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股玩纸牌的风潮席卷了整个年级,我们班也受到了波及。一天,物理老师带着小金气冲冲地来找我,说小金在她的课上偷偷玩纸牌。我当即对小金进行了批评教育,小金却非常委屈地说:“其他人也玩了,你怎么不批评他们?”听完小金的反驳,我更生气了,办公室里其他老师也加入了批评行列,但小金还是很不服气,来一个顶一个。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说:“老师教育你,是对你有期望,所以对你有更高的要求。”听了这话,小金的情绪有所缓和,不再反驳,默默离开了办公室。我和其他老师都认为小金认识到了错误,将此视为一次成功的谈话。
然而,没过多久,小金和其他几名同学又被发现在课堂上玩魔方,这让我十分困惑:为何之前的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学们为什么屡教不改呢?
反思对小金的教育过程,我意识到自己的权威压制只是暂时的,而其他老师的表扬式批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我再次思考小金说过的话,发现小金情绪激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认为我区别对待违纪的学生。
那么,原因只有这一个吗?我进一步探寻问题的根源。每学期,学校都会开设探究性课程,其中,纸牌和魔方兴趣课深受学生喜爱,每个班都有学生选这两门课程,这就导致每个班都有一些学生忍不住在课堂上玩纸牌或魔方。我当时口头说了一条规定:“不准在课堂上和课间玩纸牌和魔方,一经发现予以没收,并通知家长。”
现在再回顾这条班规,我意识到它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这条班规仅由我一人制订,带着班主任的个人权威印记;二是班规的内容过于片面,语气强硬,学生因为学校课程对纸牌和魔方产生了兴趣,我却扼杀他们的探索热情,这显然有失偏颇;三是这条班规没有民主的决策机制、严格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都使得这条班规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约束力。
可见,班规难以落地可能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制度本身存在问题。正如我时常告诫自己的那样,班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这儿,我决定改变这条口头班规。
于是,我精心策划了一堂商议《纸牌公约》的班会课。班会课上,我先阐述了开班会的缘由和目标,明确了民主决策的程序和规则: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但发言要简洁,时间不超过1分钟;持不同意见者享有优先发言权;最终决策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同学们把想法和困惑都讲出来公开讨论。“课间休息时为什么不能玩纸牌?”“玩纸牌能解压,老师应该允许我们在课外时间玩。”“我玩魔方是为了益智,这也不可以吗?”……
大家说完看向我,我笑着说:“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想法吗?”
班长说:“但是有些同学玩魔方上瘾,学习成绩都下降了,还影响了班级风气。”
马上有同学反驳:“如果担心影响学习,可以规定玩的时间,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
我顺势问:“那你觉得什么时候玩合适呢?”
他说:“课间太短了,我们可以在每周三和每周四的最后一节课外活动课上玩。”
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我随即组织同学们投票,结果全票通过。接着,我又问:“如果有同学偷偷在规定之外的时间玩,被发现了该如何处理呢?”
小飞说:“那就没收他的魔方,不让他玩了。”
小玲立马反驳:“永远不能玩也太残忍了吧,就罚他一周不能玩吧。”
“那如果他再次违规呢?”小飞追问。
小玲脱口而出:“那就罚他一个月不能玩!”
大家哄堂大笑。
我说:“逐步加大处罚力度确实是一个办法。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加强思想认识呢?”
随后,同学们又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展开讨论。最后,经过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新的班规初步确定为:除探究课之外,在每周两节的课外活动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如果在其他时间被发现玩纸牌或魔方,对违规学生按以下规定处理。
(1)第一次违规,暂扣纸牌或魔方1个星期;写1份500字的反思换回纸牌或魔方;接受1次10分钟的诫勉谈话。
(2)第二次违规,暂扣纸牌或魔方1个月并告知家长,其他处罚同上。
(3)第三次违规,暂扣纸牌或魔方3个月并告知家长,其他处罚同上。
(4)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全班同学对此规定进行民主审议,根据实际需求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课后,我将这条班规纳入班级公约,并在班级布告栏和家长微信群中公布。随后,我又召开了一次班会,依照同样的流程,制订了《制止课上玩纸牌等扰乱课堂秩序行为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维护课堂秩序,人人有责。当个别同学违反了课堂纪律,请按照以下方案执行。
(1)周边同学第一时间劝解和制止。
(2)如果周边同学制止无效,班长、纪律委员和科代表等班干部迅速介入,制止违纪行为。
(3)当天的值日纪律委员将事件详细记录在《课堂日志》中,不仅记录违纪行为,还要记下那些积极维护秩序的同学的正义之举。
(4)任何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都属于违纪行为,违纪同学将接受班主任的谈话并承担相应的惩罚。
分层次的执法监督机制充分展现了班规的人性化,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的流程虽然烦琐,但是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管理方式,能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发展。
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犯错不怕老师罚,就怕老师不能一视同仁。教师执行班规一定要公平、公正,即使是因为特殊情况违纪的同学,教师也要向大家解释清楚,并由学生共同商议处理方法,可以是对此条班规的再修订或补充,也可以是对特殊违纪情况的特殊处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维护了班规的权威性,学生才会从内心认同这条班规并自觉遵守。
不合理的班规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困惑和反感。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班规的制订者和修改者。共同制订班规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理解、认同班规的过程。班主任不需要反复解释班规,学生自己就在分析与讨论班规的过程中说服自己,最终制订出他们认为合理的、可接受的班规,从而真正将其内化为行为习惯。(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