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与价值追求

2024-09-22 00:00:00吴未行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7期

【摘要】在智媒时代下,文博类综艺作为文化传播新航标,面临文化性与娱乐性、创新性与传统性等多重问题。本文研究了文博类综艺在节目中象征符号与空间叙述的创新表达,分析了节目所构建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与情感触达。通过分析央视优秀文博类综艺节目,总结了创新路径与成功经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文博综艺;象征符号;空间叙事;文化记忆;创新表达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7.03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文博类综艺的兴起,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碰撞的产物。文博类综艺的出圈,离不开其在象征符号表达、空间叙事形式及媒介技术应用的节目创新,给观众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建立起观众的文化记忆,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本文以深入剖析智媒时代下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为核心,探讨了节目如何通过象征符号与空间叙述的创新,构建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1. 困境剖析:文博类综艺传播的挑战

文博类综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面临平衡节目的文化性与娱乐性、融合创新性与传统性、协调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挑战。需通过创新叙述方式、多元化呈现手法以及强化文化叙事能力,使节目既具娱乐性又富含文化内涵,既展现传统魅力又符合现代审美,让文博类综艺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1.1 平衡困境:文化性与娱乐性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探寻现代传播媒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途径成为业界和学界研究热点。综艺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回顾之前,许多文博类节目在内容上以诗词歌赋、阅读朗诵为主,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导致观众的吸引力不足,传播状况不佳。在“文化自信”的时代浪潮下出现了“文化+综艺”新模式,涌现出了许多的文博类综艺。这些综艺在传递文化的同时,加入了许多的趣味项目,例如嘉宾互动竞技、文化衍生游戏等环节,使其更加具有趣味性,其环节的加入让整个节目“活”起来。但如今,文博类综艺节目在呈现时总会有难以平衡的情况。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斯曼提到: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显然“强娱乐浅文化”的现象是如今文博类综艺的普遍现象。过度泛娱乐化一味地迎合观众的胃口,文化输出比例减少甚至消失,挂着“文博类综艺”的噱头宣传,实质上传统文化占比微乎其微,过度娱乐化成为现在许多所谓文博类综艺的普遍存在。违背了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初衷,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为了优化文博类综艺节目,实现文化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要保持其趣味性,更要深究其文化价值及底蕴,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性与娱乐性的有机融合。

1.2 融合困境:创新性与传统性

文博类综艺节目作为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节目类型,讲好故事是做好节目的本质要求,也是让传统文博元素“活起来”“真起来”的前提条件[1]。之前的文博类节目主要以讲解式为主。通过主持人单线条讲解,图片、影像资料直接呈现,内容趋于同质化。相似的主题、相似的表述,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博类综艺在文化传播的效益和节目的内在核心。文博类综艺节目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博类综艺节目的根本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其要求是“文化坚守”和“文化创新”。近几年一些优秀的文博类综艺都有让传统文化元素“活起来”“真起来”的意识。例如,文博类综艺《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意象性转译打造文化IP。把典籍的文化和枯燥的历史,以“文化+戏剧+影视化”的多媒介表现方式展现,突破了之前文博类综艺的宣教式表述方式。此外,构建了多层次空间的跨媒介格局,设立了“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三大空间对历史典籍故事进行可视化处理,让历史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大时空中实现跨越千年的创造性转化。从创新的叙述方式到多元的媒介情景,呈现了传统文化元素“活起来”“真起来”的统一,其为实现传统文博类综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路径。

2. 创新路径:象征符号与空间叙述的实践

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通过象征符号与空间叙述的实践,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多维共融与立体构建。人物符号和场景符号共同构成丰富的话语体系,多空间舞台演绎、多场域立体呈现增强了叙事效果,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1 符号解码:象征符号的多维共融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近几年,一批优秀的文博类综艺节目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内核,通过视听语言符号、人物符号及舞台空间符号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观众,激发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促进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视听符号的呈现,以实现文化层面传达主流价值的现实意义。

人物符号作为一种视觉和情感的载体,能够使节目在艺术表现、思想深度和情感共鸣等层面更加丰富和立体[2]。以文博类综艺《国家宝藏》为例,“001号讲解员”具有一定的人物符号意义,首先讲解员的气质符合节目调性,再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转化为观众易于理解和接收的信息,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国宝守护人”更是把人物符号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和国宝传承的相关人员担当,通过结合自身与国宝有关的经历、背景、地缘等因素,讲述国宝背后的传奇故事。此外,节目还邀请到了专家学者座谈,节目中的九位专家学者作为博物馆的象征,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符号。在访谈场中,专家学者对典籍里的故事进行深度解读剖析,同时也强调了舞台剧对历史弘扬传承的重要性。专家的加入不仅增加了节目的权威性和文化气息,也让观众更进一步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气息与文化底蕴。这些多元化的叙述主体从不同视角传达文博类综艺所蕴含的话语意义,能够加强叙述效果和观众的心理认同[3]。

文博类综艺的场景符号对于舞台场景渲染带来的认知多元、情感共生的可视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宝藏》通过全息投影、AR虚拟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虚拟场景,将视觉空间立体化,塑造了物理实体场景的逼真效果。例如《国家宝藏·第四季》故宫博物院带来的《清玉雕大禹治水小山子》,舞台将国宝通过全息投影、AR虚拟技术呈现出来,其玉器上的环境场景、人物细节都给展现出来。虚拟场景的呈现不仅完成了“让国宝活起来”,而且还让观众通过技术近距离观看文物的细节与美感,给观众带来具有现实感的文化参与,从而引发观众对文化的根源追求和情感共鸣。再如,文博类综艺《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多层次空间格局将舞台表演与历史融合。在舞台表演中,背景音乐、舞台灯光以及视听技术和剪辑拼接呈现出了古今情景交汇的画面效果。演员透过镜子与先贤对话,实现了演员与角色的融合,使得观众在沉浸式观演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2.2 叙事意境:叙述空间的立体构建

叙事就是讲故事,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叙事方法至关重要。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传统文化,以往的文博类综艺节目都是以宣教和直接展示的模式为主,对于现如今的文博类综艺来说,宣教和直接展示都无法深入文化的思想内核[4]。现如今的文博类综艺打造出了多时空空间格局、多舞台空间演绎和多场域立体呈现的格局,跳脱出了以往文博类综艺的程序化表达。

《典籍里的中国》里设立了“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多时空空间格局,根据历史典籍融通古今对话,实现时空交互叙事。在节目里,现代读书人穿越千年回到历史空间与古贤共同回顾经典故事实现跨时空表演与多线索叙事。通过戏剧化的手法,让观众在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之中深入理解典籍的精髓和古代文化的魅力。不仅如此,节目还在整个戏剧演绎舞台中设置了沉浸式的多舞台空间的“故事场”:主舞台负责典籍中主要历史故事和场面的演绎与还原,二号书房舞台为主角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而第三舞台则分为上下两层,负责演绎典籍相关的古今故事。这些舞台以甬道联通,结合环屏投影、AR虚拟等技术重现历史,使观众在变换的观演关系中与剧中人物产生深厚的共鸣。

在节目中,通过戏剧场、影视场和访谈场等不同的场域,形成跨时空对话,展示了过去、当今、未来的交互对话,使典籍里的故事更加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地展现。以《典籍里的中国》中《汉书》一期为例,第一现场是通过戏剧化地演绎典籍故事,将《汉书》中的精彩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二现场是邀请权威学者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深入的剖析。专家学者从专业的角度介绍了《汉书》的编纂过程、作者背景等基本信息,还深入探讨了节目的创作背景以及呈现创作的过程。这种将戏剧表演与专家解读相结合的形式,既展示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的艺术魅力,又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多场域的叙事手法让典籍中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赋予时代意义。

3. 价值追求: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构建

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是文化自信构建的基石。媒介传播文化记忆,促进文化认同;综艺节目通过技术展示与多维叙事,实现情感触达与共鸣,进而强化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1 文化记忆: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文化记忆的生产与传播和媒介息息相关,因为文化只有借助于媒介的时空延续才能被不断扩散与演化,从而沉淀成为公众永久的记忆[5]。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记忆来源于历史长河、渊源文化,并构筑成个体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所谓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对文化的未来发展持有坚定的信心[6]。文博类综艺《国家宝藏》通过全息投影、AR虚拟技术在线展示了国宝,其不仅沉淀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还展现了现代人的时代成果。主持人在节目中对于国宝的历史故事侃侃而谈,他们以淡定、从容的语言诠释了“大音无声,传云章与千载;妙笔天工,存文脉至万年。”中华文明千年流传的文化自信,同时也重塑起观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在《典籍里的中国》里通过“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多维叙事历史故事,不仅丰富了历史故事的叙事性,更让观众沉浸其中,从而创造了群体的文化记忆;戏剧场、影视场和访谈场等不同的场域相互交融,更调动起观众的文化认同情绪。当古人的典籍和今人的思想发生碰撞,实现了节目主题内容注入身心,唤起观众主体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其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7]。由此可见,文化记忆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

3.2 情感共鸣:情感触达与共鸣机制

人类的共情基础是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共有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共情意识依旧得到传承[8]。哈佛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认为,共情是人们在阅读小说、自传、回忆录等时产生的角色的转移[9]。在《典籍里的中国》里演员对于典籍里的历史人物经历的婉转曲折,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的塑造,并且通过多舞台、多空间场域沉浸式的在场体验,形成了群体情绪价值共建的情感世界,让观众将个体情感与认知映射于节目之上,达成从形式层面的视听融合,通过情感共同体达到情感层面的情感融通的过程。共情有利于实现人们的社会化,能够在深层次上激发人们的社会身份和自然身份,从而使 “我”变成“我们”,让人类成为一个整体[10]。历史戏剧舞台化是舞台信息的释放,对个体意识情绪上刺激的变化,让个体意识形成群体共鸣,是自身对于文化认同的同一过程。历史与当今的情感碰撞,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进一步实现节目的情感触达和共鸣。

4. 结束语

在智媒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经典和时代课题的形象表达。本文探讨了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和价值追求,聚焦在平衡文化性与娱乐性、融合创新性与传统性等方面。通过分析象征符号和空间叙述在节目中的创新应用及在其中构建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旨在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博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中发展,成为助推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瑶,刘琳璐.媒体融合视域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电视,2024(04):45-50.

[2]张轶楠,董心语.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之路——基于三元空间建构视角[J].中国电视,2024(02):66-71.

[3]蔡之国,温彩霞.探析文化类综艺节目价值认同的话语生成[J].当代电视,2023(07):57-61.

[4]王航,陈阳.总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立体叙事、诗意呈现与价值书写[J].电视研究,2023(09):74-76,85

[5]陈红梅,佟文欣.激活与重塑: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记忆传承[J].当代电视,2024(03):66-73.

[6][法]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4.

[7]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41-48.

[8]曹磊,白贵.培养全球化的文明观与"共情"的沟通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未来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8(02):31-39.

[9][加]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M],安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679.

[10]刘文辉,季唯可.重现·跨越·融合:让共情照进历史——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情境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2):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