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痛经,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因进行分型论治——
肝郁气滞 经前或经行时期,小腹胀坠且痛,经量不固定,或多或少,血色或红或紫,可能夹有血块,经行不畅,伴以胁痛、乳胀、烦躁、胸闷等症状。舌质正常或紫暗,脉象多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血调经。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芎、制香附、川楝子、青皮、薄荷(后下)、甘草、乌药、白芍各6克,茯苓12克。
方解:作为君药,柴胡遵循《内经》“木郁达之”的原则,能够疏解肝郁,开散郁结之气,使肝气得以条达舒畅;川芎、香附二药并行血中之气,有助于血液的顺畅流通,减轻因气滞血淤引起的疼痛不适;青皮性味辛散,专于散肝气,与柴胡相伍,进一步增强疏肝解郁的效果;川楝子具有通达止痛的作用,能够直接针对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疼痛进行缓解;薄荷轻扬升散,可宣散郁结之气,使肝气得以舒展,同时带有一丝清凉之感,有助于缓解烦躁情绪;白芍养血和血,既能制约上述药物的过于辛散之性,又能与甘草相合,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增强止痛效果,甘草还能调和诸药,使全方作用更加和缓;乌药专于顺气止痛,且其效用偏于下焦,对于因肝气郁结导致的下腹部疼痛尤为适宜;茯苓健脾渗湿,有助于增强脾土功能,改善因肝郁乘脾引起的脾虚湿困症状。诸药相辅相成,共奏疏肝理气、和血调经之功效。
加减:经血量多者,去川芎、香附,加木香6克,茜草12克;血块多或有淤血者,加生蒲黄6克(包煎),赤芍10克;下寒者,加小茴香6克。
血淤胞宫 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色暗紫,时下血块,下后痛减。舌质暗紫或有淤点淤斑,脉象沉迟而涩。
治法:活血化淤,行气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成:牛膝、当归各12克,川芎、红花、桃仁、乌药各6克,香附、赤芍、元胡各10克,官桂3克,益母草15克。
方解: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原以养血活血为主,此处去地黄之滋腻,加入乌药、香附以增强行气功能;元胡、益母草、红花、桃仁共奏活血破血祛淤之效,旨在理气活血止痛,使气血流畅;当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牛膝引导淤血下行;官桂温而不燥,既能温通血脉,又能制约川芎之过散。诸药合用,共成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剂。
加减:若患者素来体虚,不堪攻伐,应慎用本方,或可加入党参等补益气血之品;如伴有小腹冷痛,可加入吴茱萸、小茴香等温肝散寒药物,以缓解寒凝之痛。
寒湿凝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甚则冷汗渍出,多喜热熨。月经量少,涩滞不爽,色黯有块,少腹有症块,便溏、腹冷。舌质紫暗,苔白腻滑,脉象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止痛。方药: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细辛各3克,甘草、川芎、干姜、荆芥各6克,云茯苓15克,当归12克,苍术、赤芍药各10克。
方解:吴茱萸与细辛,二者合用,旨在暖宫散寒,直击病源;干姜与苍术,二药温化除湿之力显著,能够同时调理脾、肝、肾三脏,达到治本的目的;荆芥以其辛温之性,引导体内寒湿之邪外出,进一步增强驱寒除湿的效果;茯苓则以其甘淡之味,辅助干姜与苍术,在下焦部位渗湿利水,使湿邪得以从小便排出;当归、川芎、赤芍共同发挥活血理气的功效,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因寒凝引起的疼痛;甘草不仅能够调和诸药,还能缓解吴茱萸与干姜等药的辛辣之味,使全方更加平和,易于服用。诸药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加减:阳虚明显者,加附子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