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桂利嗪:用途不同,用法有异

2024-09-18 00:00:00常怡勇姜蕾
家庭医药 2024年9期

氟桂利嗪是一种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脂溶性强,能透过血脑屏障,病理情况下能改善脑组织的供血供氧,对心脏功能和血压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临床上,该药多用于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也可用于由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的对症治疗,还可以用于各种脑血管病患者及癫痫等的治疗。

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以一侧或两侧的搏动性剧烈头痛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过敏等症状。其常见类型包括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等。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尽管偏头痛并不致命,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尚没有治疗偏头痛的特效方法和特效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复发。以往通常采用缩血管药物麦角胺、咖啡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应用时机不好掌握,远期疗效尚不十分理想。近年临床发现,给予小剂量的氟桂利嗪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采用常规剂量则易导致嗜睡、乏力、食欲亢进以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氟桂利嗪具有减少、阻断钙离子内流的作用,能够阻断血管平滑肌的跨膜电位,从而使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性能减低,达到阻断颅内血管收缩的目的。此外,本药还对血小板聚集和5-羟色胺(5-HT)的释放起到抑制的作用,能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最终达到控制偏头痛发作的目的。

有研究将14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氟桂利嗪治疗组和苯噻啶对照组各72例,氟桂利嗪治疗组中又分为有先兆偏头痛(MA)组和无先兆偏头痛(MO)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头痛发作控制率(19%,3%)和总有效率(86%,6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MA与MO比较发作控制率(25%,10%)及总有效率(97%,69%)也有差异(P<0.05),远期疗效亦较好。研究结果显示,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起效迅速,显效率高,远期疗效好,随访1年复发率低(治疗组随访42例,其中38例停药1年未复发,4例停药后1~4个月内复发;对照组随访27例,其中3例停药1年内未复发,24例停药后1~3个月内复发)。

氟桂利嗪对MA型疗效比MO型好,可能与二者的发病机理不同有关。缺血在MA型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先兆型与脑局部扩散的缺血带相伴出现,MA患者有脑局部血流降低,而MO患者无明显缺血现象发生。氟桂利嗪作为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可缓解脑局部的缺血,因此对MA型的疗效优于MO型。

用药方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5mg,2次/天,根据副作用及患者耐受情况,必要时可改为1次/天,甚至剂量可降至2.5mg/天。疗程为8周,每2周评价1次疗效及不良反应。

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指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颈椎及颈项肌群所发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继而出现的颈项肌、前庭器官、椎基底系、颈交感神经等受累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包括因颈椎或椎动脉的先天性解剖学变异。此外,由劳损所导致的颈椎不稳、错位及颈部鞭索伤能够激惹颈交感神经,从而使椎基底系血管痉挛,出现血供减少、前庭缺血的症状;颈椎退行性病变能够使椎动脉受压,又因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血黏度增高、血管硬化等因素,加重供血障碍,形成“缺血瀑布”,最终导致眩晕发作。

氟桂利嗪药理作用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多相吻合,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椎基底系,从而达到阻止血管痉挛或硬化的目的,并且可以阻滞组织细胞损伤,起到缓解颈项肌紧张的作用,阻断颈交感神经受到的激惹和颈项肌本体感觉神经的传入,同时抑制“缺血瀑布”的形成,降低血黏度。

有研究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结果两组国际通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眩晕持续时间均更短,眩晕发作频率更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红细胞压积(Hct)均下降,且观察组更低;两组左侧、右侧椎动脉及大脑前、后动脉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观察组更快(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可促进眩晕症状缓解,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部血流量,且安全性良好。

用药方法: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4mg,3次/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5mg,1次/天。连续服药2周。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VBI属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氟桂利嗪对该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VBI本身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患有此病的患者与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均有发展为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另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一样能够起到改善病理性眼球震颤和其他VBI症状的作用。

2.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用氟桂利嗪和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常规扩容剂对照观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例。结果两组疗效大致相当,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而氟桂利嗪口服用药方便、使用安全、费用较少。用氟桂利嗪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与藻酸双酯钠组对照,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和80%,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非常明显的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的效果,而氟桂利嗪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保护脑组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尽早应用脑细胞保护剂。神经元保护在分子水平上起作用,旨在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延长细胞生存能力,促进后期神经元功能的恢复以达到治疗目的。上世纪80年代末,国外已有4种应用于临床情况的缺血动物模型,分别为局灶不完全性缺血、全脑不完全性缺血、局灶完全性缺血及全脑完全性缺血性模型。氟桂利嗪在这4种模型中均显示有脑保护作用。近年国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治疗组)治疗急性脑梗塞,与常规治疗组对照观察60例,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及缩小梗塞面积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用药方法: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mg/晚,连续服用4周,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治疗期间继续服用原治疗药物不变。

治疗特发性耳鸣

耳鸣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症状。在内耳缺氧学说看来,因耳蜗缺氧,致使内耳淋巴钙离子浓度增高,从而使得钙离子代谢紊乱,出现耳鸣现象。氟桂利嗪可以增加脑组织和内耳对缺氧的耐受性,并可使耳蜗辐射小动脉的血流量增加,起到改变内耳器官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耳鸣的发生机制,达到控制耳鸣症状的目的。

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54例,每晚口服10mg,疗程为8周,有效率为69.8%,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的37.5%。

治疗难治性癫痫

国外有多篇基础及临床研究报道,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氟桂利嗪有抗惊厥作用,许多癫痫动物模型均证实了氟桂利嗪的抗癫痫作用。癫痫发作的机制之一为癫痫发作时钙内流,神经递质突触性释放增加。氟桂利嗪的作用机制则是阻断钙超载从而防止阵发性去极化改变和脑的痫性放电,达到抗癫痫的作用。

国内将80例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分成两组各40例,其中40例为对照组单服原常规抗癫痫药,另外40例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氟桂利嗪10mg/天,治疗时间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90%,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一组研究中,将20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服用常规抗癫痫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桂利嗪5~10mg,1~2次/天,治疗时间为6~12个月不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和80%,在停药6~12个月的远期疗效中,治疗组只有14例复发,而对照组有35例复发。

>>用药提醒

作为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氟桂利嗪临床应用广泛,但依然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擅自购买或者服用。科学服用氟桂利嗪注意以下3点:

1.药物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可起到显著增效作用。其实二者联合治疗偏头痛同样具有良好增效作用,特别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发性眩晕疾病,发病人数约占全体人群的1%,占全部偏头痛患者的9%~16%及眩晕患者的7%~9%,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部偏向一侧头痛、发作性眩晕、行走不稳感等,对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相关研究显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可能与神经递质紊乱有关,一些神经肽如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可导致内耳损伤,导致内源性镇痛系统出现功能缺陷,从而表现出眩晕症状。另外也有研究显示,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可能是神经递质紊乱发生的基础。5-HT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氟桂利嗪能够阻断细胞膜钙通道,防止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导致CGRP、5-HT等神经递质紊乱,缓解因血管平滑肌钙超载导致的血管痉挛,进而防止神经细胞破坏,阻止神经致痛物质释放,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能力,从而抑制头痛发作;倍他司汀是组胺H3受体的强拮抗剂,能促进脑内血液循环以及内耳微循环,缓解脑血管平滑肌收缩,预防和缓解头痛以及眩晕发作。两药联合应用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发挥相同作用,起到协同增效的目的,改善患者症状的效果更显著,因此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更好。

另外,还需注意氟桂利嗪与其他药物的不良相互作用。如:

(1)氟桂利嗪与胺碘酮合用,可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病情的加重,故病窦综合征或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避免合用胺碘酮。

(2)氟桂利嗪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合用应仔细监测心功能,特别是具有潜在心力衰竭或心动过缓的患者。

(3)氟桂利嗪与卡马西平合用可增加卡马西平的毒性。

(4)氟桂利嗪与非甾体抗炎药或口服抗凝血药合用可增加胃肠道出血的危险。

(5)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可降低氟桂利嗪的血药浓度。

(6)利福平有可能降低氟桂利嗪的疗效。

(7)氟桂利嗪与酒精合用,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镇静和抑制,因此服用氟桂利嗪时不得用含酒精的饮料冲服。

2.不良反应

嗜睡、乏力、体重增加、食欲减少或增加是氟桂利嗪的主要不良反应,这些表现大多为一过性的,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如果老年人长期服用此药,有发生抑郁症和锥体外反应的可能,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停止服药后可自行缓解,一小部分患者需要对症治疗。因此,氟桂利嗪对于抑郁症及锥体外系疾病的患者是禁忌药物。

3.其他

肝功能不全者及驾驶员或机器操作者(可影响机械操作能力,以免发生意外)或高空作业者应慎用。老年患者长期治疗更易发生锥体外系反应,应慎用。虽然尚无致畸和影响胚胎发育的研究报告,但原则上孕妇禁用。氟桂利嗪可随乳汁分泌,故哺乳期妇女禁用。特发性震颤患者及有特发性震颤家族史、锥体外系反应史或帕金森病史的65岁以上的患者更易发生氟桂利嗪诱导的帕金森病,因此对这些患者应避免长期应用氟桂利嗪。

此外,氟桂利嗪用于治疗眩晕时,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初次疗程通常少于2个月。治疗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突发性眩晕症2个月后,如症状未见任何改善则应停药。应严格控制药物应用剂量,不可随意增加剂量。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过度镇静和乏力,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