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接手新班,我很快注意到了小星:他总是穿着一套脏兮兮的校服,班上女生都躲着他;他没有什么朋友,只有一群仅限于打球的球友;他成绩不好,因为他曾经说过“想从楼上跳下去”之类的话,老师也不敢管太多。前班主任还告诉我,他妈妈改嫁了,爸爸每天忙于生计,除了生活费什么都不管……了解这些后,我的内心隐隐作痛。我想,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帮助小星。
创造一个机会
小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冷漠,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平时从不主动跟老师说话,总是面无表情。但我发现,他对打篮球情有独钟,为了给他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我决定和隔壁班来一场篮球联谊赛!我在班上宣布这个消息后,同学们可激动了。坐在角落里埋头看小说的小星也抬起了头,眼里闪过一丝渴望。
星期五,比赛如期举行,小星没有让大家失望。个头不高的他,弹跳能力很不错,身体灵活、动作敏捷。最终,我们班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回到教室,同学们热情高涨,我也借机好好表扬了参赛的同学,特别是小星。班上的女生第一次对他投去赞许的目光,他就坐在角落里咧着嘴笑,我第一次看到小星笑得那么开心,和平日判若两人。但一场篮球赛还不够,我要更加耐心地去引导小星积极向上成长。
挖掘一个优点
那场比赛后,小星对我的态度明显有了改变,开始听我的话了。一次,我在语文课上半开玩笑地说:“大家不要以为小星整天看小说不学习,其实他一直都在学语文,因为他不管什么课都在看书!试问,还有哪个同学比他更热爱语文呢?”小星听了,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后来,我会关心他看些什么书,还会有意识地引导他看些有益的书。我每个月都借给他《读者》看,还用一些经典名著去交换他手中的网络小说。一来二去,以书会友,我和他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慢慢地,他已经不会在我的课堂上埋头看书了,我们还会聊一聊看过的书。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啃”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对我说:“原来经典名著也没那么难看啊!”我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超越时空而流传下来,当然比网络小说有营养了。”此后,小星每周都会拜托我帮他从学校阅览室借书,坚持了一个学期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语文考试时,他再也不会空着作文不写了。
委托一个任务
虽然小星在学习上没有很大的进步,但我更想在做人、做事方面引导他。考虑到小星没有担任过班级职务,我决定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班级岗位,激发他的责任感。
我发现,虽然小星的衣服不常换,但他的课桌十分整洁。于是,我将卫生清洁中最麻烦的一项任务交给了他:领取垃圾袋,每天督促扫地的同学倒垃圾,然后一起清洗垃圾桶。自他接受任务的那天起,我们班的垃圾桶总是冲洗得干干净净,备用的垃圾袋总是叠得整整齐齐。他整个人也更阳光了,不再是面无表情、拒绝和外界交流的样子了。看到他的变化,我甚感欣慰。
遗憾的是,小星没能考入高中,甚至因为家庭原因也没能去读职校。我不禁思考:总有一些孩子的人生轨迹没有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转变,那么我们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让我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基于爱的事业,其归宿应当指向生命的成长。唯有坚守这个初心,着眼于学生的一生,我们才能挣脱分数的桎梏,让教育少些功利、多些温情。
愿小星能做自己的“小太阳”,心中永远怀有温情和希望,勇往直前!(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七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