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喜欢的声音,一般忍忍就过去了。但有些人对某些声响极为敏感,完全无法忍受甚至会因此暴怒,就可能是心理异常状态。《应用心理学》杂志最近刊文指出,一些人受不了常见的咀嚼、清嗓声,或许是“恐音症”。
论文介绍,恐音症是种特殊的情绪性心理障碍,指患者对某些日常声音会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报告的案例来看,容易触发恐声反应的声音多为由他人口中发出的声音,如咀嚼、啜饮、吞咽、咂嘴(“啧啧”声)、清喉咙和沉重的呼吸声,且相比陌生人,由熟人发出的此类声音更让患者痛苦。其他的,如婴儿哭声、刹车声、餐具撞击声、键盘打字声、手指敲击声等,也会引发厌恶情绪。而鸟鸣、流水声、海浪声、雨声等则几乎不会触发反应。
受到相关声音刺激后,恐音症患者会表现出极度的愤怒、厌恶和焦虑;有的可能出现躯体症状,如出汗、肌肉紧张、心跳加快等;更为严重的,会抑制不住冲动,采取反击行为,包括斥责、谩骂、怒视甚至攻击对方。由于容易产生人际冲突,一些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回避社交,对个人发展造成巨大阻碍。
当前还没有系统缓解或治疗恐音症的方案,患者可尝试用以下办法来缓解:一是借鉴“耳鸣屏蔽疗法”,在厌恶声环境中戴上耳塞或听一些白噪音来减少听觉刺激;二是“暴露疗法”,让自己逐步暴露在恐惧的声音中,慢慢适应声音进而脱敏;三是正念冥想,观察和体验自己对声音的负面情绪,提高对这些情绪的接受度和忍耐力,让情绪可控,减少过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