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抓思政 立德树人启新程

2024-09-19 00:00:00房震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9期

摘要:朝阳市龙城区长江路第一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学校从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和打造课程思政品牌两方面抓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思政、环境思政、活动思政等方面构建思政育人新模式,抓好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各学科思政融合,打造思政育人示范校。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环境思政;活动思政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朝阳市龙城区教育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朝阳市龙城区长江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高质量发展。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学校以党建为引领,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于2023年正式出台《长江路第一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配套相应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方案以提升教师能力为基础、以强化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以优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丰富教学资源为保障,构建“五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

一、深化思政课程改革

(一)重视“大先生”,提升内动力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可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方面,提升教师内在动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引导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学问之师,又要做学生的品行之师,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大先生”。

1.党员示范引领方向,调动教师学习党史积极性

建党百年的恢宏历史是讲好思政课的丰厚资源。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宣讲建党百年的历史,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素材。在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学校教师学党史、讲党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传播建党百年精神,自觉将红色教育、革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2.培训学习提升认识,引导教师发挥学习主动性

为加快思政课程建设步伐,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思政课程培训与学习,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新理念下的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进行融合。通过不断地学习,广大教师了解思政、学习思政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既有益于做好学科融合,又有益于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解决学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

3.学科带头示范推动,助力青年教师提升创造性

近年来,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人人都能上好思政课、争当优秀思政课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推”作用,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方面,加强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学校启动“青年教师结队拜师”活动,要求师傅做到“三带”:带师魂、带师能、带师德;徒弟做到“三学”:学思想、学本领、学为人。这样,让青年教师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在共同研讨中,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做好各学科的思政渗透。

(二)用好“大课堂”,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基础上,对思政课程建设进行了规划。首先,明确学科融入原则;其次,找准学科育人方向;最后,结合课程思政,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课程改革与fYK0BR19qUggMUJzTBgzfmHN44065iAZAruJjuk9en4=创新,用好“大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明确学科融入原则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贵在自然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的是有效提升育人水平,不要强行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嫁接到学科教学中。第二,重在严谨贴切。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相关思政理论拿不准时,要研究学习相关书籍,向思政专业教师或研训员请教。第三,妙在画龙点睛。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无时无处不在,许多事情都能跟学科育人联系起来,但并非越多越好,妙在得当。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只有运用恰当、适量,在紧要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找准学科育人方向

语文、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属性强的学科,重在突出价值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属性强的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艺术类课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3.结合课程思政,开发校本课程

除国家课程之外,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也积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与先贤“对话”,陶冶情操,美化言行。

此外,学校计划结合朝阳市本土“三燕文化”“红山文化”“化石文化”等地方特色和优势,编写思政课程校本教材,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直观感受家乡悠久厚重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同时,学校将思政课校本教材与语文、美术、音乐等教材内容相互贯通融合,延伸补充相关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及文化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多课程连贯性的学习中感受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打造课程思政品牌

(一)善用“大资源”,实现启智润心

1.环境思政

(1)墙壁文化

一是国学文化墙,它展示的“仁义礼智信”是师生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二是党建文化墙,让师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到党建文化,一转身就能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感染,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氛围。三是各办公室特色墙壁文化,不断提醒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2)厅廊文化

展板是有效的品德教育媒介,通过展板展示学生学习、活动成果,能起到于无声处育人的作用。班级门前的镜子名称不同、意义不同,它可以是“放大镜”,也可以是“显微镜”,每天学生进班前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正衣冠、端容貌、树品行,放学后走出教室再照一照自己,做到晨醒暮省。教师则通过照镜子,时刻警示自己为人师表。这一面面镜子在无声的教育中慢慢形成了学校特有的镜子效应——人人如镜,明心亮化。

(3)楼层文化

一楼展示雷锋语录、新时代雷锋精神内涵。二楼十大英模挂像及三楼革命伟人挂像告诫我们不忘历史,接续奋斗。三楼锦旗墙提醒我们不负家长重托,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活动思政

一是抓住节日、纪念日等契机开展红色教育。例如,在3月5日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传唱雷锋歌曲”“争做雷锋标兵”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秋分节气举办“辣椒秋收节”活动,由党支部副书记讲解“秋收起义”,引导学生学习党史,弘扬革命精神。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理解革命先烈的信念和理想,助力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通过主题升旗仪式,上好国旗下的思政课。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校通过每周开展不同主题的升旗仪式,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二)搭建“大平台”,汇聚育人合力

学校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1.让思政育人“火”起来

为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更多家长朋友的关注与重视,学校开展党建引领下的家校共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思政育人活动,感受育人氛围,让家长增强思政育人的责任感,并且通过学校及家长的广泛宣传让思政育人“火”起来。

“家长进校园”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更是构建“全员育人”模式的有效尝试。家长在参与学校活动时,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向上向善等,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

2.让课程思政“活”起来

实践育人是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学校立足实践体验,用好本地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学校借助区域实践活动,创设具有朝阳市地域特色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参观学习、研学旅行等,发挥其实践功能,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学校还将建立校企合作项目,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专题讲座、基地体验、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德技并修。通过开展一系列合作,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执着钻研、精益求精、勤勉尽责、追求卓越的“匠心”。

站在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节点,学校将继续牢固树立“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教育发展,思政先行”的意识,把握铸魂育人“主基调”,坚定立德树人“主任务”、坚持教学改革“主渠道”,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为青少年打好人生底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邱仁富.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德育,2020(17).

[2]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