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简单来说就是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或者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溃疡,通常溃疡病变可深达黏膜的肌层或者更深层次,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及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从而造成各种溃疡疾病。
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黏膜防御因子和侵袭因子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溃疡的形成。其中,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幽门螺杆菌感染 最为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并且幽门螺杆菌在我国的感染率较高,甚至能够达到60%,其也是慢性胃窦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酸的环境下生存,还会破坏胃部及十二指肠黏膜,从而引起炎症,削弱胃肠道的黏膜抵抗力,从而促使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药物刺激 很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大多具有各种慢性病,需要进行长期服药,例如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当中的成分都是黏膜的攻击因子,很容易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形成消化性溃疡。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胃肠道炎症,不恰当的用药,也很有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问题出现。
吸烟 吸烟也会影响消化性溃疡的愈合、促进溃疡的复发和增加溃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这可能和吸烟增加胃酸分泌、影响胃动力诱发胃十二指肠反流及减少胃十二指肠黏膜血流等因素有关。
年龄因素 通常情况下,胃溃疡更多见于老年人,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胃黏膜会逐渐出现萎缩,腺体和分泌的黏液也会减少,这就会导致胃黏膜抵抗力的下降,更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问题。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日常经常暴饮暴食、不按时吃饭、习惯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抽烟、大量饮酒、经常喝浓茶和咖啡等,都有可能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影响,使得胃肠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就是上腹部疼痛,腹痛主要表现为灼烧痛、胀痛、钝痛以及饥饿样疼痛,一般情况下疼痛的程度较轻,处于大多数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发生了穿透性溃疡,便会产生较为剧烈的疼痛,往往是患者所不能够忍受的。一般胃溃疡疼痛多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在1~2小时后疼痛症状会逐渐缓解,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会出现空腹痛,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缓解,也可发生夜间痛。基本上疼痛规律为“饥饿时疼痛-进食缓解-饥饿时再次出现疼痛”或“进食后疼痛-1~2小时后疼痛缓解-下次进食后再次出现疼痛”,这样一个节律性,并且疼痛症状还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和季节性,多会在秋冬以及冬春交际的时间段复发。
除了疼痛的典型症状,患者还可能会存在上腹部饱胀、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很多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是发展严重到消化道出血或者穿孔,在医院就诊检查时发现存在消化性溃疡。鉴于这种情况,加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早期筛查和定期检查显得尤为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