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涵养“配得感”

2024-09-22 00:00:00高旻
新班主任 2024年9期

小杰和小朗在运动赛场上总是奋力拼搏,但课堂上的他们却像换了个人:窃窃私语、乱扔纸飞机,甚至迟到、旷课。他们与老师碰面时会热情地打招呼,但也会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每次谈心之后,他们会有所收敛,但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更严重的不良行为。这些矛盾的表现让我很困惑。

在一次深入的谈话之后,他们说出了让我大吃一惊的话:“老师对我们都是假好。”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这么差劲,老师怎么可能真的对我们好,无非是忽悠和欺骗。”我说:“你们一直这样认为吗?”他们说:“也不是,每次谈话之后也会很感动,也想好好表现,可再一想,觉得老师实在没有理由对我们好,就想试试看,做什么能让老师暴露出讨厌我们的真面目。”

原来,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所以觉得平时老师的微笑和表扬都是讽刺;他们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所以认为老师的鼓励都是欺骗。他们不当行为背后隐藏的认知是: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周围人的善意、认可和支持,这就是“不配得感”,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用更激烈的方式回应他们眼中的“伪善”。

这次谈话让我意识到帮助学生获得“配得感”的重要性。我尝试通过自我认知量表评估、“伸出点赞手”、“班级加油站”等班级活动,逐步涵养并提高学生的“配得感”。

量表评估,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

提高“配得感”,要从准确的自我认知开始。客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也能够直面自己的不足,进而找到自我提升的有效路径,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能更客观地审视自我,我设计了一份“自我认知量表”。该量表涵盖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情绪表达、集体认同4大维度,每一维度下又细分若干小项。学生对照自身行为打分,并通过具体事例来佐证分数的真实性。这一过程将品质、习惯、人际关系和情感等认知与学生的日常言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透过言行等外在表现来理解言行背后的内在意义,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我分别找到小杰和小朗,引导他们逐项对照量表,将每项评价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在深入交流中,他们知道了在跑道上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奔跑叫拼搏,见到老师热情地打招呼叫礼貌,在篮球比赛人数不够的时候报名上场叫担当,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笔叫友爱,在别人遇到挫折时鼓励叫善良,对别人的帮助说“谢谢”叫感恩,不小心打扰或者伤害了别人时说“对不起”叫修养,承认错误代表着勇敢,知错能改叫积极向上……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身上原来有这么多闪光点,而且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闪光点。

通过“自我认知量表”,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再盯着缺点不放,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认知,萌生了维护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的意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配得感”也得到了强化。

点赞鼓励,给予积极的外部反馈

在班级管理中,适时且恰当的积极反馈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激励场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身优势的确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培养学生高配得感的有力支持。

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我在班级发起了“伸出点赞手”的倡议,鼓励学生说出身边同学值得点赞的具体行为。无论是热心助人、维护正义的善举,还是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表现,都值得点赞。活动现场变成了大型夸夸会,许多同学的名字被一再提及,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细节也被一一展现。小杰和小朗的名字频频出现,大家称赞他们在运动场上的出色表现。还有人提到小杰今天准时到校并且认真完成了学习任务,提到小朗昨天放学值日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等等。每一个被提及的学生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内心的积极信念一再被强化,因为他们深知,这些赞誉都是自己用实际行动赢得的,自己当之无愧。

我顺势鼓励学生随时把感谢、欣赏、赞叹、敬佩说出来,大方地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让点赞成为同学相处的常态。“伸出点赞手”活动的价值在于具体、及时和主动。它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和细节给予快速而明确的积极反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

一段时间后,班级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学生开始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开始在意自己的行为带给对方的感受,开始对同学的善意和努力伸出点赞手,也开始享受同学们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教室里温情流动,孩子们沉浸在善意里,被真诚和友善环绕。

就这样,一个稳定的外部激励场域建立起来了,学生在有爱的环境里学会友爱,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学会尊重,“我们都值得”逐渐成为全班同学的共同信念。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长,“配得感”得到滋养,班级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悦纳自己,激发持续的自我赋能

如果说“伸出手点赞”是一种外部的积极反馈,那么自我赋能就是内在的积极反馈,是个体与自己的对话。为了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赋能,我精心策划了“班级加油站”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坚定内在的积极信念,持续涵养“配得感”。

在教室的墙上,我设立了“班级加油站”展示区,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彩色便利贴。每天放学前5分钟,学生会回顾自己的一天,在便利贴上写下“今天已收获”和“明天将收获”。他们以“今天我做到了……”为开头,以“明天我还能实现……,我能行”为结尾,大声地宣告自己的收获与期望,并将这些便利贴贴在展示墙上。

放学时,同学们不再急着回家了,而是围在“加油站”旁边阅读,互相点赞,给予彼此真诚的鼓励。

在撰写收获的过程中,学生从积极的视角审视自己,认识到“我很棒”“我能做到”“我很有用”,这种正面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更加自信。频繁、积极、正向的自我反馈逐渐激发出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形成一种坚定的力量和信心,并显现在他们的意志和行动上。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能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学会了从积极的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既是自己的“加油站”,也是别人的“充电宝”。他们不仅接纳自己的不足,还坚信这些不足都将得到改善,困境和挑战都将有办法应对,自己也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他们确信“我能,我配,我值得拥有”,这种信念就是他们持续前行的动力。(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贤实验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