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在“中国娃”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有了初步认知,其中的蔡伦造纸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轩轩:既然古代蔡伦能用树皮造出纸来,我也想试一试。
浩浩:如果我们能造出纸来,那太神奇了!
倩倩:是的,还可以用造的纸做各种手工呢!
接下来,孩子们就开始选址,通过实地勘察和讨论,最后决定在保健室后面的一条小巷子里玩造纸游戏,游戏的名字“造纸巷”也因地而生。可是孩子们对造纸的材料、过程、工艺等并不完全清楚,而这些经验空白恰好成了孩子们游戏的驱动力。
【活动描述】
纸从哪里来
问题一:干裂易碎VS溶解柔软——选材
孩子们查阅资料,观看造纸的视频,对造纸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萌发动手试试的愿望。在一次晨谈中,小朋友围绕用什么材料造纸展开讨论。
一一:我看见蔡伦造纸是需要树皮的,我们可以用树皮。
豆豆:我还看到用竹子做纸的。
轩轩:我觉得把我们用过的废旧纸用水泡泡,也可以造纸。
浩浩:树皮、竹子都是植物,那树叶应该也可以吧。
轩轩:树叶会碎的,竹子那么硬,怎么能变成纸呢?
老师:小朋友的提议都很好,我们找找各种材料,试一试,相信我们也能造出纸来。
其一,筛选材料。孩子们发现,树叶的水分流失后会干裂、易碎,浸泡在水里也不能变软;树皮和竹子虽然都是硬硬的,但是经过蒸煮就可以变软,可以造纸;废旧的纸张可以撕剪,用水浸泡后会变软,也可以造纸。其二,探索方法。孩子们收集了一些蒸煮过的构树皮、废旧碎纸、加工过的竹子材料等,于是,我们的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拿着盆,把自己收集的材料放进盆里,然后把盆接满水,几人一组围着盆,使劲地将盆里的材料按进水。为了让材料尽快变软,孩子们还直接给材料做起了“SPA”:搓一搓、揉一揉、捏一捏、拍一拍……经过1天的辛勤劳动,幼儿只用废旧碎纸制作出了再生纸:一张皱巴巴、硬硬的、不规整的纸。
问题二:粗糙坚硬VS光滑细腻——造纸
第一次制作再生纸成功后,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与我们平时用的画纸对比,发现自己造的再生纸摸起来非常硬,非常粗糙。因为自己造的纸颜色太杂乱,也不能用来画画、写字。教师将幼儿发现的问题一一罗列,请幼儿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幼儿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1.废旧纸没有被打得很碎,所以造出来的纸还是一块一块的,可用机器代替手搅碎纸。2.造纸的过程不太清楚,碎好纸浆后不清楚做什么,可以画一个造纸的流程图。
于是,幼儿先剪裁材料,接着用电动破碎机打出更细的纸浆,但孩子们发现树皮造出来的纸还是不实用。
轩轩:我们的材料怎么都是一根根连在一起,像线一样呀?
建建:这些材料拉的时候有点韧性,还扯不断,这可怎么搅碎呀?
成成:你看他们用废旧纸打的纸浆细细的,我们的树皮怎样才能变成这样的纸浆呀?
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知道了古代人造纸使用的树皮会经过蒸煮,然后放在碱水中脱胶,接着切割、摧捣,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最后就可以造纸了。在探索“如何让材料变成糊状的纸浆”这个问题时,他们借助机器,寻求成人帮助,调整碎纸的工具和方法,这一次,他们成功啦!
纸浆变形记
问题一:歪点or放平——抄纸的工艺
造纸成功后,孩子们发现造出来的纸有的很厚,表面凹凸不平,且有很多纸浆颗粒;有的很薄,甚至还出现了破洞;有的纸无法从造纸框上完整地揭下来,边缘是破损不整齐的。孩子们对抄纸的动作产生了争执。
豆豆:先把纸浆搅拌一下,这样造出来的纸才会厚薄均匀。
浩浩:那我来抄纸,我的抄纸板可以这样子放进去。
只见浩浩双手分别握抄纸板的左右两条短边,然后将抄纸板垂直按进纸浆里,再将抄纸板在纸浆最下面晃了晃,然后拿出抄纸板说:“你们看,就这样一张纸就抄好了。”
轩轩:你的抄纸板上还有空白的地方没有纸浆呢,你的方法不对。
豆豆:你的抄纸板在水里是有纸浆的,但是你拿出来太快了,好多纸浆被水冲到旁边去了。
可可:对的,我觉得要这样子,歪一点下去才行,就像捞小鱼一样。这样纸浆就不会被冲掉了。
浩浩:我的也可以呀,我可以拿出来的时候慢一点呗。
豆豆:你直接放进去,纸浆都被你的抄纸板压在下面了,还怎么抄纸啊,像可可这样斜着下去,才能将纸浆抄到抄纸板上。
在讨论抄纸的方法后,有的孩子认为应该垂直将抄纸板按在纸浆里,这样抄出来的纸张厚度就比较均匀。有的孩子则认为应该斜着放入抄纸板,这样就可以抄到更多纸浆。对于这两种方法,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哪种更好,而是支持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比较。孩子们发现:歪一点放抄纸板可以抄到更多纸浆,这样的纸张就比较厚,而将抄纸板平方着压进水里,就会把纸浆盖住,抄纸板上的纸浆比较少,造出来的纸也比较薄。
问题二:素色单一or花色多样——精细制作
孩子们对于造纸的工艺渐渐熟悉了,已经不再满足于造白纸了,他们有了新的思考:“我们还可以造出不一样的纸吗?”
轩轩:上次做灯笼我看见纸上面还有花和树叶。
豆豆:我们的美工区还有一些彩色的纸。
浩浩:我也想做一些好看的花草纸。
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园里收集材料。有的摘了一些蔷薇花、格桑花;有的摘了一些紫色酢浆草;还有的在教室拿了颜料。豆豆先将自己找的颜料倒在有纸浆的水盆里,然后用搅拌器在水里搅来搅去,直到水的颜色变成了绿色才停下来。轩轩先在抄纸板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纸浆,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抄纸板上放上蔷薇花,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往上盖一层纸浆。在探究如何造出厚薄一致的纸时,孩子们还用自己的方式造出了花草纸和有颜色的纸。
纸的工艺
问题一:材料or工艺——艺术创作
大家造了很多纸(再生纸和古法纸),孩子们非常有成就感。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些纸到底有什么用呢?新的创意在孩子们的心中萌生了。
可可:我们可以用这些纸画画呀,正好可以放在班级美工区。
豆豆:我想用这些纸做手工。
一一:我们在签到的时候总是会忘记当天的日期,每次都要问老师。我们可以用纸印制日历,这样就不用问老师了。
可可:我想用纸做扇子,然后把一一的日历印在扇子上,这样既可以看日期,还可以降温。
在这次讨论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想法都是单一的,他们对纸的用途仅仅停留在美术活动中,对纸的生活作用也不清楚。于是我追问,激发幼儿对纸的用途进行深入思考。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打开了思路,将纸印刷成日历,方便每天签到;将纸制作成扇子,给人们带来凉爽。
问题二:扇面太软VS扇面要硬——扇子
随着活动的深入,新的问题来了,孩子们发现做的扇子没法使用。
可可:我设计了一个圆形的扇子,我要找圆形的纸做扇子。
布丁:那我用正方形纸剪圆形。
可可:我要用胶把圆形纸粘在一起。我看到“造纸巷”有双面胶,我用双面胶吧。
过了一会儿,可可举起自己设计的扇子说:“我的扇子做好啦,我来给你扇一扇。”
布丁:哈哈,你的扇子太软了,怎么扇风啊。
可可:我已经用了4张纸了,怎么扇子还是软的呀?
布丁:你的纸都没有粘好,边都长开了,只有紧紧贴在一起才会硬呀。
可可:那我换个白乳胶吧,我用刷子刷,这样纸上都会有胶水,每张纸也就可以牢牢地黏住了,纸肯定也会变硬的。
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对形状的转换有丰富的经验,并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面临扇面软的问题,布丁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4张纸没有牢牢粘在一起。对这个问题,可可想到了是自己使用的胶有问题,于是她立马想到了液体白乳胶,因为双面胶是直线的,不可能把圆形的扇面边粘得严丝合缝。最终通过自己的尝试,用白乳胶粘贴的扇面真的变得硬硬的,还能扇出风来。
问题三:厚而不透VS透而轻薄——灯笼
随着日历、纸扇子制作成功,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过节家家户户要挂灯笼,如果用我们自己造的纸做一个灯笼,那该多有趣呀!面对不同材料做的纸,孩子们开始并没有注意它们的不同,可是在做灯笼时,他们发现了问题。
可可:用什么制作灯笼呢?如果纸太厚,就挡住光了。
布丁:我发现用树皮和竹子做的纸就比较轻薄,迎着太阳可以看见光从中间穿过来。
萱萱:废旧纸做的再生纸只能画画和做扇子,因为它比较厚、硬。
【活动感悟】
一、从生活中取材,又将最后的作品服务于生活。
幼儿从生活出发,探究造纸的材料、造各种不同的纸,再到探究纸的工艺品,了解了纸的演变过程。首先,他们通过讨论、分析、研究、观察、比较等,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养成了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其次,幼儿将做好的扇子、灯笼、日历等各种工艺品送给同伴、老师和家长,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倾听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观察、理解和分析幼儿各种行为,顺应其各种探究需求,更有效支持幼儿发展。
二、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在“造纸巷”的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积极给予幼儿支持与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我们看见了幼儿思维与实践的过程。幼儿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与发展是全面的: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干湿树皮的特征、浸泡的韧性、碎纸的吸水性以及易造型等特征;通过调整造纸工具,使得造出来的纸更加细腻、平整;通过合作尝试发现一定要用多张纸粘贴才能制作比较硬挺的扇面等;在用设计的日历、纸扇、灯笼等工艺品美化环境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华美路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