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在阅读所占语文教学时间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还是其他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兴趣是学生能够读起来、读下去的内在动力与关键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阅读内容与要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营造独特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精美的语言展现了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秋天美景,适合学生诵读学习。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吸引学生阅读的情境:“同学们都喜欢魔法师,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魔法师都有哪些,他们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具有隐身功能的魔法师,需要我们从课文中去寻觅,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个魔法师呢?”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魔法师,不仅有隐身功能,而且擅长制造变化,尤其是让大自然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变化。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个魔法师都会哪些魔法呢?”学生以响亮的“想”字表现出极高的阅读兴趣。教师趁机导入新课:“那就让我们跟随魔法师的脚步,到课文《秋天的雨》里去欣赏魔法师的杰作吧!”这样的导入设计抓住了学生普遍喜欢魔法师的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阅读实践活动中积累实用的阅读方法。首先是积累优美语言的方法。这是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常见的方法有熟读成诵、摘录好词佳句、进行批注等。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经验,对积累的语言也进行分类,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其次是搜集和运用资料。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开展阅读活动,是统编教材十分重视的阅读学习任务,教师需要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教给学生灵活运用资料开展深入阅读学习的方法。再次是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即学习文本中的典范语言包含的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在表达实践中,让学生从读中学习、内化文本表达方法。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课文第2自然段中描写荷花开放的表达就具有典范语段的特色,教师可以让学生摘录由三个“有的”组成的精彩语段,把它归入排比句的类别中;之后,教师让学生仿照这一句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儿开放的情形,写后读一读,与文本中的句子比一比;最后,教师让学生搜集其他文本中描写荷花开放的语段,摘录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丰富描写荷花开放的语言。在这些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既认识了描写荷花的典范句式,又积累了描写荷花开放的多样化的句式与语段,掌握了描写荷花的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不断进阶的结果,这从新课标在三个学段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最常见的阅读要求就能看出:第一学段的要求用“学习”为关键动词,第二学段的要求以“用”为关键动词,第三学段的要求用“熟练地用”为关键动词;这些要求的变化,体现的正是朗读能力的进阶结果。朗读能力具有进阶的特点,其他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样具有进阶的特点。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阅读方法,从不同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要求来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要求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册的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要求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要求是“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要求是“了解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在统编教材中,针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前两次体现的是方法进阶,后两次则是难度进阶。教师只有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教学的进阶要求,才能有序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是文言文课后练习提出的普遍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文言文的抓手。在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编者明确提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这就是属于文言文学习起步阶段的朗读要求,强调的是“跟读”这种学习朗读的方式,着重解决的是词句间的停顿问题,主要落实的是读正确的学习要求。在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中,编者提出的朗读要求是“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强调的是“读通顺”;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文言文的课后训练一般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比三年级的朗读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还具有自主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自读、对读、齐读中,落实“正确、流利地朗读”的要求,真正体现文言文课文朗读要求的进阶。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主要从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理解、阅读记忆等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方面的训练都需要借助评价来衡量学习效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既可以在阅读活动过程中随机进行,又可以借助专项训练要求进行检测。
以阅读速度的培养为例,一个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本班的学生进行阅读速度测试,发现7个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课文时读句子不连贯,不能正确地断句停顿,出现添字、漏字、读错或串行的现象,阅读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人。基于评价结果,教师为这7个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阅读速度提升指导,采用了游戏化、趣味性十足的课件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高度,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在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培育与提升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