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后半叶起,未来学校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教育领域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未来学校“个性化教育供给、社会化教育服务”“虚实融合的教育业态、泛在的教育形态、扁平化组织框架和自组织形态学习社区”[1]等发展趋势也愈加明朗。深圳市南山区多年来对未来学校进行了持续的实践探索,从部署信息化基础设施到建设智慧校园,再到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技术对学校教育的赋能作用日益加深,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等未来学校核心特质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那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建设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本文立足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求,重点阐述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们对于未来学校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旨在通过案例研究,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南山区未来学校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深圳市南山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建设路径,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一是“未来学校1.0”阶段(2011年以前),重点聚焦于探索未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二是“未来学校2.0”阶段(2011—2020年),立足于未来学校的整合应用创新,尤其是学习空间建设并服务于教育教学过程变革,聚力智慧校园建设;三是“未来学校3.0”(2021年至今),旨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构建未来学校新样态。前两个阶段的探索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打造智慧校园示范标杆、变革教育范式以及探索空间育人路径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未来学校3.0”阶段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理念的转变与更新还不够到位。在未来学校建设的前两个阶段,南山区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不断迭代更新信息技术这个教育基建底座,并以创新应用为导向建设了一批有标杆示范作用的智慧校园。但这两个阶段的建设实践过于重视硬件、网络、技术应用等基础建设,而对于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意识、理念等方面,还缺少全方位的指导。这导致教师或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滞后改变,或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本末倒置,更注重“炫技”,而忽视“育人”本质等。
二是教育与技术融合的深度不足。对于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南山区在相关政策和理论的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如推行了“一官两员两师”模式,即在学校设立首席信息官,配备校级应用系统管理员和校级网络管理员,同时引入教育技术名师和学科技术导师。此外,我们还构建了“1+1+N ”名师学习共同体。该共同体包括一名学科教学名师、一名学科技术导师和N名学科教师,共同推动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南山区开展了技术革新教学的探索研究,旨在让技术赋能未来学校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技术赋能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尤其是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而应服务于“学—教—评—研—管”等教育全流程的组织再造。
三是未来学校建设服务于育人的理念需进一步升级。在“未来学校2.0”阶段,深圳南山区将学习空间建设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举措。在这一阶段,南山区探索并创新建设了三类学习空间:未来教室、创客中心和未来学习中心、实践体验中心,造就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校园。然而,建设未来学校不应局限于单所学校的框架,而应致力于打造一个联合、共建共享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因为在未来,学生所享有的学习资源、获得的教师服务等,均会打破学校固有的围墙和藩篱,来自更广范围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学习空间与社区。此外,特色新型学习空间的建设,应落脚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旨在依托空间设计,培养面向未来发展的具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设未来学校的顶层设计
对前述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之下“未来学校3.0”建设所要攻克的方向。我们深知,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和信息化的建设,还应是基于数字化推动的一轮学校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整体迭代升级[2]。为实现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革新和流程再造,构建未来学校新样态,南山区基于前期未来学校建设的经验、成效以及尚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未来学校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一)新理念:以数字思维引领观念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被视为面向未来教育的“转基因”工程[3]。南山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第一要务是观念转型。在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南山区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流程,实现数字思维引领的观念转型。在《南山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南山区提出“成为智能教育发展的先锋城区”的建设目标,旨在培养广大师生卓越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构建智能环境下教学新样态;《技术赋能教育创建智慧教育城区——南山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则加强了对南山区教育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为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南山区还发布《南山区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和《南山区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率先推进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
(二)新基建:释放数据价值,提升治理效能
为加速数据在不同场景、平台、组织之间的流动,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南山区全面推进“三网”全覆盖工程,包括有线、无线及5G网络,构建了南山教育云平台、教育教学创新空间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打造有线和无线一体化网络管理中心,对区内所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幼儿园,均实现统一的互联网出口、统一的上网行为审计和统一的中心监控管理。在此基础上,南山区还建设了教育数据治理“一张图”系统,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强化集成服务,实现教育政务服务事项智能“秒办”;推进学校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为学校“画像”,加强教育评价数据治理,为师生“画像”,提升科学决策与精准治理能力。如,南山区已实现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统一管理,建立“区域—学校—家庭”的学生健康数据分级反馈机制,构建全区可视化体育健康数据分析大屏,整体提升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新模式:重塑教学流程,升级教师能力
教学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核心的参与者、实践者与推动者[4]。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南山区更加注重提高教师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参与度,让教育数字化转型真正进入教学核心流程,让数字技术赋能课程设计和学生素养培育,涌现出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基于App的创客式教学与游戏化学习、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个性化学习等新教学模式。为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南山区以深圳市云端学校为基础,依托南山区智慧教育云平台搭建南山“智+学校”,用数字化打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链条,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打造数字教育资源生态链。目前,全区有467个学生自带终端(BYOD)班,着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研究。南山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项目合作,探索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诊断与改进、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等,并借助区域高新企业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解决了26个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实践场所缺乏、技术支持不足和师资专业限制等问题。南山区还首创线上教师培训平台,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的完成率达100%。
(四)新评价:创新评价体系,赋能素养培养
南山教育始终秉持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养能力的发展是学生画像核心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南山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教育评价改革,从“712模式”(7-期末卷面测试占70%,1-过程性评价占10%,2-素养立意的学科综合展示评价占20%),到“73X模式”,即将展示评价占比从20%调整到30%,突出了包含增值性内涵的过程性评价X,再到依托信息技术赋能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体系不断升级迭代,实现了科学评价、精准预测和智能引领。在此基础上,南山区还构建了基于数据视角的德育评价体系,探索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的新评价范式,让数据为德育评价赋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南山区成立“南山少年创新院”,建设了88个创新实验室,并首创学生核心学习力训练平台“校园 No.1”,根据国际通行的测量标准研发数字化测量工具,所设计的“六大学习力考级”项目被纳入全国NOC比赛项目和深圳市网络夏令营比赛项目。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设未来学校的实践路径
针对前期未来学校学习空间与教育融合程度不足等问题,南山区在未来学校3.0阶段,将全面打造“4个融合”,并以“智慧教育生态建设”为重心,系统开展教育数字化赋能未来学校建设的“5项行动”,推动形成以未来学校创建为基础的区域未来教育生态。学校教育的重心和重点从知识、技能和职业准备,逐步实现转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适应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高效数字化学习,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世界数字公民[5]。
(一)未来学校建设的“4个融合”
1.环境与文化融合
学校要通过前置规划,确保数字化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充分融合,支持数字化教学和评价,构建“未来课堂”。在区域层面,南山区要联通线上、线下学习环境,以无边界学习环境与场景的创设,极大地拓展未来学校的教育场景,通过家、校、社协同,构建具有南山特色的全域“未来学校”。
2.空间与课程融合
南山区注重课程设置、教学工具和信息技术等要素与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规划融合。在课程方面,我们坚持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创新型课程并行,如科创教育、人工智能等课程。为支持课程的开设,我们需要提供多元开放、工具共享、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动手实践和自主创作的创新学习空间,如将图书馆转型成为自主未来学习空间等。
3.工具与教学融合
南山区不断开发和应用教育工具,以推动未来学校教育生产力的提升。在教学工具的布局、开发和应用方面,我们进一步建设师生资源平台,开发学习、评价、协作、协同设计和思维导图等工具,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推动师生教学方式变革。
4.数字化与创新人才培养融合
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南山区突破性开展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路径,为全面实现个性的、精准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能。通过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我们正形成一整套具有南山特色、适应中国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赋能未来学校建设的“5项行动”
1.数字时代学习环境规划行动
南山区以探索未来学校规划与学习空间建设为目标,稳步推动现有学校向未来学校转型升级,着力营造支撑师生未来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环境,重点推进未来学校的整体规划、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语数英等学科功能室建设(语言学习室、数学思维室、英语创客室等),重点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场景。在此行动下,南山区将发布《南山区未来学校规划与建设指引》。
2.数字资源助力课堂变革行动
南山区以推动数字化课堂教学变革为目标,以数字教材为载体,转变与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全面引导教师熟悉使用数字教材。我们将通过研培结合,培育一批运用技术的种子骨干教师,深入推动数字化高品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数字时代的区域课堂教学范式和学校变式。
3.数字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行动
南山区强化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以形成一套具有区域特色且科学精确的数字化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为目标,重点开发数字化教育综合评价框架、指标及配套评价工具,改进与优化评价指标,形成南山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校评价体系。基于此,南山区将发布区域、学校和学生个体的三级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4.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行动
为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南山区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具备区域特色的南山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包括:成立区级指导机构,培养一支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加大人工智能教育环境的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实施,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品牌。
5.技术赋能学生体质画像行动
为形成学生体质发展报告,南山区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运动和体测数据,生成学生体质画像,包括:开发全区中小学体质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打造一批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无感采集学生运动过程数据的试点校;推广无感采集过程数据的工具。
四、结语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方针。南山区紧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契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更加智慧的学习环境,变革育人方式,强调教育过程中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开展区域未来学校规划建设的创新探索,深度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未来教育变革,构建基于教育数字化底层支撑的教育现代化高阶模型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无限可能的创新教育培养无限可能的创新人才,从未来学校走向未来教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262-268.
[2] 余胜泉.推进信息时代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战略与政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 [J].开放教育研究,2022(5):12-19.
[4] 杨现民.做好“四项准备” 迎接教育数字化转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11):1.
[5] 焦建利.ChatGPT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与怎么教[J].中国远程教育,2023(4):16-23.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牟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