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夏日的暖阳照进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杠头沟村党员活动室,明亮的房间内那把陈旧的黑色椅子格外引人注目。村党支部书记程海峰笑着介绍:“这是老支书坐了20多年的椅子,坐着它,老书记作出开山、修路、兴修水利等一系列决策,改变了全村的命运。它不只是一把椅子,更是一个见证,记录了老一辈人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奋斗。这把椅子传承下来,仿佛具有魔力,让每一个坐在上面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厚重与责任,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让我们随着这把“椅子”将时光轴拉回到20世纪90年代,去听一听杠头沟村两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故事,去了解一下这个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化先进村”等几十项荣誉称号的小乡村的发展历程。
建强设施铺就民生路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姑娘往外嫁,小伙儿倒插门儿”……这些都是1994年以前杠头沟村流传的顺口溜。昔日的杠头沟村地处荒山顶,耕地面积仅2929亩,330多户人家分布在四条交错的沟岔里,村集体外债10万多元,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被龙城区确定为第一批需要整顿的后进村。
1994年冬天,召都巴镇党委决定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经调研,动员退役后在村里承包砖厂的邢志军回村任职。随后,经民主推荐、党员选举,邢志军满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临危受命的他首先带着村“两委”班子到各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当年到凤城大梨树村参观后他感慨地说:“人家都那么好了,还在努力干,我们更要‘撒楞儿干’。”从此,这句“撒楞儿干”成了杠头沟人的口头禅。
向贫困宣战的第一仗就是修路。从1995年开始,邢志军先后争取资金450多万元,组织村民进行了12次大规模的修路会战。“现在不管是村路、农田作业路还是环山路,能修的地方都是柏油路、水泥路了。道路通到家门口,农用车还有轿车都随便走。”村民田少勇高兴地说。
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是邢志军向当时环境发起的又一次挑战。他带领村民先后进行了7次治理荒山大会战,整地挖坑,退耕还林、还草7200多亩,栽植大枣、山杏、梨树等9000多亩,还把60余万株野生山枣树嫁接成大枣树,荒山绿化实现100%,为群众建了一座“绿色银行”,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为了让村民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自2001年起,邢志军带领村民建方塘、修蓄水池、打深水井,解决了全村的用水难题。“那年代,我们村50%的农户能用上自来水,全村的耕地、大棚、畜牧小区等用水难的问题全部解决,老百姓的干劲儿可足了。”杠头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玉娥讲述道。
产业调整开启脱贫路
邢志军与村“两委”班子,每天研究的都是怎样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抓住全国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跑银行协调贷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动员村民搞棚菜种植,2000年建起了289栋高标准大棚,进行无公害纯绿色蔬菜种植,帮助农户与大连长青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产销合同,2006年人均收入就达到4250元,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2014年我们村建成了禽安养殖场,养了十二三万只鸡。还发展了新型墙体材料制造产业,让村里不少人致了富。”村民李向胜说。
产业强了、村民富了,邢志军决定打造生态和文化旅游村,通过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及村集体投资,建起了2栋近2万平方米的居民楼,200多户村民住上了楼房,修建了占地3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设了老年公寓、饭店和鱼塘……20多年沧桑巨变,杠头沟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已变成了一座小康“乐园”。
携手并进共走致富路
回忆起老书记的点滴,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程海峰很是感慨。他摸着老书记的椅子说:“2015年我从部队复员后回到村里,2019年老书记退休,这把椅子却没有‘退休’,就像‘撒楞儿干’精神的接力棒,我接了就绝不能松劲儿。”
程海峰对杠头沟村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上任后,他便带领乡亲们打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主攻战。
杠头沟村有一个特色产品“绿豆粉丝”,村民沿用传统工艺手工生产的绿豆粉丝远近闻名。为了把绿豆粉丝加工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2021年,村里筹集资金8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粉丝加工车间,实现了粉丝产销一体化,粉丝年销售量达1.5万公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带动村民30余人就业。
“程书记思路活,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模式,完全不愁销路。新建的‘杠头沟粉丝展览馆’全面展示粉丝制作过程及村情村貌,在宣传绿豆粉丝的同时弘扬了传统文化。”村委会委员邢合瑞说。
“程书记走的是‘抱团发展’路线,打造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对程海峰的发展思路很认可。近年来,杠头沟村党支部陆续领办了龙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组建了肉牛养殖场,建设村集体扶贫观光果园500余亩,以吸纳务工、土地流转和分红等方式把个别困难村民纳入到产业链条中。如今,杠头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
基层设施提档升级、村容村貌换颜提质、养老服务更迭创新,杠头沟村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在新建的口袋公园、文体广场及公益老年食堂内,村民脸上总是挂着幸福的笑容,这个小小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势头越发强劲。
交流间,程海峰又一次坐到这把黑椅子上签署文件。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恍惚间,两代党支部书记的身影仿佛重叠起来。签字的沙沙声似在诉说:无论当家人如何更迭,他们怀揣的带领村民共同迈向幸福生活的初心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