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消化道肿瘤(如胃癌)是较常见的,其中有的胃癌是由胃息肉转化而来的,而胃癌的治愈率和患者存活率与其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如果能够通过胃镜检查早发现,治愈率会大幅上升,甚至能根治。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胃息肉?胃息肉如何防治?为此,本刊特邀专家为您详细解读。
病例一
张先生今年57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一年余,疼痛加剧伴恶心1周就诊。胃镜检查报告提示:胃底黏膜水肿,胃体大弯侧前壁见1个约2厘米大小的广基息肉隆起,表面稍粗糙、充血,未见糜烂、溃疡。胃镜诊断:胃息肉、浅表性胃炎。
专家解读
胃息肉一般指起源于胃黏膜组织的一种局限性、良性增生性隆起型病变,包括上皮细胞和间质增生成分,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胃镜检查的接受度及普及度增加,胃息肉的检出率不断提高。
胃息肉的发病率与易感因素等有关,具体因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表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胆汁反流、遗传性胃肠息肉病史、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有关。多数的胃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若未进行及时干预,体积逐渐增大的息肉可使人出现上腹部不适、大便潜血阳性、贫血,甚至出现幽门梗阻等症状。此外,多项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胃息肉检出率逐渐增加,且女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肠息肉以男性发病较高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女性较容易经受精神心理问题而出现胆汁反流有关。
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不同的研究统计出的各种类型的息肉发病率不同,但多数研究显示以胃底腺息肉及增生性息肉最常见,随着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广泛使用以及根治幽门螺杆菌方法的普及,炎性息肉逐渐下降,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逐渐增加。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样的息肉值得我们关注,其具有恶变倾向,需要定期内镜检查随访,特别是有遗传性息肉、消化道胃癌家族史的患者。
很多人认为胃部疾病一定会出现相应的特异性症状,但实际上,如胃癌早期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可能就是有轻微的消化不良,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是上腹部肿块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做胃镜检查的意义就在于它能直接地观察胃部情况,发现早期、微小的病变,必要的时候还能直接进行切除和活检。对于早期胃部疾病的检查,胃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可以说是很高的,尤其是对于胃癌的高危人群而言,定期的胃镜检查十分重要。
二级预防是延缓和防止疾病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胃息肉而言,早期进行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息肉,并尽早行内镜下息肉切除及病理检查是防治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比较积极有效的途径。胃镜检查是发现胃息肉最常见的检查方法,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上消化道内镜可分为普通胃镜、无痛胃镜、超声胃镜、胶囊胃镜等,目前临床上疾病筛查以普通胃镜与无痛胃镜为主。
普通胃镜
普通胃镜是最基本的内镜检查手段,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且在检查中需要患者更好配合,否则会因患者剧烈的恶心影响内镜视野的观察和检查结果。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普通胃镜而产生抗拒心理,依从性差,不利于群体的疾病筛查。有研究表明,患者在普通胃镜检查中的心率明显高于检查前和检查后,检查中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检查前和检查后,表明普通胃镜检查会对患者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对于严重或病情未受到控制的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建议行普通胃镜检查。
无痛胃镜
无痛胃镜目前在胃镜检查中呈流行趋势,运用静脉麻醉技术,使患者在浅麻醉的情况下接受内镜检查,操作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无痛胃镜在临床应用中有不可忽略的优点,如检查过程中患者咳嗽、呃逆等反应少,分泌物减少,明显缩短检查时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身体舒适感佳,无术中检查记忆,减轻对胃镜检查的恐惧感及排斥感,患者依从性好,有利于疾病的复诊及治疗;由于无痛胃镜中的麻醉剂丙泊酚能扩张外周血管,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能降低血压,并且对心肌具有负性肌力效应,所以对于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患者而言,无痛胃镜检查可能减少脑卒中、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以及无法配合的患儿,无痛胃镜也是较佳选择。但是由于麻醉剂会对呼吸产生抑制作用,患者易发生低氧血症。对于老年患者,特别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顺应性差,仍有一定的风险。另外,对于体型肥胖、脖颈短粗的患者,麻醉中易发生舌后坠、反流误吸,有发生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的风险。检查过程中,需操作医生、护理人员及麻醉师及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哪些人需要进行胃镜检查?
首先我们得了解胃镜检查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胃镜检查,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下咽部、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以及降部的黏膜状态,并在发现病灶时进行组织活检及内镜下的治疗等。此外,胃镜检查在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及胃癌等)的筛查和诊断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做胃镜呢?首先,如果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反酸、恶心、烧心、呕吐、吞咽困难等),或出现呕血或便血,大便呈黑色、暗红色等情况,均应考虑进行胃镜检查。其次,对于年龄>40岁的患者,如果存在下列任一情况,均推荐进行胃镜检查:①幽门螺杆菌感染;②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疾病;③存在上消化道肿瘤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喜烫食或进食过快等);④直系家属中有上消化道肿瘤病史。
胃镜检查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凭胃镜检查预约单进行预约后,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凝常规)等。
(2)在胃镜检查前应禁食6~8小时,禁水4小时。禁食禁水的目的是防止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呛咳及窒息等事件发生。具体来说,如果是上午做胃镜,那么在检查前一天晚上8点前可进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晚上12点前可少量喝水,而超过晚上12点则不能再进食或饮水。如果是下午做胃镜,当日早上6点前可吃少量早餐,6点后则不能再进食或饮水。此外,吸烟会引起咽部敏感性增加,胃镜插入更易引发患者咳嗽及喉痉挛等症状。因此,吸烟的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前3天停止吸烟也是十分必要的。
(3)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塞及哮喘等),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分析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胃镜检查。
(4)如在胃镜检查时需进行组织活检或治疗(如息肉摘除等),为防止术后出血须至少停用活血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1周。因此,对于正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是否停用应在医生的建议下执行。
(5)胃镜检查一般仅耗时5~10分钟,对于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检查过程中以恶心症状为主,较少出现疼痛感,因此放松心情即可,无须过度紧张。检查时应主动配合医生,和医生的良好配合能够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不适感。而对于选择无痛胃镜的患者,只需要美美地“睡一觉”,检查就结束了,检查过程中是不会有感觉的。
胃镜检查完成后需要注意什么?
(1)做完胃镜后,由于咽部麻醉的作用仍未完全消退,因此在2小时内禁止进食和饮水,以免发生呛咳或吸入性肺炎。2小时后的饮食也以温热流质或半流质(如米粥或软烂面条等)为宜。如果有进行内镜下治疗(如息肉摘除术等),具体何时能够开始正常饮食则应遵照医嘱。
(2)因检查引起的咽部不适以及由于活检引起的少量出血大多可以自愈,但如果出现呕血、黑便或便血则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病例二
患者李女士,67岁,1个月前胃镜检查见胃内有1个2厘米×3厘米的息肉。李女士听说息肉有癌变风险,整天忧心忡忡,急忙来大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后,医生为其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住院观察1天便顺利出院了。
专家解读
胃息肉的治疗目前以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切除内镜下息肉两种方式为主,其中内镜下治疗应用广泛,是首选方法,比如活检钳钳除、高频电凝切除、微波灼除等。临床医生根据息肉的大小、类型,常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胃底腺息肉是较常见的息肉类型,内镜下通常表现为多发、直径小于1厘米、光滑无蒂。一般初次遇到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息肉时,应进行活检检查以确认诊断。较大息肉(直径>1厘米)应完全切除以确认诊断,因为基底腺息肉很少超过这个大小。当在年轻患者中发现基底腺息肉时,特别是数量较多(例如≥20),应考虑家族性息肉综合征。
胃增生性息肉与胃黏膜萎缩、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这可能是刺激损伤导致的再生和增殖反应。增生性息肉最常见于胃幽门部,通常是多发、光滑的,顶部呈疣状。考虑到潜在的癌变风险,所有大于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都应完全切除。应根除幽门螺杆菌,并在治疗后3~6个月进行内镜随访评估。在许多情况下,剩余的小的增生性息肉都会萎缩或消失。对于中度弥漫性萎缩或严重的萎缩集中在胃体底的病灶,病理学上通常伴有广泛的肠化生,此时应考虑长期的内镜监测。
腺瘤性息肉由发育不良的上皮细胞组成,通常出现在萎缩和肠化生的背景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内镜下,它们呈天鹅绒状、分叶状,通常为单发。胃腺瘤可以看作一种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越大,其包含腺癌灶的可能性越大,已报道高达30%患者的腺瘤中包含腺癌灶。必须强调的是,所有诊断为胃腺瘤的患者,无论处于何种阶段,都需要完整切除病灶并纳入监测计划,同时这类患者必须根除幽门螺杆菌,然后通过活检检查或呼气试验确认治愈。
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
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比较推崇的是标准的铋剂四联方案,也就是选用两种抗生素,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再加一种铋剂。
◎主要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以上选两种。
◎质子泵抑制剂为: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以上选一种。
◎铋剂推荐使用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以上选一种。
四联方案的疗程一般为10天或14天。具体剂量及用法,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建议谨遵医嘱,尽量足疗程服药,否则难以完全根除幽门螺杆菌,而首次杀菌失败,很可能产生耐药,再次杀菌会很困难。
病例三
余先生今年63岁,2年前因为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胃部有个良性息肉,当时通过手术及时切除了,但医生叮嘱道:“虽然良性息肉已经切除了,但是要定期来复查做胃镜,不能大意。”可由于术后余先生的身体并无不适,加上做胃镜实在难受,并未将医嘱放在心上,一直没有到医院复查。
然而近段时间,余先生又开始出现了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于是他才急急忙忙地赶到医院。医生告诉余先生,胃部息肉复发了,而且因为没有像之前那样及时切除,已经发生癌变,治疗难度要大很多。余先生这才后悔没听医生的话。
专家解读
胃息肉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有研究表明,复发率在16%左右,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类型、肝硬化、胆汁反流的刺激、年龄等因素有关。对于伴有上述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定制随访方案。尽管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明确内镜切除后复发的有效管理方案,但是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复发的风险。
息肉可以预防吗?
因为部分和家族遗传有关,并不能做到100%预防,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息肉的发生率。
◎戒烟戒酒,饮食规律,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等。
◎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避免滥用胃药,特别是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