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在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处在首要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从三年级起安排学习的文言文有十多篇,这些文言文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高度,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习惯以机械、琐碎、枯燥的文字识记为目标的教学方式,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魅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路径,为学生后续深入广泛地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文言文以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的故事,与学生日常阅读的故事不一样,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这就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教学资源。文言文的字词句理解是学生学习的拦路石,教师需要找准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尝试搬开拦路石。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句子也不一样,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会获得对不同句子意思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文言文字词意思的方法,即借助具体的句子语境进行猜测,也可以查看课文注释,还可以查阅工具书或辅导资料等。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学生学习课文之前,一般都听过或读过这一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采用古今对照的策略,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如有的学生对“兔走触株”感兴趣,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是一只兔子走着走着就碰到一棵树上,又觉得这样是不会出现兔子“死”的结局的;再结合注释理解,原来“走”在文言文中不是平时的“走路”而是快速地奔跑,“触”也不是平时的碰触,而是猛烈地撞击,这才是兔子直接死亡的原因。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说起,在古今对照中慢慢弄明白字词的意思,就容易把一篇简短的文言文中的句子的大致意思说出来,在不经意中完成了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在兴趣十足的反复诵读中就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这样的熟读成诵,教师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落实:一是在课文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最终指向在积累语言中形成文言文阅读的独特语感;二是在文言文学习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每天把课文读上两遍,连读五天,个别背诵能力弱的学生,可自主延续多读几天。鉴于文言文课文在每册教材中只安排一至二篇,且大多数安排在靠后的单元中,教师在每次教学文言文课文之前一周,可以集中安排学生每天回顾性地读读背背学习过的文言文课文,为新的文言文课文学习找找感觉。
以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课文句子的大意,努力做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接着让学生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说一说,互相交流;然后想想课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是哪个,趁机指导学生读好、读懂这个句子;之后让学生把文中带有互动意味的句子读一读、演一演(注意动作、表情),互相评价读与演的情形;最后出示人物关系图示支架,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诵读课文,记忆力强的学生就能够顺利地背诵课文;在学习《杨氏之子》后的一段时间,教师坚持让学生每天读两遍课文,说说每天能够积累的词句内容,强化记忆效果,力求所有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二则》前一周,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杨氏之子》。
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故事性特征很明显。在第一学段的故事类课文学习中,学生喜欢表演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文言文课文的特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演一演文言文中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学习中的表演,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与表演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是让学生以白话文来改编文言文故事,体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性。学生在表演中揣摩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
如教学《司马光》,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用几十个字讲述了大家熟知的司马光救人的故事。学习这样的文言文课文,教师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读课文,就会导致生动的故事在学生的机械记忆中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就会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演故事的特点,让学生将文言文课文变成白话文故事,从中读出故事发生的环境(群儿戏于庭)、紧张的情节(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不同人物的表现(众皆弃去)、主要人物司马光在关键时刻的想法和行为(光持石击瓮),将课文改编成一个完整、生动、惊险的故事,然后将这个故事演出来。可见,学生要完成故事的改编,必然要投入文言文课文的认真学习中,在理解文言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按照完整、生动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故事内容的改编。之后,学生分配角色,反复演练,了解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过人、有胆有谋的形象。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逐渐积累了一些语言(词汇、句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的语言表达实践中尝试运用这些语言,使所积累的文言文语言活起来。
如学习《守株待兔》一课,学生在“兔走触株”中认识到“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跑”,并联系到相关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成语“走马观花”进行拓展学习。在文言文知识的拓展迁移中,教师需要捕捉适合学生运用的词语,设置适宜的情境,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不可强行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词汇进行表达。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重视从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进入乐意学习文言文的境界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