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全世界12.5亿烟草使用者中,60%以上的人(超过7.5亿人)希望戒烟,但70%的人无法获得有效的戒烟服务。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24年7月2日发布首份戒烟指南,其中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戒烟措施。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该指南是我们在全球打击这些危险产品斗争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赋予各国必要的工具,大力支持个人戒烟,以减轻烟草相关疾病的全球负担。”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覆盖165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收集与分析后,发布了2000-2030年全球烟草使用流行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00-2022年期间,全球烟草使用者人数呈稳步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3.62亿(15岁及以上人群)下降到2022年的12.45亿。尽管如此,预计到2025年还是无法实现《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少30%的全球目标。烟草流行,仍然是世界迄今面临的几项最大的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谁都懂,但依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他们或出于好奇,或因为社交需求,或是为了缓解压力,理由千奇百怪,但“出坑”难的原因都十分一致,就是烟瘾难戒。
据中央电视台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戒烟者两年之内复吸率超过90%,而另外不到10%的人群中,也有一大部分在多年后复吸。戒烟、复吸、再次戒烟……成为许多烟民绕不开的“怪圈”。
为什么戒烟这么难?因为烟草依赖属于成瘾性疾病的范畴,只不过成瘾的程度不同而已。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研究暨临床戒烟中心负责人肖丹教授说,“吸烟者停止或减少吸烟量后,会出现焦虑、抑郁、头痛、睡眠障碍等戒断症状。这些症状在戒烟最初14天内表现最强烈,之后逐渐减轻,这也是大部分人只能坚持一周左右的原因。”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萌则表示,“成瘾”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综合学科,心理学、医学、脑科学都会掺加其中。“简单而言,当你大脑中的两股力量诉求不一样时,你的欲望告诉你说,我好想吸烟,但是你的理性感觉不行。当欲望大于理性,没有办法用理性压制自己欲望,抽烟或者其他成瘾行为就这么形成了。”
有研究表明,在没有任何戒烟帮助的情况下,只有不到3%的吸烟者能够在戒烟后维持1年以上不吸烟。
29岁的郭超(化名)从17岁就开始抽烟,7年前,他因长期抽烟导致身体体质下降,意识到自己需要戒烟。“一开始戒烟人会消沉,体重上涨。”郭超回忆自己最初戒烟时经历了许多“考验”,“最难的地方是心情不好没烟抽,我就更加烦躁,不抽的时候嘴会很闲,只能吃小零食、口香糖,或者去运动健身。”因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郭超成功戒掉了烟草,然而,他却没逃过电子烟的诱惑,“我看其他人抽电子烟很好玩,经常刷到吐烟的视频,然后就入坑了。”
“很多人觉得电子烟它不算烟,这是个误区,电子烟它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本身是一个成瘾的物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谢于鹏指出,郭超这种改抽电子烟的行为并不算彻底戒烟,吸电子烟和其他新型烟草同样对健康有害。多项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则显示,使用电子烟会使传统卷烟使用率增加近3倍,在非吸烟青年中尤其如此。
当然,“戒烟难”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糖烟酒”曾经成为特有名词,是稀缺、珍贵、重要的物资,一度成为民间馈赠礼物的基本要件。时至今日,高档烟酒仍是礼物馈赠“上佳之选”。在有些地区,敬烟是日常社交的基本礼节。一方恭敬递上一根香烟,另一方当场吸食之后表示感谢,完成见面之初的寒暄。在一些社交场合,一起吸烟也成为身份认同、融洽气氛的重要形式。在这种社会文化的熏陶甚至裹挟之下,戒烟变得更加困难。
“吸烟为致病之首恶,控烟为防病之首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认为,提升民众对吸烟危害性的认识,是戒烟行动的首要任务。
为此,小编为大家梳理了几个常见的吸烟与戒烟误区——
误区一:尼古丁是伤害我们健康的罪魁祸首
很多人认为吸烟最大的危害是尼古丁,实际上尼古丁只会让人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真正带来伤害的是香烟的燃烧产物焦油、烟气、一氧化碳等,以焦油为例,卷烟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焦油含有16种致癌物质,4000多种烃类物质、硫化物等的混合物。
误区二:不在孩子面前抽烟就没影响
吸烟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会影响身边不吸烟的人群。因为烟草燃烧的烟雾只有少部分被吸烟者吸入体内,大部分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手烟”。除此之外,“三手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它是指吸烟后留在物体表面和灰尘中的烟草烟雾及化学成分的残留物。比如进入一些宾馆房间,明明看不到有人抽烟却闻得到烟味,墙壁上还有被烟熏出的黄色污渍,这些都是“三手烟”留下的痕迹。
“三手烟”的危害持久而隐匿,对婴幼儿的危害最大。有些父母即便不在孩子面前吸烟,但头发、衣物上仍然会沾染“三手烟”,对孩子造成伤害。有研究表明,接触“三手烟”的婴幼儿体内所含尼古丁代谢产物是完全不受烟草影响孩子的7倍。
误区三:吸烟者中也有长寿者,所以不必戒烟
在吸烟者中也会出现个别长寿者,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全体吸烟者都会长寿。各种研究都认为对于整体吸烟成瘾者来说,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是较不吸烟者明显缩短,同时吸烟者患各种肿瘤,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都要远远高于不吸烟者。对于吸烟与长寿这个问题来说,个别的吸烟者出现长寿与他体内细胞损伤修复能力较强等有关系,在人群中属于个别现象,不能够代表整体,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四:价格贵的卷烟危害小
烟草的价格高低取决于卷烟厂内部的定价机制和销售策略,并不是说价格贵的烟草就一定会减少危害。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价格的卷烟,其烟丝中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存在危害少的卷烟。
误区五:戒烟会诱发疾病
有人烟本来抽得好好的,一戒烟反而生病住院了。事实上这种情况属于“干戒”导致的戒断综合征,是由于体内尼古丁水平突然下降所致,类似突然戒断毒品后出现的心慌、胸闷、焦虑甚至全身骨头缝里“蚂蚁爬”等,这些症状一般持续2~3周,不会对人造成心、肺等器官的器质性损害。如果在药物辅助下,戒烟带来的不适症状会降低到最低程度,戒烟者的依从性会更好。
吸烟的危害或许在一段时间后才陆续显现,但戒烟的好处立时可见。戒烟后20分钟内,心率和血压便会下降;12小时后,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便会降至正常水平;48小时后,嗅觉和味觉改善。
戒烟的长期健康益处则包括——
1.改善听力和视觉
在8年时间内对5万多名日本人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60%吸烟者会出现高频听力受损,而每天多吸1支烟,风险就会增加一些。幸运的是,在戒烟5年后,听力受损风险会降低。吸烟还与导致老年人失明的最常见原因黄斑变性有关。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这种疾病的风险高出3~4倍,而一旦戒烟,则会恢复正常。
2.让肺不再“气喘吁吁”
研究发现,烟草烟雾中的毒素会麻痹和破坏气管黏膜上的毛发状微小凸起物(纤毛),使之出现缺陷。有缺陷的纤毛会导致黏液在气管内积聚,引发了气喘、咳嗽;黏液中的病原微生物会不受控制地复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在戒烟短短一个月后就会开始降低,因为会重新生长出健康的纤毛,支气管的炎症也会减轻。而且,戒烟9个月后,肺泡壁会变得更强壮,肺活量能增加10%。
3.让牙口变好
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让我们口腔黏膜中的上皮细胞接触尼古丁和芳香剂,会导致一半以上的细胞在短短3天内死亡。放弃烟草或电子烟产品可以改善牙龈组织的血流,确保细胞获得生存所需的足够营养。这样做还能使免疫细胞进入感染区域,在一年后能降低罹患慢性牙龈疾病的风险。
4.能延寿
戒烟还会让心率下降、血压降低,在两年后导致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50%。由于减少了与烟草中数种致癌化学物质的接触,所有种类癌症,尤其是肺癌的风险大大降低。约30岁时开始戒烟,可使预期寿命增加约10年;约40岁时开始戒烟,可使预期寿命增加约9年;约50岁时开始戒烟,可使预期寿命增加约6年;约60岁时开始戒烟,可使预期寿命增加约3年。
5.其他
戒烟可减少与二手烟相关的许多儿童疾病额外危险,比如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耳部感染。戒烟还可以减少发生阳痿、怀孕困难、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和流产的风险。
戒烟除了有益健康,对保护环境也有益处。因为烟草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种植、烘烤、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废弃烟头的处理都会对环境造成威胁。据统计,每年有6亿棵树被砍下做卷烟,另有2200万吨水用于制造卷烟;每年因生产烟草而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量相当于8400万吨二氧化碳;全球有70%的海鸟和30%的海龟体内都发现有烟头碎屑;全球每年约有350万公顷土地因种植烟草而遭到破坏,很多国家已经出现烟草种植导致的荒漠化。因此,为了健康和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让我们放下手中的烟,共同创建无烟环境!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首份《世卫组织成人戒烟临床治疗指南》(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基于此前世卫相关研究、各国现有的戒烟指南以及目标人群需求,提出以下7个方面的建议:
1.在临床和社区环境中提供行为支持
建议采用行为干预措施,包括在医疗环境中常规地提供简短戒烟咨询(30秒到3分钟),以及为有戒烟意愿的烟草使用者提供更强化的行为支持(个体、团体或电话咨询)。
2.数字化戒烟干预
数字干预措施如短信、智能手机应用和互联网程序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或自我管理工具使用。
3.在临床和社区环境中实施药物干预
有效的戒烟药物包括伐尼克兰、尼古丁替代疗法、安非他酮和金雀花碱。其中前三者为一线治疗方案。
当一线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向有戒烟意愿的烟草使用者提供安非他酮与尼古丁替代疗法或伐尼克兰联合治疗。
【编者注:吸烟者常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伐尼克兰的作用,就是争夺大脑中的尼古丁受体,让吸烟的“快感”减少,从而帮助戒烟。此外,伐尼克兰还可以模仿尼古丁对大脑产生的作用,减轻吸烟的冲动和部分戒断症状,让“老烟枪”不再因为戒烟而思绪飘摇、坐立不安。尼古丁替代疗法(NRT)也是通过含有尼古丁的贴片、口香糖等,减轻戒断症状和对吸烟的强烈渴望。NRT虽然含有尼古丁,但浓度低于香烟,且不含香烟中的其他数百种有害物质。有研究显示,使用NRT的戒烟成功率比安慰剂组高出2倍。如果尼古丁贴片联合尼古丁口香糖或尼古丁口腔喷雾使用,戒烟成功率比安慰剂组高出3.6倍。安非他酮的作用机制与NRT类似,可以减少吸烟者对尼古丁的渴望,并减轻戒断症状。】
4.无烟气烟草使用的戒烟干预措施
向有戒烟意愿的无烟气烟草使用者(如口嚼烟),提供强化行为支持干预(面对面的个人、团体咨询,或电话咨询)。
伐尼克兰或尼古丁替代疗法,应作为有戒烟意愿的无烟气烟草使用者的戒烟药物选择。
5.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将药物治疗与行为干预相结合,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戒烟成功率。
6.传统疗法、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
目前的证据尚不足以判断,是否应向有戒烟意愿的烟草使用者推荐传统、补充和替代疗法。如果要向有戒烟意愿的烟草使用者应用这些疗法,请确保已为他们提供了全面的戒烟支持,包括行为支持和/或药物治疗。
7.系统层面的干预和政策
所有医疗机构在其医疗记录(包括电子健康档案)中纳入烟草使用状况和戒烟干预措施的使用情况。对所有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培训,以便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日常医疗实践中提供有效的戒烟干预措施。为全部有戒烟意愿的烟草使用者提供免费或至少减免部分费用的循证戒烟干预。
在我国,《指南》中的部分推荐措施已经得到出台及落实,其中包括:全国已经建成超过1,300家戒烟门诊,能够为有戒烟意愿的烟草使用者提供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并且部分诊疗费用能够得到报销;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能够为就诊患者提供简短戒烟咨询;已有一些在线戒烟app或小程序能够辅助吸烟者戒烟。
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控烟行动工作组的指导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权威戒烟资源,打造了“中国戒烟平台”微信小程序。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得多种戒烟服务和资源,如戒烟诊所、戒烟热线、戒烟小程序等触手可及,便于吸烟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且被证实有效的戒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