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我们一直以落实新课标理念为旨要,改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尤其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中,特别关注学习任务设计,期望创设融合学习目标、内容、方法、资源,以及学生已有经验的任务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经过课堂实践与教学观察,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散”,即学习内容不够聚焦,学生新旧学习经验缺乏有效关联;二是“浅”,言语实践缺乏深层思维参与,学习任务链的梯度进阶不够明晰;三是“空”,学习情境创设华而不实,学习评价未能发挥学习活动开展的导向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数字技术赋能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期望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以上教学问题,推动学生思维深度发展,综合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以《西门豹治邺》一课为例,简要阐述数字技术赋能小学语文学习任务实施的策略与做法。
一、借助学情数据,实施精准教学
借助数字技术,教师能够运用信息与数据精准诊断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效解决语文教学“散”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种路径设计预习活动:一是运用调查问卷,开展线上前测,更精准地了解学情;二是用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学情生长点,建立学生新旧学习经验间的有效关联。
(一)开展线上前测,精准把握学情
开展前置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又是教师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重要路径。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前置学习是低效或滞后的。表现为:教师提前一天布置预学或复习的学习任务,第二天早上,学生把学习任务单交给教师,但很多时候,教师来不及批阅就要开始新课教学,使得学生学习任务单上存在的问题和教师预设的问题不一致,造成学习内容不聚焦、学习点“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数字技术,让学生将完成的学习任务单上传到学校智慧校园数字平台。这不仅打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还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以《西门豹治邺》检测字音、词语掌握情况为例。完成第一课时的识字教学任务之后,我们改变了单一抄写字词的复习方式,而是把词语的复习与巩固融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识字学词,并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阅读。这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图1)。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自主学习任务后,要将其拍照上传至数字平台。教师在线就能完成对学生学习任务单的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基于前期学习之后“温故知新”的把脉问诊,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课时的教学活动。
(二)用好平台信息,精准诊断问题
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捕捉学情增长点,是教师用好学情数据的关键。所以,对于学生上传的学习任务单,教师要改变只关注数据平台给出的完成率、正确率等数据,而忽视数据背后的问题的做法,从学生任务完成数据中发现他们学习的薄弱点,寻找新旧学习经验间的关联点。对此,教师可借助数字平台的收集和统计功能,根据数据提示有针对性地查阅学生上传的学习任务单,通过同质合并或异质对比分析,找到新的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学习起点,增强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
以《西门豹治邺》学习任务单中的“整体感知故事”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画出故事图,再借助故事图简要复述西门豹是如何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下面是一位学生画的故事图(如图2)。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能够运用“并”和“删”的方法,把长达500余字的“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文内容缩减为几个简要的故事情节。这是对旧有学习经验的有效激活。同时,学生用斜线删掉自己认为不需要的文字,然后将不确定是否保留的文字圈画出来,并在前面用一个加号表示。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二次“删除”和“添加”,说明他对如何处理这些情节有些把握不准。那么,其他学生有没有同样的困惑呢?教师查阅了全班学生的学习任务单后发现,这个学生是保留了对“巫婆和官绅头子”的惩治过程及结果,对“其他官绅”的惩治进行删除,而大部分学生保留了对“其他官绅”的惩治结果。这些内容到底应不应该保留呢?这显然是分歧点,但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简要复述的探究点。
因此,课堂上,教师借助大屏幕,聚焦学生学习任务单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借助数字技术,构建高阶思维的课堂
(一)同屏呈现学习作品,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学生通过《西门豹治邺》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简要复述的两种方法,即“并”和“删”,并运用上述方法,对“调查民情”和“兴修水利”部分完成简要复述。在第二课时,学生要聚焦“惩治巫婆和官绅”内容,完成简要复述。
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借助同屏互动工具呈现学生课前自主完成的“惩治巫婆和官绅”这部分课文内容的故事图。屏幕上展示了学生绘制的各式各样的故事图,有的绘制了人物关系图,有的给出了故事发展顺序图,有的则围绕关键词绘制了提问网格图。教师先请几位学生尝试借助自己画的故事图简要复述故事,接着让大家交流听故事的感受。可视化的故事图,再加上语言的表达,学生很快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没有围绕人物关系图简要复述故事,需要保留的情节没有提示不容易讲清楚,借助提问式的网格复述故事好像在回答问题,采用故事发展顺序图复述故事不够简练……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提出学生进一步学习讨论的要求 :默读课文第10~15自然段,围绕“惩治巫婆和官绅”,运用“并”或“删”的方法标画相关语句。然后,小组内交流故事图,选出能代表小组意见的故事图。最后,小组分工,合作复述故事。
在明确的学习要求指导下,学生依次完成“读—思—画”的学习活动。这也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小组合作阶段,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图,然后围绕小组目标充分讨论,经过不断选择和重组,最终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相互碰撞的头脑风暴中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思维活动。
完成故事图后,小组信息员负责将其拍照上传至课堂教学平台,平台实时展示各小组学生学习成果。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呈现方式,形成班级思维集群。在班级交流阶段,学生通过在线投票方式,推选一小组进行展示。班级交流之后,学生要根据大家建议,不断完善本小组学习成果,并实时进行同屏共享。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清晰呈现学生学习成果,让教师看到学生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或路径,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更聚焦,促进学习问题的解决。
(二)呈现学习支架,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人机互动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任务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在落实好学生“先学”环节之后,适时发挥好“后教”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或者思维持续处于浅层次阶段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促进深度学习的方法支架。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学生修改故事图、依据故事图合作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数字平台的笔记功能(如图3),将简要复述的方法支架呈现在大屏幕上,作为评价要点指导学生简要复述。
数字平台展示的评价要点不仅为学生组内和组间交流提供了评价依据,而且从评价的角度引导学生按照简要复述的要求讲述故事。在全班交流简要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把“西门豹怎么惩治巫婆”的过程讲清楚,但对于是否把“其他官绅的表现”也要讲清楚还把握不准,已有的“并”“删”方法在此不能发挥作用。这时教师再次提供方法支架——通过链接呈现数字教材语文园地的内容(如图4、图5)。
如图4所示,教师启发学生理解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不是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其他官绅表现”属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不能省略。如图5所示,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句话,启发学生思考二者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发现第2句话是对第1句话的“长话短说”。如何长话短说呢?只要说出谁干什么就可以了。师生共同总结第三种简要复述的方法——略。接下来,各组学生使用“略”的方法,重新修改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单,思考“惩治巫婆和官绅”部分哪些内容可以长话短说,再次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师生的评,共同构成思维深化的结构整体。平台笔记功能实时呈现的学习支架,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借助数字媒介,增强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语文学习的边界进一步被打破,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动力。
(一)创设生动的任务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在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培育。真实性是指言语活动要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它可以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也可以是虚拟的符合生活逻辑的语言运用场景。借助教学情境,师生不仅能够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呈现出来,学生还能持续、积极地保有探究的热情和态度。《西门豹治邺》所在单元创设的整体学习情境为:时光如大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本单元中历史人物的故事生动有趣,令人深思,让我们做历史俊杰的时代讲述人,好好传扬他们的故事。
在单元整体学习情境下,教师根据单元内不同文本、内容的特色,分类创设大情境下的课时小情境,使之与单元大情境相统一(见表1)。
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借助多种数字媒介,让学习情境更真实,以真实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班级故事会和剧本推介会上,教师发起在线投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如,为了增强活动效果,教师使用电子布景创设课堂学习成果展示空间,借助线上班级圈,邀请家长参与点评。对于《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图以及剧本,教师还邀请了少儿出版社的编辑参与,模拟故事书的设计与出版。对于故事大赛中表现优秀的作品,教师将它们投递给校园广播站进行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借助数字媒介创设的丰富多彩的任务情境,其内核都指向单元整体学习情境——做历史俊杰的时代讲述人。这实现了单元学习情境与课时学习情境的统一,是一个结构化的意义整体。
(二)举办“校园戏剧节”,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西门豹治邺》第二课时,教师创设了举办“校园戏剧节”的情境:“历史人物因传承而熠熠生辉。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一届校园戏剧节,现向全校学生征集优秀剧本、优秀剧目,届时择优选入校园戏剧节,同学们快快加入吧!”对于这一任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师生还商议先在班内开展一次“剧本推介会”,推选出来的优秀剧本代表班级参加校园戏剧节。
教师借助数字平台的笔记功能出示小提示,帮助学生梳理编写剧本的操作步骤(如图6)。在“剧本”这一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根据剧本特点,以及自己的阅读、生活经验,结合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补充不同人物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内容,所学知识和能力经验都被积极调动起来。
在剧本推介环节,师生共同商议制定了评价细则(见表2),不断完善学习成果。同时,为使本次学习任务更有实践价值,教师及时录制推介会现场视频,通过学校智慧校园班级圈发布展示,扩大传播范围,邀请更多同学、家长参与,或点赞,或评价。这一过程再次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互联网时代引领的教学方式变革,精准把握新课标精神,充分发挥技术在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有效辅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2023年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数字化赋能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结构化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JWZD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