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在围术期(围绕手术的时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非因医疗目的导致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其发生率较高,并可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围术期患者体温监测主要关注核心体温,因为外周组织温度通常比核心体温低2~4℃。在全身麻醉期间,测量核心体温的准确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液、食管下段1/3、鼻咽部、膀胱、直肠、口腔和鼓膜。食管或鼻咽部位通常是最实用的温度监测部位。
低体温的常见危害不容忽视。它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减慢、免疫抑制、外周低灌注,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和器官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当患者核心体温降至34.5~35.5℃时,围术期低体温可能引发一系列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此外,它还可能导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输血需求增加,以及麻醉药物效能和代谢的改变。对于患者而言,低体温还会延长术后苏醒时间,增加寒战等不适症状。
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BMI值、ASA分级、基础体温、术前并发症等)、手术因素(如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长短、是否使用灌洗液及灌洗液使用量等)、麻醉因素(包括麻醉方式、麻醉深度、药物因素等)以及环境因素(如手术室室温、保温措施等)。全身麻醉后,大多数患者肌肉松弛,丧失了体温的生理性调节能力。麻药的使用会抑制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体温下降。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小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造成显著影响。
为了降低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临床指南建议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不低于36℃。为此,我们应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首先是主动保温,利用加热装置产生热量并应用于皮肤和其他外周组织。充气加温设备是一种常用的主动加温方法,适用于各类患者,包括成人、新生儿、婴幼儿和肥胖患者。通过加热后的空气对流或接触传导,使机体加温,减少热量丢失,从而维持患者核心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除了主动保温,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增加环境温度。例如,调整手术室的温度,确保成人术中手术室温度不低于21℃,儿科手术则不低于23℃。同时,还可以采取药物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低体温。
在实施这些防治措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术前不应让患者长时间禁食,以免影响其体温调节能力;其次,适度调高患者术前等待区域的室温,并准备棉被等物资以保暖。术中要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及时采取主动保温措施,特别是在核心温度开始下降的前20分钟就要及时干预。术后也要注意调整PACU的温度,并继续监测患者体温情况。
总之,全麻手术低体温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和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