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暴汗,“暴”的只是水吗

2024-09-18 00:00:00杨瑞
家庭医药 2024年9期

水确实是汗液的主要成分

水是人体体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汗液在内,其比例可达到98%~99%。在常温下,体内的水主要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而在高温环境下,皮肤和呼吸道成为排水的主要途径,即我们常说的“暴汗”。这种出汗方式可以帮助人体调节体温,避免体温过高,是人体自我调节中枢温度的重要手段。适量的出汗还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免疫系统的健康。

在体温为37℃时,每蒸发1克水可以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在高温环境下,出汗的量会受到热度、劳动强度以及环境湿度的影响,最多时每小时的出汗量可达1.5升,每人每天的出汗量可达4~8升。因此,越热的环境会导致更多的“暴汗”。然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导致血液浓缩、循环血量减少,并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等症状,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会明显降低。

除了高温暴汗,人还有运动性出汗、紧张性出汗、味觉性出汗等大量出汗的情况。例如,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量是静息状态下的20倍,如果机体缺乏有效的散热机制,体温会迅速上升。人类生存的体温上限约为43.3℃,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每5分钟就可能上升约0.6℃。因此,一个体内水分不足的运动员在开始运动后不到1小时,就可能面临中暑和死亡的威胁。可见,在高温天气中,控制运动量和及时补液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出汗后仅补水是不够的

然而,在大量出汗后仅仅补充水分,可能会事倍功半。因为汗液中除了水分,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钠、钾、钙、镁、铁、铜、锌、锰、铬、钼、镍、碘等。因此,在高温下大量出汗时,除了水分的丢失,还有电解质的流失,这也是暴汗后嘴角的“那一抹咸味”的原因。虽然这些矿物质在人体中的比例不大,但它们对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调节体液的渗透压、维持肌肉的正常收缩、保持酸碱平衡,钙、镁参与骨骼和牙齿的构成,铁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等。

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每小时会丢失1.5~2.5升的汗液,同时也会带走大量的电解质。汗液中的电解质浓度与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电解质浓度不同,伴随着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出现电解质不平衡的情况。每丢失1升含有50毫摩尔/升钠的汗液等于丢失近3克的氯化钠。如果运动员每小时丢失2.5升的汗液,那么2小时就会丢失约15克的氯化钠,超过了氯化钠每日的正常摄入量。因此,在夏季运动时,补充电解质饮料尤为重要。否则可能会引起脱水、中枢神经系统问题、肌肉痉挛和热射病等严重后果。

此外,100毫升的汗液中除了含有约300毫克的氯化钠,还含有尿素、尿酸、乳酸、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物成分,其含量约占1%~2%。而在大量出汗后,这些成分会在皮肤上过多堆积,如果不及时清洁,会直接腐蚀皮肤、破坏皮肤的组织细胞,导致皮肤老化,同时也有利于微生物在体表的大量繁殖,产生所谓的“汗臭味”。

除此之外,汗液中还含有一些维生素,主要为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等。高温环境中每天随汗液流失的维生素C为16.5~33.5毫克,约占摄入量的3.3%~6.8%;由汗液排出的维生素B可达1.6~2.7微克/小时,而且出汗越多,维生素B的流失也越多,约为摄入量的3%。因此,高温中要及时增加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B的补充,以避免引起缺乏症状。

高温高湿环境下要防中暑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们容易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过快,从而引发中暑。中暑是一种严重的热应激反应,轻度中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出汗过多等症状;重度中暑即热射病时,会出现体温超过40°C、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死亡率高达50%~70%。

对于中暑尤其是热射病来说,早期预防才是关键。与血液、尿液、唾液等其他尿液相比,汗液的来源更为广泛,具有可快速获取且无创无痛等优势,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监测体液样本。对于高温作业、运动员等易发生高温中暑情况的人员而言,及时了解出汗率和电解质丢失程度可评估机体的状态,防止出现脱水、中暑、造成肌肉痉挛和热射病等严重后果,同时有助于日常日常训练和比赛期间的机能监控和恢复。目前已经有一些携带和检测更为方便的汗液传感器问世,使用不同的分析原理来精准、实时、连续地检测人体出汗率及汗液中的电解质、乳酸、pH值、葡萄糖等成分,期待在高温时期得到更为普遍地应用,更好地预防热射病的发生。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已经出现了大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中暑症状,请立即找阴凉有风处休息;补充水分,小口慢饮。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食盐或饮用功能性运动饮料,建议挑选配料表中含有钠、钾等微量元素的饮料;解开中暑者的领口扣子、领带等,可以用扇子为其扇风或用电扇吹风;休息后若未好转,及时就医。

对于疑似发生热射病的患者,则应马上联系120救护车送到医院急救。在转运运送途中要注意,尽量继续维持有效的降温措施,如将冰袋敷于其颈部、腋窝及大腿根部,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到院后,对于疑似中暑的患者,一些实验室检测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计划以及监测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具体包括:(1)血常规检查,可帮助我们了解感染、炎症及脱水情况。(2)尿常规检测,可评估肾功能及脱水程度。脱水会导致尿色呈茶色或酱油色,镜检可见大量异常管型和红细胞。(3)凝血常规检测,凝血功能障碍可以在发病第1天出现,但更常见于第2、3天。重症者早期可发生血管内弥漫性凝血。(4)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测,可了解体内钠、钾、氯等离子水平,判断脱水及电解质失衡情况。暴汗会导致机体内的氯化钠和钙等大量流失,所以电解质检测结果会显示高钾、低钠、低氯、低钙及高磷血症;肾功能检测会显示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均不同程度升高;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肝功能指标早期即有显著升高,总胆红素在24~72小时后开始升高,可伴有低蛋白血症。(5)动脉血气分析检测,中暑早期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高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晚期则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

总之,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预防中暑的关键是保持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度,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及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炎炎夏日里保持身体健康,享受愉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