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十标准

2024-09-20 00:00:00陈日益
保健与生活 2024年17期

研究发现,人类有65%~90%的疾病与心理压抑有关,而老年群体中有不少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老年人消极的心理因素,除易引发精神障碍外,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和影响免疫功能,使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动脉硬化、癌症等各种疾病,是健康长寿的大敌。

那么,老年人(我国规定60岁及以上者)有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健康呢?有关专家认为应符合以下十条要求:

1.能较好适应角色转换

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随之变化,是每位退休老人必须面临的一个转折。老人需要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家里当慈祥的长者,多干事、少说话,用爱心温暖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在外要放下架子,平等待人,和周围人交朋友,感受温馨,传递幸福。

2.充分了解并容纳自己

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正确地看待自己、关爱自己、善待自己、容纳自己。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可以培养对自己的信心和尊重,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如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常常得不到预期结果,还使自己的精神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而消极自卑,缺乏自信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3.热爱生活有兴趣爱好

退休并不等同于无所事事,更不意味着美好生活的终结,而是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捡起那些曾被忙碌工作掩盖的兴趣、爱好。如积极参与写作、养花、书画、棋艺、跳舞、弹琴、歌咏、旅游、体育锻炼等活动,使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还能有效消除退休后可能出现的空虚感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4.保持与家人和睦相处

退休之后老夫妻朝夕相处,与子女们也有了更多的接触。但不要试图去改变家人,多包容一点;也不能凭借家长地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小辈或对小辈过度索求。平时尽量做到:家务事放手让年轻人来主持,自己少干预;对于非原则性的一些琐事,有争执的时候,宽容大度、忍让为先、求同存异,家庭关系自然会融洽和睦。

5.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交往、沟通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6.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人在退休后,摒弃了金钱、权力、地位的因素,这样交往的朋友才可能是真正的知音。这个圈子,不应只局限于老年群体,还可以与年轻人跨代互动和分享,促进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老年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也是丰富晚年多彩生活的一个良好基础。

7.积极学习新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自己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比如: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和设备,获取老年人所需的信息、服务和上网的乐趣;学习健康新观念,使生活不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还可以排解孤独感和提高自我价值,并能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延缓脑功能衰退、预防老年性痴呆等大有裨益。

8.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

人的一生总会有喜怒哀乐。高兴时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过度兴奋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的压力而无益于健康;悲伤时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导致心理问题。因此,老年人应把“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作为生活座右铭,并学会理性适度宣泄不愉快的情绪,以保持愉悦、乐观、开朗而又平和的心态,晚年生活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9.坦然面对生老病死

充分认识生老病死是一个人的自然生命规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带病生活”更是一种常态,要想得开、放得下。即使生病了,也能从容坦然地接受这一现实,乐观勇敢地面对,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调理和治疗,不会因疾病困扰或逐渐衰老等而活在紧张、担忧、焦虑、压抑甚至惶恐不安中。尤其当人生步入黄昏仍然能微笑面对,一切顺其自然,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生活。

10.独身者结交知心爱侣

失偶或离异老人,如果能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重组新家庭,是化解单身那种孤独、凄凉、空虚、寂寞、无助等感觉的好办法。但再婚一定要考虑周全、慎之又慎,避免受到伤害。同时再婚要摆正心态,应以互相照顾、互相扶持、互相慰藉为意愿,真心实意地“相依为命”“携手终老”。这样在心理上能达到平衡,精神上也可以得到放松,可使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