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六堡可谓是中国茶界的顶流。风头之盛,甚至压过了云南普洱与福鼎白茶。六堡茶,是中国黑茶中的一类,却又是中国黑茶中的另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发展路径与众不同。这里面的掌故与趣事,咱们慢慢聊。
其实六堡茶成名甚早,清末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六堡茶的发源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清同治十三年王鈵绅、王栋纂修《苍梧县志》记载:
“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
好茶,不可以当饭吃。好茶,却可以换饭吃。古今的好茶,都不是自产自销,一定要进入市场。六堡的好茶,又销往哪里呢?答:广东。自清代以来,粤地的茶楼文化十分兴盛。作为一种平民化的公共空间,茶楼具有提供饮食、休闲娱乐、洽谈商业等多重功能。在市民生活热络、商业氛围浓郁的广东地区,茶楼变得必不可少。
两广的饮茶场所,也经过了从简陋到繁复的变化。一开始饮茶处称茶寮,环境嘈杂设施鄙陋。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
“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
这种简易的饮茶场所,被当时粤地民众称为“一厘馆”,可见其消费之低廉。后来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渐渐出现了“二厘馆”。这种茶空间就有了固定的八仙桌子和长条板凳。除了茶水还供应糕饼点心,休憩小坐或商贸洽谈都十分合适。这种饮一盅茶水,吃两件点心的饮茶方式,又称“一盅两件”。时至今日,粤港澳地区仍然保留着这种特色茶文化。
六堡茶的产地梧州,就可谓茶楼林立。招荫庭在《梧州市的饮食业》一文中写道:
“到清末民初,梧州市的茶酒楼达到了二三十家,其中最大的有探花楼、燕琼楼、杏花楼、万香楼、进门餐厅等五家。中等的茶楼有醉仙楼、粤海楼、意美斋、同园、南华等五家,在抚河河面有岭南、和合、湘江等三家茶酒楼,附近还停泊有许多妓女花艇。”
至于粤港澳地区,茶楼气氛更浓。时至今日,香港的陆羽茶室、澳门的龙华茶楼等老店仍在,略显斑驳的桌椅装潢,都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盛景象。
粤地的茶楼,常用的不是盖碗而是大壶。又因是佐餐之物,所以也要求茶汤需更解腻清口。六堡茶的第一特点便是“味厚”,正好与茶楼的荤素甜咸点心搭配。而茶味“隔宿不变”一条,自然也就最宜大茶壶甚至大茶桶的闷泡饮用。六堡,可谓茶楼用茶之极佳选择。
六堡不仅“天赋异禀”,还占尽了“地理优势”。梧州行政上虽属广西,但其实是粤语文化圈的一部分。从地缘上来讲,梧州又与广东省接壤。现如今乘高铁从梧州至广州,耗时不足3个小时,不可谓之不近。
旧时虽无高铁,但梧州到广州的水路极其发达。据考证,每年产茶季节,六堡所产的茶叶,都从六堡镇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沿六堡河而下,在九城(六堡镇的一个地名)集结,经过梨埠镇码头换装大木船后顺东安江而下进入西江,然后在广东郁南县都城镇换装大货船,运至广州,最后出口港澳、南洋和世界各地。顺畅的水路,造就了六堡茶极其低廉的运输成本。醇厚的茶汤,树立了六堡茶广受赞誉的市场口碑。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六堡成了粤地最受欢迎的名茶之一。
六堡茶与其他黑茶的发展路径完全不同。不管是湖南黑茶、湖北黑茶还是四川黑茶,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定点销往边疆或境外。或是熬成咸奶茶,或是煮成甜奶茶,或是打成酥油茶。总之,饮茶方式与品茶审美都与中原内地迥异。
当这些黑茶转向内销市场时,多少还是有些水土不服。当年都是放锅里熬煮的边销黑茶,拿盖碗或茶壶冲泡总是不够尽兴。泡出的茶汤颜色浅淡,滋味的醇和度也总觉得差一口气儿。毕竟,这些黑茶就是宜煮不宜泡。近几年各种煮茶壶、蒸茶壶的出现,其实便是边销黑茶品饮方式“本土化”的一种尝试。
六堡茶,就不一样了。它的紧度适中,几乎可视作散茶。既不用榔头也不用刀斧,取拿十分方便。它的冲泡简单,几乎无任何禁忌。大壶闷泡品饮即可,茶汤放冷也不失风味。它的口感醇厚,几乎不招人厌恶。既不像湖南、四川黑茶般霸烈,却又不失后发酵茶之醇厚糯润之感。
六堡,本就是内销市场上的热门名茶。晚清之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大批粤籍华工“下南洋”谋生。渐渐地,将家乡物美价廉的六堡茶带出国门。后来外销大于内销,六堡茶也便从“内销茶”成了“侨销茶”。
关于六堡下南洋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先梳理一段六堡的前史,以便如今的爱茶人更好的理解这款名茶。
黑茶,原属中国名茶的冷门。六堡,又是黑茶的冷门。然而如今很多爱茶人,开始喜爱品饮六堡。甚至有不少人,将其定为了自己的口粮茶。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六堡本就是内销茶。冲泡品饮六堡时,不像其他黑茶一样非要蒸煮。大可选用紫砂或瓷壶,注入沸水略加闷泡即可饮用。不管是茶器的选择还是口味的审美,都不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六堡茶,算不算最容易被接受的黑茶?答案,在爱茶人心中。
六堡是黑茶,自然也是愈陈愈香甜,越老越值钱。这些年六堡茶火了,市面上突然间出现了好多标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六堡。这路六堡您可一定要警惕。1982年,六堡乡的茶园也实行了包产到户。六堡茶的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实包产到户也好,承包责任制也罢,实际上都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但是茶叶的收购还没有完全放开。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六堡仍然按计划经济模式实行统购统销。每斤六堡毛茶的收购价仅为六毛钱,比起其他农副产品低很多。但若是你自己卖茶,那就属于投机倒把,轻则罚款,重则判刑。
生产与销售环节的错位,使得茶农生产六堡不但不能赚钱,且还是生产越多越赔钱。这直接导致了六堡茶农心灰意冷,甚至将茶园里的茶树砍掉,改种八角与肉桂等经济作物。时至今日,在六堡茶乡很难见到老茶树,也就是这个历史原因了。所以市场上所谓的“古树六堡”,大多是脱离六堡茶史的虚假宣传了。各位爱茶人,要格外警惕才是。
原来六堡公社下辖的8个六堡茶初制厂,相继因经营不善而关闭。到了1986年底,位于六堡镇内的苍梧县六堡茶厂也被迫停产。此时,就连横县茶厂与桂林茶厂这些曾经负责六堡茶制作的大型国有茶企,也相继停止了六堡茶的生产。
横县茶厂因为实在难以为继,只得靠加工北方市场欢迎的茉莉花茶来维持经营。渐渐地,茉莉花茶的产业逐渐做大,横县也成了茉莉花茶之都。这可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横县茶业的奇迹是后话,咱们暂且按下不表,接着聊六堡茶的危机。
上世纪80年代的六堡茶生产,一直仅能维持最低的外销需求。虽然在1988年,广西茶叶出口总量达到了5466.75吨,是1949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此时广西出口茶中以红碎茶为重,六堡茶已不再室主要品类了。
老茶,也不等于好茶。生活中,应敬爱老人。茶事中,却不能迷信老茶。上世纪80年代产能本就低下,现在市场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老六堡,这事儿是否合理呢?诸位还得掂量掂量。
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六堡的旧事,仍是为了关照如今的饮茶生活。不了解背后的文化,恐怕就没法读懂一杯茶汤。
(责编:马南迪)
世界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