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象就没有阅读。想象是学生阅读文本,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路径。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戴嵩画牛》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想象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语言,展开合理想象,准确理解文本内容,落实语文要素。笔者以《书戴嵩画牛》一课为例,浅析借助想象训练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策略。
文本的文字是冰冷的,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将其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助力他们理解文本内容。
一是勾连学生生活,丰富人物形象。在《书戴嵩画牛》一课中,作者仅仅通过“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等词语描写杜处士对画的态度。针对这种“简略”描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训练,帮助他们丰富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斗牛图》)
师:这幅图画得非常传神。杜处士面对这幅画,除了文中所说,他还会做些什么?
生:他会一直抱着画睡觉。
生:他把画藏在地下室里。
师:假如你就是杜处士,请你从赞美、爱惜等角度发挥想象,说一说应该怎样做呢?
如有必要,教师可以可以从学生最心爱的玩具入手,引导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自己得到最喜欢的东西会怎样做,以此来想象杜处士的做法。这种勾连生活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丰富人物形象。
二是勾连画面内容,丰富画面想象。戴嵩所画的牛很传神,但是作者在文中的描写并不多。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杜处士的表现,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的内容,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片段]
师:戴嵩善于画牛,杜处士非常喜爱这幅画。牛,我们都熟悉。请大家走进这幅画,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说一说这幅画画得怎样,好在哪里?
(学生欣赏戴嵩的画)
生:我觉得很形象,牛的尾巴还向上甩呢!
生:画家把牛的气势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你看它的蹄子,正努力奔跑呢!
学生阅读文本,很难感受到《斗牛图》好在哪里。教师以多媒体呈现《斗牛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训练,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画的理解,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而文本内容却是抽象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在丰富他们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是借助上下文创设情境,进行想象训练。《书戴嵩画牛》这篇课文,属于小古文,字数不多,可以说是言简意赅。针对文本中的一些留白,或者关键语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进行想象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如,针对“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一句,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训练。
[教学片段]
师:面对牧童所说的话,杜处士的表情怎样?他会对牧童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生:杜处士非常惊讶,随即笑着问:“为什么?”牧童笑着解释:“我天天与牛在一起,它们的习性,我非常熟悉,自然也知道你的画错在哪里。”杜处士非常赞同牧童的话。
生:杜处士非常高兴,摸着牧童的头说:“这个细节,我不知道呢,你观察得真仔细!”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的上下文,设计对话情境,进行想象训练,感知文本人物形象,培养创新思维。
二是借助同义词创设情境,进行想象训练。汉语言博大精深。很多时候,即便是同一汉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它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书戴嵩画牛》一文中的“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两个“笑”的意思大不相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深入理解“笑”的含义。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你们发挥想象,说一说“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两个“笑”的含义,如果不会说,也可以表演一下。
生:牧童的“笑”,是天真的笑。
生:杜处士的笑,显示出他很谦虚。
虽然都是“笑”,但是牧童与杜处士的“笑”背后的含义迥然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帮助理解“笑”的含义,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组织学生通过随文练笔、故事分享等形式进行言语训练表达,落实单元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故事分享的形式进行想象训练,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中有不少角色,比如杜处士、戴嵩、牧童,还有作者苏东坡。请你选择一个角色,从所选角色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生:我选杜处士。我姓杜,人们叫我杜处士。我非常喜欢书画……
生:我选苏东坡。听说有个杜处士,对书画非常喜欢……
生:我就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天天出去放牛……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模拟文本中的角色讲述故事,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还能通过角色体验,开展想象训练,进行语言重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总而言之,想象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通过文本留白、表达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帮助他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