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评价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中,教师要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明晰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坚持多样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深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策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实践作业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兼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多个方面,合理地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现已成为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实践作业时不仅要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还要考虑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为此,在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应避免填鸭式的作业,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让学生在少而精的作业中学会思考与转化。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尽可能地注重作业的多元性、针对性、合理性,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要秉持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观,回归作业本质属性,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指作业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是为学生自主的道德发展服务的,而作为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实践作业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可以有动手实践、情感体验、观察采访、调查研究、观看阅读等。丰富多样的实践作业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与思考的空间。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多样化作业,引导学生发展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使其扩展道德视野,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丰富生活经验。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指实践作业应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满足其道德需求,解决其道德困惑。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综合能力。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样的实践作业,能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最终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是指在承认、接纳学生作业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设计既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有一定难度——学生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作业,同时关注同一个学生在不同评价维度下的不同表现。作业设计在关注共性的同时,还要体现个性发展,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生活性原则
在生活中,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生命力。教师设计实践作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础。设计实践作业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到社会中不断完善经验、认知与情感的建构。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联系社会和生活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生活,所起的教育实效才会更加明显。
(五)开放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非常多元,教师不但要关注教材,而且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新课标指出,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教师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将学习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新课标还提出,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方式,采用开放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形式多样、难度适宜、数量适当的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突出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与独创性。
(六)实践性原则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规律,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认知水平,有效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应通过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升道德修养,从而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设计的策略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下,实践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设计实践作业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以生为本,让作业有“梯度”
“梯度”的分布能够体现学生认识深浅的梯度、思维强弱的梯度和知识面宽窄的梯度,具有选择性、个性化的特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坚持书面与非书面、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以全面为基础,在重点与全面之间把握平衡,提升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能力设计分层作业,或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和过程设计分类作业。设计这样的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以学生个人能力为中心,挑选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二)链接生活,让作业有“广度”
作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对课堂教学有所延伸与拓展。教师要注意将作业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服务。教师可将目标知识与本学科其他知识综合起来,设计作业时克服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让学生将一个单元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综合运用到真实情境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作业形式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练习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项目任务式的作业,并以“作业超市”“自助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可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选取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程度上来提升学生的生活认知,增强实践作业的适切性。
(三)创设情境,让作业有“温度”
基于学科特点,要想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落地,需要教师在作业的趣味和亲和力上下功夫。教师应创新作业形式,可以设计一些社会实践类的作业,如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教师还可将作业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挖掘和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资源,创设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构建道德情感。教师在明确作业所针对的目标后,可先寻找应用目标的真实情境,也就是个人生活、公共生活、教育生活或职业生活中可能应用这些目标的特定场景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并能最终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场景,将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嵌入情境中。实践作业设计是一种浸入式的学习行为活动设计,能让学生认知社会,在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效果。
(四)加强思辨,让作业有“深度”
指向思辨性、探究力的作业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如时政述评、辩论赛等,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引发深度思考。教师可通过这类作业,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对知识进行综合梳理和应用,提升探究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
(五)统筹整合,让作业有“高度”
这类作业指的是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特点,意在通过借力使力,统筹整合,加强本学科与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将本学科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基于跨学科学习理念设计综合性作业是加强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可设计项目式作业学习方案,整合德育活动、挖掘校园文化和社会资源,借助家庭教育合力开展社会实践等。
作业设计在坚持科学逻辑的同时,更要关注生活逻辑,关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六)延伸与拓展,不同阶段的实践作业
教师可在不同阶段将本学科知识点、课外知识和广阔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走近”生活到“走进”生活,调动所有的知识、观念与经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同阶段的实践作业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与学校,由“教材世界”“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回归。由这样的作业引发的学习更真实、更有深度,也更有用。
作业的设计应有助于延伸、拓展教学价值。教师在课前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本单元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作业;在课后要设计巩固本课所学内容、落实教学重点、初步打通知识迁移路径的作业。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出发,设计以学生认识发展为轴的分层作业,包括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见下页表1)。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假期多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见下页表2)。通过这样的作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探究,共同服务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评价与反思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延伸的实践性作业,应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为目的,通过创新实践作业功能与形式,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有效评价实践作业,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反思实践作业,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和“教—学—评”一致性。
(一)注重实践作业评价
每个学生的基础、个性均不同,其发展目标也存在差异。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倡导多元、开放的评价观。在作业评价时,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内容的多维性;重视表现型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为保证评价客观、公正、全面,教师可采用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途径多样化、评价过程人性化的策略,通过有效评价,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建构学生的自主道德能力。
(二)关注实践作业反思
教师需要对实践作业的设计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实践作业的设计,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便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表现;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反思,听取他们对作业案例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质量,还要重视实践作业的设计。结合新课标与学生的真实水平来优化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的同时,减轻自身的学习负担,为形成优秀的道德素养做好铺垫,让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实践。
参考文献:
[1] 娄龙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的特征及设计实践:以“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2(3).
[2]陈建林.动态实践,让品德作业彰显魅力:以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为例[J].中国德育,2020(17).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