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英国英格兰西北部的绍斯波特镇发生17岁男子闯入舞蹈课堂行凶,致使三名女童遇害、多名儿童和成人受伤的惨案,引发广泛关注。30日,数百名抗议者聚集示威并演化为暴力骚乱。骚乱蔓延至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诺丁汉等数十个英格兰主要城市及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持续十余天。示威者打砸纵火、袭击警察,暴力不断升级。随后,警方公布了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加大了打击暴力行为的力度,骚乱逐渐平息,但余波犹存。这场很大程度上因虚假信息而起的抗议活动缘何演化成大规模的暴力骚乱值得深思。
案件发生后,由于嫌犯未满18岁,受法律保护,警方未公布其姓名,但有关行凶者身份的谣言在社交网络上迅速传播,称其是偷渡进入英国的激进穆斯林,这煽动起了公众的反移民情绪,成为针对穆斯林社区及难民收容站的暴力抗议的导火索。尽管警方后来澄清嫌疑人是在英国出生的卢旺达移民后裔,但反移民、反穆斯林骚乱仍持续数日。极右势力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一,英国极右势力以这一突发事件为突破口攫取政治利益。骚乱爆发之初,警方就指责英国极右翼活动分子汤米·罗宾逊是幕后推手。罗宾逊是极右翼组织“英国防卫联盟”(EDL)的创建者,曾策划多起反穆斯林暴力抗议活动。虽然该组织现已解散,罗宾逊在骚乱爆发时也身处塞浦路斯,但其仍在脸书(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向追随者发布了大量煽动性信息,并宣称“现在正是行动起来的时候”。英国新纳粹组织和老牌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也都表现活跃。即便是刚当选下院议员的英国改革党领导人法拉奇在事件之初也称,怀疑“真相已被隐瞒”,在调查结果尚未尘埃落定之时,这种言论无疑变相推动了谣言的传播。
其二,极右势力推动骚乱的主要策略是炒作移民问题,特别是穆斯林移民问题。英国极右势力历来将排外与反移民作为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近年来,该势力将传统种族主义与移民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外来移民导致国家认同危机和诸多社会问题,在英国脱欧过程中这一叙事得到加强。极右势力传播肇事者身份的虚假信息,挑起英国社会对穆斯林移民大量涌入带来族群乃至宗教冲突的担忧。他们渲染穆斯林移民群体犯罪率高以及英国社会伊斯兰化等问题,反对英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和移民融入政策。
其三,社交媒体对此次抗议事态的迅速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右势力发布不负责任的煽动性言论,媒体则放任虚假消息传播、放大民众的不理智情绪。相较从媒体获取客观事实,许多民众更倾向于被情绪裹挟,选择相信自己更愿意看到的“真相”,这些现象是西方正面临的“后真相”社会的挑战。英国首相斯塔默警告大型社交媒体应尽快删除非法内容,“在网络上煽动暴力骚乱同样是犯罪,法律在任何地方都必须得到维护”。英国通信管理局也要求社交媒体负起安全责任,停止继续传播可能激化矛盾、引发仇恨的内容。
骚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保守党执政时期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加剧,特别是移民政策成为易于引发社会不满的焦点话题。政治上,2010年以来,以政治稳定著称的英国六易首相,政党间博弈激烈,政治丑闻不断,不同地区、群体间的差距加大,国家治理能力受到普遍质疑。特别是脱欧加剧了英国主要政党、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纷争,脱欧结果远未达到民众预期,进一步加大了社会裂痕,政府公信力下降。
在经济层面,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多重挑战严重冲击了英国经济,致使其长期在衰退边缘徘徊。英国尽管经济总量仍在缓慢增长,但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却几乎没有提高。不仅如此,2021年后,英国爆发生活成本危机,能源价格暴涨,通胀高企,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罢工潮再现。生产率低下、难以吸引投资等问题进一步暴露。
在社会层面,英国的公共服务不足,中下层民众实际生活水平降低。2023至2024年,英国青年失业率高达13.9%。英国政府试图通过知识经济转型在新兴产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新兴产业对工人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不少中下阶层白人难以企及,而他们较高的劳动成本又无法与移民竞争。
在此背景下,移民问题成为英国,特别是中下阶层白人不满的重要根源。英国的移民问题由来已久,本地民众与移民的冲突时有发生。二战后英国吸纳外来移民,弥补劳动力缺口。大量有色人种移民从英联邦国家涌入,在刺激英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激化了英国社会犯罪率升高、文化碰撞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全球各地区动荡不断,难民与非法移民数量攀升,进一步激起了本地民众的反移民情绪。英国脱欧期间,右翼民粹政党利用移民问题大做文章,宣称脱欧是英国从欧盟手中夺回边境管理权的唯一办法。
英国政府长期奉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鼓励移民保留自己的宗教和民族传统。但同时,这也加大了移民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困难,文化上的隔阂导致了移民和本地居民间的冲突。如2001年,在英国奥尔德姆等地就发生多起亚裔穆斯林与白人右翼青年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大规模种族骚乱。
特别是脱欧以来,英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移民的需求与保守党减少移民净流入的强硬政策之间的矛盾加剧。保守党政府提出的移民上限被反复突破,又为右翼排外势力提供了口实。苏纳克政府提出了打击非法偷渡船的计划,但其上任后仍有5万名偷渡者乘小船入境。从约翰逊到苏纳克执政时期,保守党政府力推向卢旺达遣送难民的计划,引发关于公共利益与人权保护的争议,在向卢旺达支付高达7亿英镑的费用后,实际遣送的非法移民屈指可数,随着工党政府的上台,该计划胎死腹中。
当前英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积弊严重,极右势力很容易将问题归咎于移民群体。英国舆观民调显示,有67%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英国的移民政策是此次骚乱的重要原因。
此次暴力骚乱对于上台执政不满一个月的工党政府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首相斯塔默指责此次骚乱背后是极右分子的推手:“就极右翼分子而言,这不是一场失控的抗议活动,而是一群执意要诉诸暴力的蓄意谋划的事件。”他宣布将严惩暴力活动的参与者,强调重塑英国法律与秩序。截至8月中旬,英国警方已逮捕超过一千名参与者。然而,舆观民调显示,近半数英国人认为斯塔默对极右翼暴乱处理不力。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批评工党政府对公众的担忧充耳不闻,根本没有阻止非法移民的计划。
这次突发事件是英国经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的表现,其原因并不能如工党政府所称的“极右翼的煽风点火”就能涵括。英国当前经济社会走向不容乐观,引发暴力抗议的根本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骚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裂,凸显了工党政府解决棘手的经济社会问题的紧迫性。今年大选中工党虽取得压倒性胜利,但人们普遍认为,工党的胜利更多得益于民众对保守党政府政策的不满,而非认同工党提出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
工党从保守党政府继承的入不敷出的公共财政成为其推行各项改革的巨大障碍,加大了对骚乱标本兼治的难度。7月底,斯塔默政府宣布,对前政府公共财政状况审计显示,英国政府已经“破产且支离破碎”,保守党在本财政年度作出了许多重大支出承诺却无法筹到足够资金。在骚乱中,民众关注的社会福利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破败、地区贫富差异加剧等问题都需要巨额公共财政投入的支持。工党在大选时承诺将在执政100天内推出“工薪阶层新政”,包括引入反映生活成本的“真实生活工资”取代最低工资,但这些如果不大规模增加税收恐难以兑现。
在作为骚乱焦点的移民问题上,工党政府承诺强化限制移民数量的政策执行力度,但具体措施仍不明朗,在非法移民积案处理、管控偷渡船只等问题上仍不得不延续保守党的政策。工党废止了保守党政府力推的“卢旺达计划”,但其主张的遣返和引渡协议的可行性遭到普遍质疑。在保守党移民政策进一步右转、右翼民粹政党改革党在英国政治中影响力加大的情况下,工党面临在回应社会限制移民呼声、经济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包容的价值观之间平衡取舍的压力。英国此次爆发13年来最大规模的反移民骚乱无疑也使英国的社会团结和国家凝聚力面临更大的考验。
(王展鹏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温嘉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研究生。本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重大标志性项目国别区域研究发展报告〈202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