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点是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它与季节、天气和机体代谢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特别容易在秋冬季发病。这种病症常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剧烈瘙痒,衣着或饮食刺激可使瘙痒加重,往往是日轻夜重,影响睡眠,给不少老年朋友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
引发原因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过度讲究卫生 冬季由于气候寒冷,洗澡更衣次数减少,皮表污垢增多,皮肤表皮自然脱落的细胞存积,容易堵塞皮脂腺和汗腺,稍微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就会产生瘙痒感。而老年人皮肤处于退行性改变过程,对外界刺激的耐受能力明显减弱。如果碰上一个过度“讲究卫生”的老年人,洗澡次数过于频繁、洗澡水温过高,使用碱性较大的肥皂或者药皂,容易使本来就不健全的皮脂膜受到破坏,皮肤自我保护作用减弱,也易发生皮肤瘙痒。
疾病、药物的影响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类内科疾病的出现,如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胃疾病等,或吃了某些药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引起皮肤瘙痒。
为了预防和缓解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注意皮肤护理 皮肤干燥是发生瘙痒症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养成使用皮肤保湿剂的习惯,可定期或在洗浴后全身涂抹具有保湿功能的护肤霜,建议选择天然产品,少用矿物油类产品。同时,要科学洗澡,秋冬季每周洗澡1~2次即可,水温最好在37℃以下,一般10~15分钟。洗澡应选择中性或油性的护肤浴皂,尽量避免搓擦的行为。
注意防寒保暖 根据气温、季节变化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物理性损伤刺激皮肤。冬季注意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有条件的要使用加湿器,避免过度地使用电热毯和暖气。内衣应选择棉织物,宽松舒适、透气好,既对皮肤刺激小,又不过紧,以利于血液循环。
清淡饮食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忌食油炸类、烧烤食品等温燥食品,尽量食用含食物纤维多的食物,以保证大便通畅,有利于缓解瘙痒症状;戒烟酒、浓茶、咖啡,并尽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中适度补充脂肪。
需要注意,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发作时,不能盲目用药,特别是一些含激素类药物,以免引起其他疾病。发生持续或瘙痒较为严重时,可使用pH值低的清洁剂、润滑剂和止痒剂(如维生素E霜、丹皮酚软有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镇静安眠药,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片、赛庚啶片等,还可以服用适量钙剂、维生素C。
“一到冬季,大腿上、肚子上、背上,有时甚至在脸上,时不时就会出现一坨风团,奇痒无比。如果挠它,则越挠越严重,本来只有一小片疙瘩,挠一会儿就成一大片了,又难受又难看。痒得难受时,恨不得把它们挠破,疼的滋味都要比痒好受一些。”这是很多荨麻疹患者的常见描述,从中我们也知道荨麻疹的几个临床表现特点:
病程不定 荨麻疹发病快,消落也快,但病程不定,可于1天或1~2周内痊愈。
瘙痒难忍 全身瘙痒难忍,让患者无法正常地工作和学习,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便。
起疙瘩 荨麻疹的症状表现主要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苍白色扁平疙瘩,较多时会融合成大片,遍布全身,伴有明显瘙痒。儿童常合并发热和胃肠道症状,有些患儿还可合并手足、眼睑甚至整个面部的局限性水肿。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如食物、药物、感染、蚊虫叮咬、吸入物、接触物、内科疾病、遗传以及精神因素、物理或化学因素等均可诱发。
药物因素 在临床中,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多黏霉素等抗生素。
疾病因素 荨麻疹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能导致荨麻疹的疾病较多,例如各种感染性疾病。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经紊乱,甚至体内潜在的肿瘤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另外,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便秘既是瘙痒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加重瘙痒的诱因。
饮食因素 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多以食物中的动物蛋白质致敏最为常见,如鱼虾、牛奶、鸡蛋等。再者,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也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机体过敏的风险。
中医认为,正气亏虚是荨麻疹的发病基础,邪毒外侵或内生则是荨麻疹的始动因素。不论是内生之邪毒还是外来邪毒均可与正气相争,不断耗伤气血,使正气更弱,气血津液耗损,脏腑失养,加重正虚。因此,扶正与驱邪相辅相成,能达到除病固本的目的。扶正即是调补气血、津液、阴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驱邪是通过汗、吐、下等法将毒邪从皮毛、口鼻、二便等途径排除体外,使毒去正安。具体治疗方案,可将以下四种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
中医方剂 可以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味,这种药方由当归、白芍、桂枝、防风、甘草、木通、大枣等药物组成的,能起到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祛风止痒的作用。
中成药 荨麻疹丸能起到清热祛风、除湿止痒的作用。
艾灸主要是借助灸火温和热力以及穴位的功能来治疗疾病,常用的穴位是涌泉穴、足三里穴、大椎穴。这几个穴位都能起到温通气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西药 患者在治疗期间也可以结合西药来进行治疗,以在短时间控制病情的发展。常用的为抗组胺药物,比如氯雷他定胶囊、马来酸氯苯那敏片、麻黄碱苯海拉明片。具体服用哪种,还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另外,还可以采取适当的进补方法来调整体质,膏方是秋冬季调理机体的一种重要方法。调配膏方讲究个体化原则,中医师会对冬令瘙痒症患者先行望、闻、问、切,在滋阴养血的基础上,配合具有祛风、清热、祛湿等作用的中药,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为身体肌肤“加油”“补水”,来真正达到“由内养外,远离瘙痒”的目的。
总的来说,老年人如果在秋冬季出现皮肤瘙痒,既要治标,更要治本,需要内外兼修,使得肌肤恢复光华润泽,瘙痒自然能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