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男性患者,因颈部疼痛持续14天,并在最近3天疼痛加剧伴随头痛。医生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他的颈部有抵抗感,活动受限,特别是屈颈时更为明显。此外,他的左眼球固定不动,而右眼球可以外展,并伴有旋转性眼震。左侧鼻唇沟和额纹变浅,眼睑也无法完全闭合,这些都是脑干、脑神经及脑膜受累的表现。
经过腰椎穿刺术和脑脊液的高通量基因测序(NGS)检查,医生们发现了布鲁氏菌的踪迹。随后的血清布鲁氏菌虎红平板试验也呈阳性。经过多学科专家的会诊,患者被诊断为布鲁氏菌脑炎。幸运的是,经过利福平胶囊和多西环素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并在2周后出院,继续口服药物进行抗布鲁氏菌治疗。
布鲁氏菌,这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等12个种类。它们没有鞭毛,不会形成芽孢及荚膜,形态多变,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甚至脱落。这些细菌对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或湿热环境敏感,但在干燥或低温环境下却有较强的抵抗力。
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主要储存宿主。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污染物等途径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工人及屠宰场工人的感染率更高。感染后,布鲁氏菌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及器官,表现复杂多样。发热、多汗、寒战、肌肉关节疼痛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且午后和夜间发热居多,呈波状热。
神经型布鲁氏菌病以脑膜炎、脑炎最为常见。颅神经受损以前庭神经、展神经及面神经多见,且通常还会累及颅内血管,呈现中枢神经脱髓鞘样改变和颅内压力升高。与其他细菌感染不同,布鲁氏菌不是直接作用在脑组织和脊髓,而是通过过度激活小胶质细胞等间接方式引起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神经细胞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过去,该病常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但随着交通和物流的进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也在逐渐增加。在某些局部地区,时常有小范围疫情发生。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生鲜运输或畜牧业从事工作者应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当感染病原菌不明确时,病原微生物培养及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查对于寻找致病菌、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总之,神经型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极易被漏诊和误诊的疾病。提高临床医师和公众对本病的认识至关重要。对于有高风险接触史的人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专业检查。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对这一疾病的警惕性和认知度,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