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观察血液中各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分布。细菌感染引起的小肠炎性疾病,血样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含量会超出正常范围;病毒感染引起的小肠炎性疾病,血样中的淋巴细胞百分比会增高。该检查可鉴别肠炎发病原因,帮助医生给出适合的治疗方案。
大便常规检查:主要观察和记录粪便的颜色、质地和外观形状。成年人正常大便是黄棕色,上消化道出血,呈黑色、焦油状大便;下消化道出血,呈鲜红色大便,推测可能是直肠癌、结肠癌、痔疮等导致;大便呈水样或糊状,提示可能急性肠炎或者食物中毒。其次,镜检粪便中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出血等情况,可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依据。
X线钡餐小肠造影检查:通过摄入钡餐,观察肠腔内的黏膜皱襞和形态。其可以根据肠道的形态和部位改变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变化,进而确定肠道肿瘤的侵犯程度和范围,为外科切除手术提供临床依据。常应用于溃疡、癌肿等消化道疾病的诊断。
小肠血管造影检查(DSA):是对影像数字化处理,以实现血管成像。DSA在肠系膜上下动脉和腹主动脉出血还未知的情况下,如发现造影剂渗出静脉,即可判断局部出血部位,可以清晰显示小肠壁内外血管血流及血管内隐藏的细小病灶。此外,DSA对小肠肿瘤、结核等也有定位诊断价值,但区分良恶性比较困难。
胶囊式内窥镜检查:是患者吞咽一颗装有摄像头的智能胶囊,让胶囊跟随消化道移动,采集体内影像信息进行辅助诊断。操作简单、伤害小且无需麻醉镇静,患者易于接受,适合多年龄段,对血管、炎性病变、早期肿瘤、肺结核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小肠疾病常用的检查手段。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该检查能够有效地解决胶囊内镜无法进行病理活检的缺陷,使确诊更加精准。一是经口进镜:主要检查空肠、回肠上段;二是经肛进镜:主要检查回肠中下段,上行和下行进镜相结合可以完成整个小肠活检和直接观察,对小肠出血性病变、小肠梗阻及不明原因的腹部病变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胶囊内镜阳性患者的二次诊疗手段。
多层螺旋C T小肠成像(MSCTE)检查:该检查速度快,可用于急腹症患者,是最快掌握小肠病灶的检查手段。该检查结合后期图像处理能够清晰显示肠道内的病灶,注射甘露醇后,通过扩张小肠肠腔,能清晰显示肠壁及其周边病变组织,特别是能够明确血管、肿瘤、结核的数量、大小和走向,有助于区分肠腔内外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肠这一消化道的“最后一公里”盲区正在被逐渐揭开。上述7种检测技术各有特点和优势,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当然,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院的设备条件以及医生的经验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