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六届十佳家长”,获得“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出版家庭教育专著3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开展家庭教育、班级管理讲座二百余场,百余集“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被誉为“云宣讲的一面旗帜”。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
提到发脾气,一位妈妈忍不住说起自己和儿子前一天晚上的争吵。
“我下班回家做饭,伺候5岁的儿子,已经够累了。吃完饭,儿子偏偏要出门买玩具汽车。我好言好语地跟他讲,妈妈累了,明天再去。可儿子硬是拽着我的衣服往门边拉,还一个劲地叫喊:‘我就要今天去,现在去!快,快点!’我压住怒火,不再理他。突然一声巨响,椅子被推倒在地,儿子像仇人似的瞪着我。要不是他爸拦着,我真的要给他两巴掌。为什么孩子越大脾气越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妈妈的话引发了现场家长的共鸣。
“我的儿子起床时会生气,没给他买棒棒糖会发脾气,妈妈先吃了一口烤红薯就满地打滚,动不动就爆发!”
“女儿读五年级了,一次参加集体活动,因别人的一句抱怨就犯了犟脾气,竟然独自离开,弄得小伙伴挺尴尬。平时在家,一句话不中意,女儿立马翻脸!”
“孩子发脾气,就是被惯坏了,就是不听父母的话呗。”一位妈妈来了个小结。
我明白,家长和孩子之间绕不开情绪问题。其实,孩子发脾气背后隐藏着许多父母可能并未察觉的小秘密。于是,我带着家长边读书边交流边复盘,寻找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
自我为中心。老母鸡不会叼着小鸡不让它乱跑,也不会追着小鸡喂饭,小鸡却茁壮成长。可家庭生活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都迁就孩子,独宠孩子一人。时间一长,孩子离父母的目标就越来越远。
家有“样板”。爱发脾气的孩子,家里都有一个脾气急或脾气犟的监护人,他们缺乏耐心,喜欢大喊大叫,不轻易低头,想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孩子有样学样,也开始用同样的方式抵触父母的教育。
秩序敏感期。3-6岁是孩子内心建立秩序的时期,他们往往有许多执拗的行为,在生活小事中开始建立自己的秩序,并极力维护内心的秩序,一旦有人打破,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表现为不可理喻的任性、哭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潮湿水泥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很难改变孩子的性格。
自我意识强。孩子读小学后,自我认识能力逐渐加强,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有时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话,非得“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可见,孩子每一次情绪表达,其实都是在寻求父母帮助,父母要做的不是讲道理和硬劝止,而是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比如,妈妈刷手机视频,孩子一直喊“妈妈,妈妈”,妈妈盯着视频,头也不抬,说:“哎——妈妈听着呢!”孩子开始讲自己听到的故事,可妈妈一直心不在焉,孩子突然拍了妈妈一巴掌,打得妈妈胳膊生疼,妈妈抬起头,愤怒地瞪大眼睛,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孩子喊“妈妈”,就是在请求妈妈的关注,而妈妈是否敷衍自己,孩子心里最清楚。不是孩子说翻脸就翻脸,而是父母根本没有给孩子快乐的情绪,完全是在应付孩子。
为此,我提出了“觉醒式育儿”的理念,即不要求父母努力纠正孩子,而是向内看自己,通过正念来应对育儿过程中的困难。我请家长反思:“我们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有没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又是如何改进的?”
沉默了好一阵,家长打开了话匣子,也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
家长1:“我是二孩家庭,女儿读四年级,特别优秀。5岁的儿子积木搭不好,吃饭比姐姐慢。最近一段时间,儿子经常发脾气,一开始我以为是儿子故意找麻烦,后来终于明白,儿子处处都比不上优秀的姐姐,内心的挫败感让他的情绪失控了。”
家长2:“女儿做数学题,做到一半竟愤怒地把试卷撕成两半。我不由分说冲着女儿一顿数落,女儿大哭起来。细问才知,女儿不是不想写,而是不会写,她发脾气不是向我表达不满和抗议,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向我求助。”
家长3:“7岁的儿子动作慢,我经常催促他:‘快点把衣服穿好,不然迟到了!’‘别看电视了,快点吃饭!’可他就是不听。后来,我学着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利。‘你自己盛饭,自己决定吃多少!’‘你是看完书再写作业,还是写完作业再看书?’我发现,我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多了。”
家长4:“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自觉,我忍不住就要说女儿几句。一旁的同事提醒我给孩子一点面子,我不以为然,说:‘小孩子要什么面子,有问题必须马上教育!’女儿哭着跑开了。不留情面,当众让孩子出丑,这是做父母的错。”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座情绪冰川。父母看到孩子无理取闹、乱发脾气,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孩子真正的情绪,如担心、紧张、恐惧、无助、渴望等都隐藏在冰山之下。孩子不能合理地表达情绪,让生命的质量变差,如果父母忽略孩子内心的声音,盲目地阻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情绪就会被埋在冰山之下,积压成疾。怎么办?我给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后退一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不要觉得发脾气的孩子就不好,不发脾气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孩子脾气犟,若处在“执拗敏感期”,他们往往不接受父母以上对下的态度,反之,父母若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孩子反而失去了攻击的对象,情绪会慢慢稳定。换言之,只有当孩子的思想不受情感支配时,他们才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更愿意执行父母的要求。
孩子正在看动画片,如果家长希望他关上电视写作业,此时就应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商量:“你准备看多长时间再写作业呢?”孩子可能想看完一集,但时间又不允许,父母不妨把问题抛给孩子:“作业写不完影响休息了咋办?”孩子可能会依依不舍,却说了这么一句话:“那我再看5分钟就去写作业吧。”只要孩子做出让步,家长就要表示认可:“要是我,也会这么做的!”也许孩子就会立马关掉电视,写作业去了,因为他想做得比父母还要好。父母不急着说教,双方才能各退一步。
置换情绪,给孩子应有的尊重
《倾听孩子》一书写道:“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人们常说,洗碗扫地易,解决情绪难,因为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尝试给情绪来一次正确置换,即允许孩子把情绪转移到一个较安全的对象上,前提条件是要学会好好生气,把发脾气置换成好好向父母倾诉或其他事物上。
一个孩子每次吃饭都要看手机。有一次,爸爸没收了手机,孩子开始和爸爸作对,一口饭也不吃,也不说话。其实,孩子不是被看手机这件事困扰了,而是被一家人的反对意见所困扰。爸爸灵机一动,也让妈妈放下手机好好吃饭,妈妈同意了。此时,孩子开始向奶奶倾诉:“我今天就想看手机,爸爸不让,我很难受,我会哭的。”奶奶追问:“嗯,哭出来是会舒服的,但不给你看手机,你会打人吗?”孩子想了想说:“我不打人,因为打人是不对的!”此时,妈妈乘机引导:“多好的孩子!我放下手机,开始享受菜的美味喽!”这时,奶奶从厨房里端来烤羊排,说:“那我们就想想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也许就不会生气啦!”孩子见哭达不到目的,加上家人的劝导与正确示范,于是把情绪置换到美食上,问题顺利解决。
明确底线,给孩子理性的反思
有的孩子十分倔强,属于没有理由的任性,父母此时要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汽车摔坏了,一个月都不能买玩具!”这就是把丑话说在前头,也是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很多问题靠哭闹是不能解决的,这样做,行为规则才会逐渐渗透到孩子的心里。
对于原则性问题,家长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让步,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不好的行为必须被规范,如,孩子打祖父母、离家出走等,需要孩子静坐思过,且不要去哄他。暂时的不管不问,是让孩子自己先想明白,给孩子留下教训:凡事都有个度,理性才是最好的选择,最终让孩子知道,学会“转身”实际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个性不是剪掉他们的翅膀,而是让他们去翱翔。父母学会直面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孩子一起解决眼前的难题,才是消除孩子负面情绪的密码。不妨放下手里的工作,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用笑话逗一逗孩子,陪孩子玩一场游戏,鼓励孩子和分享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重新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