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夫妇六十多岁,虽然都已退休,身体却很硬朗。家里有两处房子,唯一的儿子也已成家生子,可以说,这是一对幸福的老人了。然而,一直以来身体很好的孙先生,身体却出了毛病,主要症状在嗓子上。最早,孙先生感到说话有些费劲,按咽炎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并未好转,反而声音变得嘶哑了,到后来几乎说不出话来。这时候,孙先生和家人才感到问题严重,去了大医院进行诊治。
经过检查,医生最后确诊孙先生得的是声门型喉癌,主要症状是不能说话。所幸,确诊不算太晚,经过精心治疗,孙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吃饭、睡觉、外出及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只是不能说话了。
“好好的人为什么得了不能说话的病?”孙先生夫妇带着疑问走进了我的诊室。
来到我面前的孙先生,看上去很健康,也能用点头、摇头、皱眉等肢体语言参与我们的交流。随着咨询的深入开展,我们讨论起了他们的家庭生活。
原来,他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让老两口难言的故事。孙先生的儿子为人老实憨厚,但是外貌不帅,学历不高,工作不好,挣钱不多。知子莫若父。从儿子结婚起,老两口为了家庭稳定,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尽量迁就退让,想方设法地让儿媳满意。有些事儿,老两口干脆不让儿子知道,免得儿子两头为难。作为公公,孙先生一直憋着委屈少说话。然而,几年过去了,老两口的退让并没有让儿媳有所节制,反而愈演愈烈。
两年前,在儿媳的强力推动下,孙先生家里又买了一套房子。首付由老两口出,全家一起还月供。让孙先生老两口没有料到的是,房子买下后,儿媳提出让老两口交出退休金存折并由自己保管。老两口起初并未同意,可小两口却总是为此发生激烈争吵,儿媳甚至因此提出离婚。妻子跟孙先生说,要交就交你的,反正我的是坚决不能交出去。孙先生原本就老实厚道,不能不顾及儿子的婚姻,又不能不顾及老伴的感受,最后只好自己忍受憋屈,将退休金存折交给了儿媳。
一个退休的国家干部,居然落到了不得不交出存折的地步,孙先生心里不知有多少委屈多少话。可是,思来想去,孙先生只好把话憋在肚子里了。就这样,孙先生不久就发病不能说话了。
孙先生的癌症发病于喉部,主要症状是说不出话来。其心理意义是这样的:遭受“不得不交出存折”这样的精神打击,感到憋闷、委屈,甚至屈辱。这样的心理重压憋在心里,难以承受,随时都可能爆发。但是,如果说出来,可能会让儿子的小家庭甚至整个大家庭遭受难以想象的大震荡。于是,人陷入两难。这时,“不能说话的喉癌症状”来帮人解难了:既确保了整个家庭的安全,又减缓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孙先生的潜意识可能是:我不是有话憋在心里不敢说,而是我因病不能说了。所谓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是机体的防御机制,可以帮我们减缓心理压力。
百病从心生。作为心因性疾病的癌症,也必有其心理诱因。癌症,是身病,也是心病,喉癌也不例外。癌症患者多是C型性格。这类性格的人好忍氣吞声,消极情绪体验过多,不仅不释放这种消极情绪,反而强行压抑与忍耐,尽其所能来取悦周围的人。这样的人看起来挺善良,实则内心有很多压抑。压抑过度,精神濒于崩溃,癌症便有可能“乘虚而入”了。因而,这类性格被专家以癌的英文名“cancer”第一个字母C命名为C型性格,又叫“癌症易感性格”。从前面的故事看出,孙先生就是这样一个C型性格的人。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癌症患者病前曾受到过重大的精神打击。可以这样说,受过重大精神打击的人未必得癌症,但是,得癌症的人大多都经受过重大的精神打击。当然,这个“重大的”精神打击是因人而异的。对C型性格的人,许多生活事件都可能构成重大打击。而构成重大打击的,往往是患者不敢揭开或不敢面对的事情。“不得不交出了退休金存折”对孙先生无疑是个难以面对的精神打击。
沟通至此,孙先生夫妇长吁了一口气。孙先生一个劲儿点头妻子一个劲儿叹息:“您说得对。您看我们怎么办好啊?”
说实话,我心里真有些发虚,甚至有些愧疚。我不能给出灵丹妙药,很快治好孙先生的喉癌。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我们共同努力,还是可以有所助益的。
我们的身体难免有闹病的时候。不管怎样病来了,何不学着待病如友,善待它,照看它,拥抱它?犹如一个哭闹的婴儿,唯有母亲的拥抱才能最好地让他安静下来。不是有个“带病生存”的说法吗?叫“带病生活”更好,不单是生存,更是生活。在带病生活中,在与病症和谐相处中,让自己安住心,积蓄积极的能量,最终在此长彼消中,让病症不战而归于消散,归于彻底的安静—— 逐渐自行消散了。
事已至此,不妨给这件事重新赋义,也就是换个角度重新看这件事:自己敢把存折交出去,是因为有妻子的退休金也够花了。把存折交给儿媳,其实也是交给儿子。为儿子还贷,这说明自己还有用,还被需要。人到老年被需要是挺好的事啊!再说,反正是替儿子还贷,直接把存折交出去,确实自己更省心了,何乐而不为?这样重新赋义后,就会由被动变主动:由被动的心不甘情不愿地交出存折,变为主动的心甘情愿交出存折;由被动的因为喉癌不能说抱怨的话了,变为主动的想开之后没啥抱怨的话可说了。如此,喉癌的症状也就失去了心理意义,让疾病慢慢自行告退也就成了可能。
大约一年后,我再次见到孙先生,他笑着跟我打招呼,身体越发健康了,也能发音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70%以上的疾病属于心身性疾病
多年以前,国外几家大医院的医生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心内科候诊室的椅子比其他科室的椅子坏得都快。这个科的主要诊疗范围是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功能性早搏等疾病。为什么这个科室的椅子坏这么快呢?
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病人都很急躁,坐不安稳,或者晃动椅子,或者双腿抖动,或者站起坐下,坐下的时候都带有一种对椅子的冲击力。这类人实际上是每天都处于一种应激反应状态,他们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容易疲劳、失眠。这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了,进而很容易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
可见,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疾病也因此被列入了心身性疾病范畴。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在临床常见疾病中大约有70%以上属于心身疾病。也就是说除了上面举过的例子还有许多疾病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比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无器质性原因躯体疼痛都属于心身性疾病。
这也提示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调整不良情绪,才会拥有健康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