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问题越来越复杂,在很多教师眼里,教育如履薄冰。笔者认为,教育问题,必须从“心”出发,直抵心灵深处。
正视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致病面大”。据统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的检出率达20%~40%,其中初中生检出率达30%,重度检出率高达10%,这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二是“趋低龄化”。三是“症状多”。焦虑不安、悲观自卑、自我否定、封闭自己、冲动、行为失控、意志下降、行为障碍、自残自杀。
当下,网络上不断曝出各类未成年人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悲剧。不难发现,这些心理问题不约而同地走向两个极端: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他人。而无论是哪一种伤害,都是教育人不愿看到的。
只有理解学生,才能洞见问题本质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得“心病”?家长不得其解,教师也在追问。
我们要认识到,一切好的教育都基于理解。初中生,生长变化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内心。青春期是一个美好又特殊的时期。“青春萌动”+“青春懵懂”+“青春冲动”=舞动的青年。认知这一特征,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思考:什么让孩子“动心”?什么是孩子的“懵懂”?什么又最让孩子“冲动”?
青春的躁动不安,其本质是孩子在思考。对成长问题的悄悄关注与思考带来青少年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青春少年“不能言说的秘密”。越思考,越产生新问题——这就是青春成长的规律。我们要理解孩子,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在关注和思考哪些问题。
初中生特有的青春气质和成长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化自我。他们在乎自己的形象,渴望独立,脱离父母和老师的管控;好奇性强,喜欢挑战未知领域,具有冒险性。二是在意他我。在社会空间中塑造自己,他们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在乎与周围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三是最怕无我。对自我效能特别关注,他们注重自己在各类关系中的地位、学业成绩和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外”而“内”的影响、刺激和诱发过程。空间、环境和关系“生病”和“破坏”了,才使孩子得了“心病”。主要外因有:一是学业压力。“学业困难+激烈竞争+挫败感”,不断滋生的挫败感加剧了心理危机。二是家庭关系。“不稳定+不安全+少温暖+少沟通+高期待+不当的教育方式”,频繁使用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家庭关系变得冷漠,亲子冲突升级。三是学校环境。“冷落+欺凌=存在感和安全感缺失”,同伴欺凌最具伤害性,受害者长期隐忍不发,其后果可能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四是社会影响。“网络病毒+社会诱惑+隐形伤害”,无疑是心理问题的“催化剂”。
很多人会简单地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学业,认为是压力过大导致的。这种肤浅的认知会将我们引向歧途。学业压力并非都是负面影响,对某些孩子而言,也可能是正向效应,因为“学习使人快乐”。关键看学校和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营造环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业既是心理问题的“晴雨表”,也可能是心理调适的“转向器”。当一个孩子的学业足够优秀时,会消弭其他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问题的外因上,要特别重视和警惕两根“导火线”。
一是沉迷网络和游戏上瘾。网络和游戏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孩子在对网络的依赖和手机游戏的沉迷中走向“空心”,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患上时代病——“游戏障碍”。这种现象,又称“空心病”: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造就“空心病”青少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网络,而在于现实世界。
二是关系伤害和交往障碍。关系紧张,害怕孤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患上流行病——“关系障碍”。一方面,冷漠紧张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缺位(单亲、留守)、家庭关系复杂(离异重组、孩子之间的矛盾等)、亲子关系越位(父母强势、包办、苛刻)。过度控制孩子或凭个人喜恶干预孩子,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除了父母,孩子最在意的是同学和朋友。心理学调研显示,校园内的同学关系正成为学生新的“痛点”。被冷落、被孤立、被排斥、被误解、被霸凌、被侮辱,心灵的伤害性极大。特别是上述现象一旦被掺进社会因素和其他人际关系,受害者不被关注、支持、抚慰时,可能导致极端事件发生。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日常交往,要打造和谐、阳光和安全的班级交往圈;学校要打造充满正义、团结友爱和安全可靠的校园活动场域。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的“小圈子”。无论是哪一类“小圈子”,一旦在班级或学校形成,其负效应一般大于正效应,并伴有不可预测的潜在安全风险。
以敏感对“敏感”,化教育为“心育”
观念决定态度和行动。新时代,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五看”。
一是看细,明白看似正常和平静的孩子,可能暗藏心理问题。二是看准,情绪变化、行为异常、成绩大幅波动是心理问题最直观的“晴雨表”。三是看长,每个人的心理都会产生问题,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的轻重不同;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疾病,但长期得不到化解就会成病;所有的祸根,都是从小埋下的;孩子的问题,都是身边的成年人造就的;负面情绪、极端表现都是可以传染的(行为上极易被效仿)。四是看淡,不要谈“心”色变,父母和老师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五是看透,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青春期叛逆”,是最大的无知,“视而不见+不以为然+盲目自信=教育悲剧”。
心理问题,具有环境复杂、时间长、个体差异、症状隐蔽和反复性等特征,主要有6个“危险信号”。
一是敏感。时常焦躁不安,常常神经过敏,多疑;紧张,缺乏安全感。二是叛逆。突然戾气很重,对什么都看不惯。三是嫉妒。对对手抱着敌视态度。嫉妒本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一个人面对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愤怒、敌视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时,心理上就出现问题了。四是失落。总是神色凝重,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当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败感。当孩子越来越紧张,或不开心时,很容易抑郁。五是自卑。总是怀疑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低人一等。六是孤独。越来越沉默,不愿意出门,有什么话不再跟父母说,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人人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够很快“自愈”,从阴影中走出;有的人则不同,需要时间和环境。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问题,孩子可能自我修复;有的问题,则更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支持。所以,新时代的教育,更要注重心灵的抚育。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育人先“育心”。发现问题或苗头之后,我们怎么办?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能“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而应用“曲折迂回”之术。可以有如下一些疗愈的“路径”。
一是往回看,追溯童年。讲童年,写童年,画童年,却发现童年不堪回首。二是向里寻,家访旧事。原生家庭常常是问题的源头。三是往外找,对话好友。同学和玩伴的眼里藏着另一个“他”。四是寻契机,另找事由。从另一个无关的事情谈起,建立事件关联,由外而内,旁敲侧击。五是抢时效,以柔克刚。每一个极端性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有一个关键的“五分钟空间”, 最是那靠近一步的温柔,被我们忽视。孩子崩溃的那一瞬间,最需要成人低头的一刻温柔。比如自杀,很多时候都是在最无助的时候的冲动,可是一旦这个“危机时刻”挺过去了,也就回归正常了。这个“危机时刻”,最需要成人及时发现和温柔抚慰。
不做“最后一根稻草”,好关系成就好教育
在急速变化、竞争激烈的时代,成年人的焦虑和紧张传导给孩子,孩子无形中成为接受情绪的“最底层”,在精神上已经高负荷。如果他们的压力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得不到正确疏解,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做最后一根稻草”,不仅是对学生的仁慈,还是对教师的一种保护。
一是主动规避风险。孤立、嘲讽、冷暴力、针对性攻击、体罚(过度罚作业)、窥探隐私、当众贴标签、不当处置手机、不当处置早恋,畸形师生关系,等等,都可能让教师成为压倒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营造友好氛围。心理健康的“四大法宝”:足够睡眠、体育锻炼、弹性空间、集体活动。教室是最重要的空间,最关键的标准是:关系友好,学生有安全感;张弛有度,学生有愉悦感。
三是畅通沟通机制。最可靠的安全,来自学生对教师的无限信任。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依靠时时处处的“心灵连线”和“情感在线”。即建立密切关注、情感沟通和心理抚慰机制。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都会建构自己的“隐秘角落”,并对他人设防,包括最亲的父母。这时候,成人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侵入孩子的“隐秘世界”,而是给予其一个很好的倾诉空间。比如一个带锁的日记本,比如一个可以自愿和适时与父母或老师互动的“沟通本”。给情绪一个宣泄的“容器”,给委屈一个倾诉的空间。
四是优化师生关系。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支撑力量。师生关系冲突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都源于“四不”态度问题。看不起,倾听不够。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没有当回事,教师没有精准掌握事实和学生诉求。有时候,教师眼中的一件小事可能就是学生心中的重要大事。看不见,觉察不力。教师一忙就乱,或一见就烦,这样就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反应和变化。看不懂,方法不当。学生教育问题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缺乏一定的经验,或者平常了解不深,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就束手无策。很多师生冲突,起因都系一言一行的“小微之举”,教师的处理方式不当,导致矛盾升级。来不及,错失良机。教师及时在场或“在线”,再大的问题一般都应该可控,就怕对问题久拖不决,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小事就会演变成大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的远见表现在:引领家长,影响家庭,所以,高明的教师善于团结家长的力量;好关系成就好教育。
从家庭环境看,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优质教育高期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居高不下,父母没有时间陪伴,离异、重组,二三孩家庭,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从社会环境看,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既容易被舆论裹挟带偏,又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正在被神化,被裹挟和绑架。教育要有互联网思维和风险思维:研判风险、预知风险、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守住底线。当然,即使做到了这一点,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当风险降临时,多一点冷静和智慧,我们才能不轻易被带进舆论的旋涡。
所以,有远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信“好关系成就好教育”,努力建构“合伙人+朋友圈+关系网”的协同育人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放下姿态,和家长交朋友。体现专业,成为家长的“高人”。讲好故事,让家长看见孩子,看见教育。经常沟通,在对话中掌握话语权。借势借智,让家委会成为重要力量。精准研判,回应家长关切。
把教室变成“磁场”,成为一个堆满故事的地方,把班级变成育人共同体,班主任成为灵魂人物,擦亮每一个日子。好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丛林法则,相信森林法则;丛林法则强调优胜劣汰;森林法则追求人人成长,共生共赢。空间强大了,孩子的心也就强大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