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党中央正式发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位列其中。2022年6月,党中央确定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表述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孕育、在东北抗日联军长期斗争实践中锻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铸就而成的。在14年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中,长期孤悬敌后的东北抗日联军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但抗联将士们以超人的毅力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铸就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东北抗联精神。辽宁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区域,血与火淬炼而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是辽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视域下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党员干部学习和发扬革命英烈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以党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鼓舞斗志,凝聚实施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奋进力量,提振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精气神。
高擎信仰之炬,永葆
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要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视民族解放为己任,高举抗日旗帜,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线。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向东北的广大党员提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与敌人抗争!”为了将东北人民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救出来,东北抗日联军坚守理想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命令,坚持心向党中央,坚信抗战必会取得胜利,将对党的无限忠诚铸刻于骨肉之中、渗透到灵魂深处。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却毫不动摇,用“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来表明心迹;周保中、童长荣等一批共产党员服从党的安排,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创建起党直接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东北抗联部队千方百计寻求党中央的领导,即使1941年后部队集结于苏联境内,仍不忘自觉学习党中央的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文章,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守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抗联在敌人军事“围剿”、政治诱降、经济封锁等一系列险境、绝境中始终旗帜不倒、初心不改、使命不移,成为对党忠诚的光辉典范。他们扛得起民族责任,经得住生死考验,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忠贞不贰的意志不会动摇”的钢铁意志,在林海雪原上筑起一座抵御侵略者的坚固长城,将对党忠诚的鲜明本色永远书写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
对党忠诚,是根植内心、触及灵魂的高尚情怀,是纳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基本要求,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中不断涵养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心剂、“补钙针”,将抓发展、促振兴、增强党性、砥砺作风贯通起来,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变成推动辽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牢记嘱托,真抓实干,确保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辽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辽宁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铸牢精神之魂,保持担当作为的奋斗姿态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基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者,面对生存条件超出常人想象的恶劣自然环境,面对毫无后勤给养保障的异常艰难的处境,抗联将士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投身到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带着对年幼儿子的思念、牵挂和未能尽到教育责任的深深遗憾英勇就义;数学禀赋极高、与华罗庚师出同门的清华大学高才生冯仲云,投笔从戎,勇赴国难,在东北坚持对敌斗争14年,直至抗战胜利后才与家人团聚;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优秀学子张甲洲,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武装,将青春热血抛洒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曾经出门坐小汽车、在家住小洋楼的沈阳罐头厂经理、爱国民族资本家朱守一,主动放弃优渥的生活,成为粝食粗衣的抗日游击队队长;66岁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交通员李升,多次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踏着及膝深的大雪,独自一人进入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原始森林,为抗联部队传递文件和情报。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的抗日斗争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联对日伪据点和防所接连进行袭扰和破坏,使敌人的后方基地连遭打击,数十万日军滞留东北,不能入关南下,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抗联将士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在山河破碎时前仆后继,在人民蒙难时勇往直前,以铮铮铁骨迎强敌、以血肉之躯赴国难,充分体现了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民族大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人用担当精神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用担当精神开启光明的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厚植家国情怀,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服务“国之大者”。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提出“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的重要要求,承载了总书记对东北、辽宁振兴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心和殷切期望。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东北地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担负的重要使命,深入分析了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新的重大机遇,并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战略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中彰显使命担当,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转化为奋发有为的“强引擎”,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履行好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
砥砺振兴之志,锤炼敢于斗争的坚强意志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厚重底色。
目睹东北的大好河山惨遭日军践踏,东北抗联的将士们舍命疆场,以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斗争。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抗联这样,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战死;也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像抗联这样,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在10多年的时间里,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从1933年到1945年,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与敌人周旋十几个昼夜的杨靖宇,牺牲时腹中只剩下尚未消化掉的草根、树皮和棉絮,连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肃然起敬;为掩护大部队转移战斗至弹药尽绝的8位年轻女战士宁死不屈,手挽着手踏入冰冷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曾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抗联优秀将领陈翰章,交战中胸部和右手严重受伤,仍坚持用左手持枪继续射击,终因体力不支被捕,劝降不成的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抗联第一军少年营第一连在西征返回途中与敌人遭遇,全连仅剩下的3名战士毅然毁坏枪支,跳下悬崖。抗联将士以坚如磐石的革命决心、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和无畏生死的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风骨气节。在党的百年征程上,正是因为始终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我们党才能将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才能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闯关夺隘,击退上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才能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败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才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杀出一条血路”,才能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敢于斗争”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列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辽宁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激发昂扬斗志和澎湃激情,打开新天地、再创新辉煌。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过去,辽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行动践初心、以热血镌忠诚,铸就了红色“六地”。当前,辽宁全面振兴正进入聚力攻坚、再创佳绩的关键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必将在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奏响新的历史征途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最强音”,将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不惧风险、勇于应战、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东北抗联英雄模范的引领作用,凝聚勠力同心谋发展的团结力量,激发百舸争流千帆竞的奋斗热情。全省党员干部要在平凡之中坚守理想,在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在关键之处冲锋向前,以实干实绩生动诠释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挺膺担当、顽强斗争的崇高精神和时代风貌,锚定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在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中奋力拼搏、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