有关编辑类的科研基金支持项目很少且资助金额较低,青年编辑很难获得相关的科研课题。编辑接受科技出版相关专业培训和参与会议机会均不多,即便有少量的学术会议,往往因为经费紧张或编辑工作繁忙,而放弃参加。[16]青年编辑长期处于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需求上难以满足状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培养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建设高素养青年编辑人才队伍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培养一支具备极高职业素养的青年编辑人才队伍才能胜任这一历史重任。[4]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始终保持高度专注和热情的工作态度。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和品质。编辑工匠精神是指编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热情和责任心,不断追求卓越、完美和创新,并持续改善工作质量和效率。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而非简单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以帮助编辑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创新想法,并获得职业满足感。
(二)工匠精神引领青年编辑提高职业素养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长期缺乏挑战性、机会和动力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其职业倦怠的发生。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可能造成文稿编排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导致青年编辑队伍流失,严重影响高校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编辑需要保持并发扬工匠精神,寻求新的挑战和学习机会,以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缓解编辑职业倦怠的重要性也在于此,当编辑感到疲惫、失去动力时,可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发现其中的价值所在,并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技能和专业素养,从而重新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外,工匠精神还可帮助编辑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认真对待每一个稿件,尊重作者,注重细节和品质,打造更加优质的出版品,提升整个行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
工匠精神在高校科技期刊
青年编辑职业倦怠中的调适
(一)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强化青年编辑责任意识
长时间从事一份工作,特别是编辑行业,职业倦怠更加明显。培养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从本质上讲需要编辑真正热爱这份工作,将编辑工作作为终身事业来发展,不仅要对编辑工作存在一定的敬畏之心,更需要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态度,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开展具体工作。爱岗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来源。
强化工作质量意识即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编辑的工作责任意识与期刊的质量休戚相关,因此培养编辑的工匠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对编辑责任心的培养,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十分必要。
(二)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青年编辑的自我认同度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多属于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其职业魅力不仅在于为作者作嫁衣,也在于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而言,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如参加培训、阅读相关材料、交流经验等方式,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编辑素养,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会。[17]
编辑的劳动价值需要得到更多的肯定和尊重,这样的职业生涯才应该是编辑所期望的。编辑只有积极构建职业认同感,才会产生心理归属感。只有热爱编辑行业,才愿意全身心投入,才会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才能由衷地热爱编辑工作。[18]青年编辑具有接受新事物快,信息技术掌握熟练等优势,可在数字化出版、新媒体方面发挥专长,实现自我价值。[19]青年编辑同时更具创新性,可以在编辑工作中进行挖掘创新,在创造中体验成长,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当青年编辑具备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后,自信心得以增强,进而能够尽全力去达到工作上的要求和预期目标,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重视和培养人才,为青年编辑提供培训和心理支持
目前很多高校主办期刊编辑部均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青年编辑才有机会外出参加编辑业务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以抑制因工作超负荷和知识储备不足而产生的职业倦怠。[20]应支持青年编辑不断加强学习,如积极参加各种专业举办的学术活动,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积极参评各类奖励荣誉等。青年编辑应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和适当的放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科学工作、健康生活”。此外,青年编辑要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增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学会扬长避短,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21]青年编辑在工作及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应做到谦虚、真诚、理解、尊重他人,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继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与培训,青年编辑可获得编辑经验、技术和心理上的支持,尽快提高编辑效能。有条件的编辑部可聘请审读专家指导青年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青年编辑的精神压力,使其更加专心抓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编排质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国内外知名度,使高校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期刊的进步又可促使编辑自我效能的提高。[22]此外,还可通过提供心理干预,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开展心理救助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编辑克服职业倦怠。
(四)针对青年编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青年编辑由于资历浅,级别低,职称也较低,在奖金收入分配方面不占优势;同时高物价和高房价以及恋爱、旅游、交友、人情往来等现实需求,都让青年编辑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倍增。因此,高校科技期刊管理者应从体制内部入手,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23]满足青年编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同时建立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青年编辑工作积极性。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打造舒适宽松的办公环境,加强对青年编辑的人文关怀,更好激发其工作热情。[24]另外,在职称评定、课题项目申报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努力为青年编辑的职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解决青年编辑后顾之忧,使其在工作上有盼头,在事业上有奔劲,激发其工作科研热情,激励其职业归属感、荣辱感和责任感,从而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
结 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也是爱岗敬业的精神体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培养一流的青年编辑,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不断努力和保持工匠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编辑业务水平,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寻找新的挑战和学习机会,以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同时需要正确处理与专家、作者、读者等各类人群的关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和调节心理健康,增强对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青年编辑是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的生力军,学校应该多关注青年编辑群体,不断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加强组织关怀,增加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工作热情,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促进工作绩效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13]张芊:《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现象探析》,载《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8-72页。
[2]朱海玲、张品纯:《做一流编辑创一流期刊》,载《编辑学报》,2019,31(3):339-342.
[3]陈浩:《工匠精神:学习型员工进阶手册》,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4]辛亮、黄雅意、黄锋:《工匠精神背景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自我培养》,载《编辑学报》,2019,31(1)100-102页。
[5]张宗勤、窦延玲、韩燕等:《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能力培养》,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35-240页。
[6]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ournalofScoialIssues,1974,30(1):159-165页。
[7]李广宇:《走出倦怠是从容:试论编辑职业倦怠的现状、压力源解析及消解》,载《出版发行研究》,2007(3):27-30页。
[8]赵少飞、谢文亮、陈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如何走出职业倦怠》,载《韶关学院学报》,2017,38(3):104-108.
[9]刘永静:《青年编辑职业倦怠纾解路径研究》,载《中国报业》,2022(10):54-55页。
[10]汪琳:《化解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工匠精神在教育管理中运用》,载《知识经济》,2017(24):153+155页。
[11]俞辰:《工匠精神:治疗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载《职教通讯》,2017,32(14):62-64页。
[12]范晨芳、沈宁:《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新要求及其培养》,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950-955页。
[14]许金、贾晶晶、王健:《高校学报青年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调适》,载《滨州学院学报》,2016,32(5):84-86页。
[15]吴华英、蒋忠诚、韦复才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掌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性和途径》,载《编辑学报》,2013,25(1):83-85页。
[16]叶利荣:《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及其干预》,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2):201-202页。
[17]谢珊珊:《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编辑与期刊共成长:英文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工作体会》,载《编辑学报》,2019,31(S1):21-23页。
[18]林安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分析》,载《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2):202-204页。
[19]李俊、杜辉、杨红、陶雪娟:《“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青年新编辑职业规划探究》,载《编辑学报》,2019,31(S1):128-130页。
[20]都春屏:《知识经济时代学报人才的开发与管理》,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1):94-96页。
[21]庄晓琼:《心理平衡:高校学报青年编辑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载《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1):108-111页。
[22]王和平:《提高编辑职业效能感的几点建议》,载《编辑之友》,2006(1):44-45页。
[23]韩云鹏:《试论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消解》,载《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5-128页。
[24]李翠薇:《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干预措施》,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0):86-89页。
作者简介
沙 莎 成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期刊出版与数字化传播
周红利 成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期刊出版与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