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提倡以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越来越多媒体开始制作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为避免节目过度同质化和流于表面,节目组在策划和制作时需注重大胆创新和内容深挖。在这一点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基于此,本文从主题、内涵、表达、技术和品牌五个角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理念和思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作;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7.037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宝藏,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和内涵更是无时无刻不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专业媒体义不容辞。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呈现出“井喷”之势,其中不乏佳作,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截至2024年4月,该节目的全网累计阅读量超过820亿,是名副其实的现象级节目。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特色,以供参考。
1. 主题: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再现优秀传统文化
1.1 多维度挖掘传统文化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一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并没有将取材范围仅仅局限在“节日”之中,而是从多个维度对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诠释。纵观二十余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每一期的核心主题均是中秋、清明、元宵、重阳等传统节日,但在对节日主题的诠释上,采用了多维度切入的方式。以2022年的《中秋奇妙游》为例,这一期晚会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2~3个节目,如《嫦娥奔月》《此时明月》《我与乘风》等,均与主题“中秋”密切关联。而在节目类型上,包括舞蹈、歌曲、音舞书画、剧情等多种类型,而每一个节目都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取材,开展了精心的编排[1]。其中歌曲《好久没见》在演唱的过程中还原表演了古代中秋宴席上的一些节日风俗,如“抛盘”“对诗”等;而《思钧如见君》在舞蹈的基础上有机融入了钧瓷文化,介绍了钧瓷的生产过程;《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个节目更加丰富,不仅融入了武术这一国粹,还有诗词、鼓舞等多元文化。可以看出,在文化挖掘上,节目组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表意诠释,即通过节日渊源、仪式风俗等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根基;二是内涵挖掘,即借由多元的文化形式对传统节日团圆、祭奠、敬老等内涵进行剖析。
1.2 有机化融入地域文化
中原大地自古人杰地灵,黄河流域更是诞生了独特的“黄河文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从节日的角度进行文化挖掘,也通过精心的节目编排有机融入了黄河文化,彰显独特的地域魅力[2]。在场景构建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融入了很多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古迹,如舞蹈《龙门金刚》的舞台设定在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的龙门石窟;器乐节目《精忠报国》则将拍摄地选择在了黄河古道,在竹笛、唢呐等传统乐器的演奏中,观众还能够欣赏到奔涌磅礴的黄河,聆听激越的浪涛之声。在形式选择上,节目组精心选择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将其融入节目编排中,如《五世请缨》节目的豫剧表演、《秋月稷》中展现的流传于豫晋大地的非遗项目“打铁花”等。
作为一档面向全国观众的节目,“中国节日”并没有将取材范围局限在黄河文化之上,而是海纳百川,精心选择了多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例如舞蹈节目《陇上踏歌行》选择了桂林为拍摄地,歌曲《上春山》展现了多彩贵州的秀美山河,《三岔口》再现经典京剧片段,《清茗酬知音》则表现了昆剧和评弹的江南魅力。
2. 内涵:寻求古今文化交点,激活大众文化认同
2.1 构建意境,抒情感怀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并没有简单地将节目内涵停留在介绍、展现传统文化之形这一外在层面上,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情、意、神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让“中国节日”这一系列晚会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更具有独特的人文意蕴和精神内涵,深刻引发了大众的内在共鸣[3]。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借助丰富多元的形式构建意境,并深入挖掘文化内核。以“2022清明奇妙游”中的舞蹈节目《陇上踏歌行》为例,该节目的情境取自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表演,在桂林清净深秀的山水之间,以古典舞的形式展现了春耕时节的忙碌景象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希望,舞蹈的最后围着篝火起舞的景象充满了对于丰收的期待,也唤起了观众对于安居乐业、物饶民丰的美好愿望,正印证了画上所题诗句“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舞蹈由景入情,借助物象来表达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极具感染力。
2.2 古今融合,文化共鸣
传统文化要实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依靠媒体的宣传推广,更重要的是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依然能够闪耀光芒。“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不仅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更着力于找寻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古今融合的方式唤起大众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共鸣。
在每一期节目的策划和创作过程中,节目组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穿越”这一理念,其出发点正是为了挖掘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契合之处,实现传统与当下的呼应,让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彻底激发出来[4]。例如歌舞节目《广寒宫》,以神话人物嫦娥为视角,展现了嫦娥奔月这一经典传说,同时又融入现代航天元素,巧妙设置了嫦娥与宇航员的相遇。在舞蹈表演中,前一秒场景还是古色古香的广寒宫,后一秒又将舞台搬到了月陨坑,背景则是广袤的宇宙和地球。整个节目以神话为引,道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这一意象的喜爱、向往和求索,而看到现代中国的航天成果,看到宇航员,看到月球探测器“嫦娥”、月球车“玉兔”,一种梦想终于化为现实的喜悦,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3. 表达:强调多元表达模式,提升节目观看趣味
3.1 多元化的表达形式
在表达方式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的“网感”和“潮感”,全面吸收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特征,加强了对年轻一代观众阅读习惯和审美倾向的关注,实现了“专”之上的“融”,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类内容产品的拓展和创新。在专业性上,节目组对每一期节目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都进行了深入考据,力图在场景、服装、妆容等方面进行模拟和还原,为观众呈现最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例如《唐宫夜宴》的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于博物馆的乐俑文物,在场景中展现了《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等多幅名画,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大唐风采。而在融合性上,节目创新采用了“网剧+网综”的形式,将多个文化元素融合到节目之中,既体现了文化韵味,又强调了视听上的新意[5]。例如《逍遥》在古典舞的基础上融入剑舞,展现诗仙李白“侠”的一面,又融入了诗歌等文化元素和重阳登高、饮酒等节日风俗。
3.2 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为了增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可看性,节目组在叙事上采用了故事化的手法。一方面,通过故事串联不同的节目,如“2021重阳奇妙游”的故事主线是唐小玖为了给祖父祝寿,寻找线索来获取具有长寿意义的斑鸠权杖的故事。借助这一线索,晚会的多个节目有机串联在一起,吸引观众持续观看。另一方面,很多节目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的,例如《兰陵王入阵曲》讲述了少女唐小彩弹奏琵琶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则讲述了少年英雄习武自强的故事。在镜头表现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大量地采用了影视化的拍摄手法,如利用蒙太奇剪辑不同时空的镜头,串联起主人公的回忆,不仅提升了整个故事的叙事感,也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节目所要表达的内涵。
4. 技术:新兴技术赋能创作,强化受众审美体验
4.1 利用技术手段辅助叙事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并没有因为节目主题是“传统文化”而“循旧守旧”,而是充分把握了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的心态,利用新奇炫目的技术吸引他们的视线,不断提升节目的视听刺激和美学品位。“中国节日”中很多节目都采用的是故事化叙事,因此节目组运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故事的讲述更加具有沉浸感,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节目的剧情和视效。
例如在武术节目《少林·功夫》中,节目组采用了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技术将嵩山少林寺观音殿的壁画进行活化,并让舞者进入到壁画之中展现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的武术和舞姿。在场景构建上,节目组将壁画本身的二维视觉效果通过XR技术转化为三维长纵深效果,节目的前景和背景更加完美地融入一起,在视觉上呈现出“人在画中”之感。此外,歌曲《清明》、舞蹈《龙门金刚》、器乐节目《豫见》等,也都采用了AR、XR、3D建模等先进技术手段,促进了文化与技术的碰撞和融合。观众既能感受到技术所带来的震撼视效,又不会感受到技术在传统文化表达中的“违和感”,这与节目组的精心巧思是分不开的[6]。
4.2 依托技术手段突破时空
随着舞美的日渐成熟,当前很多电视台的晚会节目都会借助LED屏幕、实景置景等方式构建节目所需要呈现的场景,以提升节目的演出效果。但这一类的舞台构建方式在视觉上仍然与观众拉开了距离,观众能够清楚明了地知道这是舞台表演,缺乏沉浸式的感受。而河南卫视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利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带领观众在古今不同时空和场景中进行穿梭,让晚会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奇妙游”。
以《唐宫夜宴》为例,其时空穿越感主要体现在场景构建上,主场景是唐朝宫廷(舞台),在头尾则利用技术手段构建了虚拟博物馆,展现了唐代乐俑“复活”和“回归”两个关键节点。乐俑“复活后”,前往夜宴准备表演,在舞台构建上,节目组通过AR技术模拟了《千里江山图》等画卷以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表演者在其间穿梭,仿佛真的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回到了盛世大唐。
5. 品牌:开展节目IP打造,推动跨界联动运营
5.1 打造系列节目,构建节目品牌
自《唐宫夜宴》一炮而红之后,河南卫视就有意地开始打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这一IP。在内容上,河南卫视精心耕耘“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不断挖掘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了涵盖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在内的七个传统节日的系列节目,而且不断地在原有的节目框架之上推陈出新,丰富着大众的视听感受。同时,河南卫视也着力于“中国节日”系列的延伸拓展,形成了包括“中国节气”“中国家宴”等在内的一系列节目,进一步丰富了整个IP的内容和架构。
为了增强IP的人格化特质,河南卫视设计出“唐小妹”这一角色,其形象来源于《唐宫夜宴》中的角色。借助憨态可掬、灵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了与大众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增强了观众对于这一IP的记忆点[7]。
5.2 促进跨界联动,实现体验叠加
在运营上,河南卫视充分认识到IP的内在价值,在2021年成立了河南唐宫文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中国节日”“中国节气”等系列IP的官方运营,构建精准化、规范化的运营推广模式,充分发挥系列IP的真正价值。唐宫文创以文化赋能行业,积极开展跨界联动,与国内外超过两百家企业、品牌、机构进行合作,不仅打造了实体化的文创产品,如与泡泡玛特联名的舞乐笙平盲盒、与《请茶时间》合作打造的《唐宫茶宴》系列,也涉足美妆、文旅、时尚、家居等多个行业,打造了完善的产业链条,营收不断增长[8]。
IP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在文创等层面,对当地的产业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旅游业,自“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后,河南迅速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河南博物院、龙门石窟、应天门、云台山客流量不断攀升。对此唐宫文创积极与河南省文旅厅展开合作,对省内多地的文创产业、旅游产业提供创意策划工作,推出了“元典少年”游研学项目,联合主办了信阳市茶文化节等活动,文旅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6. 结束语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主题选择、内涵拓展、表达创新、技术赋能和品牌构建等诸多方面均有值得借鉴之处,相关媒体机构要通过分析这一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拓展思路,用现代化、创新化的理念面对和利用传统文化,并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诉求,创作出有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美学理念的优质节目,助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清源,蒋锐.跨媒介叙事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策略——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视听,2024(05):90-94.
[2]徐娜.根植文化沃土讲好黄河故事——以河南广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现代视听,2022(07):20-22.
[3]苏佳.数字时代地方卫视电视节目的青年化表达——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08):52-56.
[4]唐伟哲,刘永宁.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特征及育人功能[J].教育传媒研究,2023(05):101-105.
[5]陈煊琪.文化传播视域下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表达[J].新闻传播,2024(07):30-32.
[6]孟雪.观念创新与技术赋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与传播研究[J].当代电视,2022(01):79-83.
[7]范继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电视节目导演的创作理念与实施策略——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4,45(03):185-188.
[8]楚丹阳.传统文化的复新之道:"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探索[J].今传媒,2023,31(09):107-110.
作者简介:周旋(1988—),女,河南郑州人,编辑,研究方向:节目制作、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