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俄罗斯”报道,6月2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可能恢复陆基中程和短程导弹的生产和全球部署。他的原话是,“我们将审议俄罗斯在单方面暂停部署陆基中程和短程导弹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中程弹道导弹一般特指射程在500至5500千米之间的陆基导弹,虽在使用上不如短程导弹那样方便,战略上不如远程导弹那样具有较大威慑作用,但有其自身战术特点。首先,填补了短程和洲际导弹的空白,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较大规模的威慑。其次,射程适中,现代制导技术已能满足其较为精确的打击要求,因此不仅可用于传统的中小当量核打击,还能满足较大威力的常规打击需要。第三,外观尺寸和整体重量适中,既可设计成公路机动系统,又可采用较为复杂的地面测量和定位系统,提高远程打击精度。另外,中程导弹采用筒式冷发射后,其发射车可迅速转移重新装弹再次发射,这就提高了备份导弹的生存和作战能力。
中导带来的核威慑不确定性是美苏当年能达成一致的原因之一。1987年美苏签署的《中导条约》后,一同销毁了射程自身介乎500至1000千米之间的短程导弹,以及射程介乎1000至5500千米之间的中程导弹,包括搭载常规与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以及陆基发射器。但是在2019年8月2日,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之后重启中导研发和部署。
俄方在美方毁约之后并没有恢复生产或部署此类武器。按照普京的说法,条约破裂后,俄一直在履行承诺,即“只要美国不在全球任何地方部署此类系统,俄就不会生产这些导弹,也不会部署它们”。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已将中短程导弹运到欧洲用于军演,还以演习为由在菲律宾部署陆基中导系统,扬言将于2024年内在亚太实现常态化部署。对此,俄不能置之不理。
俄重启中导在技术方面并无太高门槛。当年在苏联销毁的导弹中,“SS-20”中远程导弹和“SS-23奥卡”近程导弹性能最为先进,有观点认为,这正是俄重启中导的底气所在。
“SS-20”是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中远程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其战斗部由三个装在平台上的可以单独分导的弹头组成,每枚当量15万吨,射程5000千米,命中精度400米。“SS-20”使用冷发射技术,机动性能良好。
“SS-23”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地地战术导弹,长度7.5米,弹径0.89米,弹重4360千克,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具备两栖能力,最大射程达50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技术,偏差距离减小到350米以内,也配备了先进的突防技术。
虽然这两款导弹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的技术遗产保留下来。“SS-20”本由“SS-16”洲际弹道导弹的两级组成,在《中导条约》签署后,苏联在“SS-20”两级火箭的基础上加装了第三级,就变成了“白杨”洲际导弹。后来,俄罗斯在“白杨”基础上推出了改进型“白杨”M和“亚尔斯”。因此,俄想恢复当年的“SS-20”,只需要去掉第三级火箭即可。
“SS-23”被销毁后,俄在20世纪90年代又研发了与之非常相似但性能更为先进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其基本型长7.3米,可携带核弹头和常规弹头,常规弹头重700千克,战斗全重4吨,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突防速度为5.9马赫,射程50至48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最高精度2米,延长射程亦非难事。“伊斯坎德尔M”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发射平台,俄已将9M729巡航导弹整合进“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虽然俄声称9M729的射程仍旧为480千米,但这是其自行限制的结果,一旦相关限制被取消,俄很快将拥有实战陆基中导。
俄一旦重新拥有并部署中导,影响将是巨大的。首先,可能对乌克兰的防御能力造成更大压力,迫其调整部署,从而增加乌克兰危机的复杂性。其次,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对俄采取制裁措施,同时刺激乌克兰和北约的东欧成员国要求更强大的集体防御能力,从而加剧地区军备竞赛。
美国已在波兰、罗马尼亚部署了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同时,美国用于陆基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多用途导弹的“堤丰”武器系统也趋于成熟。另外,美国陆军和海军于今年5月在巴金沙太平洋导弹靶场联手完成了代号为“TR-2”的LRHW/CPS高超声速导弹首次全作战配置下的全程飞行试验。一旦美国以俄重启中导为理由加速研制和部署这些系统,将会导致更严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