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立意、要点与路径

2024-09-23 00:00:00庞雨荟彭华
新西部 2024年8期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是新时代东北地区高校推进区域突破发展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应当坚持服务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新征程的价值立意,以健全育人体系、加快高水平国际化紧缺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为核心要点,以增强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吸引力、聚焦人才培养需求、扩大对外交流为战略路径,实现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长点、突破点、创新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对外开放及教育领域的内容,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意味着实施更大力度的开放、拓展更宽领域的开放以及推进更深层次的开放。在下一阶段,高等教育领域要就如何发挥高等教育领头作用、如何依托高等院校提升向北开放水平、如何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东北振兴等问题进行深耕。当前,面对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之下实现高等教育的大胆探索、深化改革、先试先行,对于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价值立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地区发展始终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并针对东北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1]由此,进一步强调东北振兴要寻求新突破。因此,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要掌握契机,聚焦要点,瞄准重点,在推进东北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施展更大作为。

(一)服务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性,也为东北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和方向遵循。东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充分把握东北亚中心战略腹地,打造国家向北开放最前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冰雪经济文旅产业;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老工业基地核心竞争力,强化战略支撑。把握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必然性,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升对俄、对东北亚地区的交流合作水平,以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为基础,扩大开放范围,拓展开放渠道,提升开放质量。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积极主动地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有助于建立起中外教育交流、文化交流、价值交流友好合作平台,增强国际社会理解与包容,提升中外民间沟通质量。因此,要以服务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目标要求出发,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发挥796aae70cd647fb04c409c51b2253009东北地区优势,使高等教育成为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前沿要地,提升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能力,增强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创新的活力。

(二)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深耕,意味着战略眼光要更深远,价值立意要更深刻,更是为了追求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要和国家发展目标深度结合,和区域发展形势高度一致。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反而会对区域经济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教育领域的突破与深耕更要遵循这一原则。东北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动力强劲的发展,势必要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度结合,要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对于新时代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高等教育也要坚持以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能提速为目标,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力度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切实推进人才培养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缓解人才流失问题,充分把握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新机遇,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的优质交流平台。

(三)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道路。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要以此为依据,实现对传统教育的超越,面向2035的远景蓝图,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方式、体系、制度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转变。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要着眼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要明确自身使命担当,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针对自身学科特色与资源优势,对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实现特色发展。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核心要点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要坚持以高校为媒介,积极推进跨区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增强高校师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周边地区国家民众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度。通过高等院校搭建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实现互信互助。

(一)发挥高校国际合作主体作用,健全育人体系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要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原则,依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为国家和教育发展提供助力。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不是简单的政策落实者,要积极成为国际合作的主导力量,高校作为国家合作的主体平台,要充分发挥作用,做对外开放的领航人和探路者,积极在多方面、各领域探索合作形式,根据高校自身优势及学生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留学生培养工作,加强交流互鉴,积极汲取国际高水平院校的教育经验。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多重意义。其一,有助于高等院校学习国家高水平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领域,通过师生之间的国际对话交流,都能更好地了解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做到为我所用。其二,有助于高等院校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通过与不同国家的师生进行对话,既是学习优秀文化的过程,也是将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的必然路径,有助于扩大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聚焦落实高等教育重点任务,加快高水平国际化紧缺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1]人才强国是国家和民族长久发展的深远之计,是事关前途命运的重点任务。要将人才培养与地区发展大局相结合,依托国家教育援助和支持,根据地方传统优势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聚焦落实区域发展重点任务,在高等教育领域精准发力。锚定国家发展高需求领域,特别是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力求突破“卡脖子”难题,在前沿科技领域摆脱发展桎梏。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机遇、乘势而上。”[3]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要想在前沿领域引领潮头,人才培养问题将会是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仅要看开放程度,更重要的是开放深度,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高水平和高质量升级发展,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需求。

(三)发挥高等院校国际传播优势,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不仅要依托于本校力量,更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所在地区支持,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协同式发展合力。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交流氛围,各方良性互动的交流模式,使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相比较于中小学院校,高等院校学生年龄更具交流优势,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相比较于其他社会团体,高等院校在人员构成上更为合理,交流氛围营造上更为轻松,交流领域上更为学术化、更具前沿性。东北地区高等院校要借助地域特色,发挥传统优势,积极争当高等教育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不惧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困难,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发挥作用,依托自身优势,创新对外交流人才培养模式、方法及路径,运用个体化、团队化、学科化的方式展开对话交流,围绕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与建设搭建平台。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战略路径

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既是教育改革道路上的受益者,也将是教育改革的助燃剂。高等教育向北开放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拓展更宽路径的开放,推动更深层级的开放,不断夯实高等教育改革基础,丰富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一)立足高等教育特点,增强教育新高地吸引力

提升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至关重要,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要完善平台建设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打造高校学生由内而外、由心向行、由学到用的对外开放模式。高等教育向北开放自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因此高校在平台建构过程中,要重点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一方面,不能将平台教学内容刻板化,千篇一律,使本应生动、积极、活跃的交流活动变为模式化、僵化的汇报。特别是平台建设中一些讲座、课程的设置,每轮次交流都采用同一套模板、同样的内容,常年不做修改,甚至完全是粘贴某些书籍上的内容,讲授方式枯燥,态度敷衍,使本来兴趣盎然的交流活动变得乏味,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严重影响实际交流效果。教育新高地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资源,不断提升对热点问题的敏锐度和剖析能力,将理论知识宣讲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重视现实问题,引导参与交流的国内外学生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不能为了求“新”而背离教育平台初衷。不能为了提升吸引力而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只讲热点不讲理论,只讲焦点不讲重点,要积极找寻其中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提升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兴趣,增强教育新高地平台吸引力。

(二)聚焦人才培养需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性新概念,标志着追求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未来导向。[4]“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关键性转变,也为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带来了方向与指引。要求我们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点,深刻领会其内涵,破解高等教育区域发展难题,实现创新突破。近年来,中俄关系持续蓬勃发展,两国合作不断加强加深,也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建设提供了契机。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引领下,民间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为高等院校沟通与合作提供推动力。东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深化对俄开放合作,建立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区域内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文化交流为链接点的贯穿联通式开放格局,为科技人才培养以及中俄双边合作持续向好发展提供重要推力。

(三)拓展对外交流路径,构筑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

教育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地方经济飞跃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当代高校学生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平台的建设,要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以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交流模式,拓展教学平台,进而提升自身吸引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新媒体运用策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活动宣传、推广工作,既符合新时代国内外高校学生的交流习惯,增强平台亲和力,又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整合各种可利用的优质教学资源;既可以将网络中一些资料引入平台,丰富平台内容,也可以通过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学习、碎片化学习,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网络新媒体拓展对外交流路径,革新教学载体,提升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平台的管理。引入新媒体等网络路径意味着更为复杂的内容筛选,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不能全盘端来,也不能一味否定,要将有利于平台建设的积极因素吸收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意味着高等院校要严格把关、严密布局、严谨实施,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身能力,推进平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总 结

总之,我们身处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世纪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中,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平台的建设,要聆听时代声音、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寻求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吸引力新的生长点、突破点、创新点,不断将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平台建设与时代结合,与现实结合,与学生结合,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向北开放新高地平台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载《人民日报》,2022-10-26(002)。

[2]《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载《人民日报》,2023-10-19(002)。

[3]《同心协力共迎挑战谱写亚太合作新篇章》,载《人民日报》,2023-11-18(002)。

[4]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载《天津社会科学》,2023(06):103-110页。

[5]杜晓萱、冯驰、张秋楠:《产业转型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交流策略》,载《经济研究导刊》,2022(34):142-144页。

作者简介

庞雨荟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彭 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和性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