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电力保供守护者 钝力克难勇担当

2024-09-15 00:00:00刘娜
科学导报 2024年60期

在河曲电厂维护部车间,一条“攻克艰难”的字幅赫然映入眼帘,这里是攻克关键技术的“高地”。办公桌前,王洪波正在对刚“出炉”的图纸进行分析。“现在机组启停特别频繁,对设备可靠性要求更高了,我们技术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对《科学导报》记者说。

1983年出生的王洪波,现任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河曲电厂维护部汽机专业副主任,曾荣获2023年忻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是个很年轻的“劳模”。虽然获此殊荣,却总是朴实、谦逊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和大家一样。”

原本计划两个小时的采访,却进行了整整一天,王洪波的电话一直有人打入。“实在不好意思,这几天太忙,供热设备消缺检查,我需要马上去协调处理。”话音未落,他便匆匆离去。

在班组成员的眼里,王洪波责任心强,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他对工作标准要求高,对自己更加严格,大部分时间都奋战在检修一线,在各类大小修、抢修任务中,他总是身先士卒,早出晚归、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

“我们维护部手机是24小时不能关的,毕竟设备全天候运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异常。不论白天夜晚,王洪波都是一个电话就被召唤回现场,已经习惯了。”在王洪波外出协调处理问题时,班组成员对记者说。

设备的擦拭和校准、“跑冒滴漏”点的紧固、内漏阀门消缺,从最开始的设备解体,到设备缺陷处理结束,每一环节、大小事务王洪波都亲力亲为。他将检修方案细化到每月、每周、每天,提前规划人、材、机配置,全盘掌握现场情况,时刻为每一场战斗做好准备。

2009年初,刚毕业的王洪波来到河曲电厂成为一名汽机检修工,在他看来,“勤学习、勤动手、勤琢磨、勤总结”是干好检修工作的必备条件。为了把设备内部结构弄清楚,他多次钻入汽轮机、加热器内部探查,对照图纸和实物反复参详,只为了搞清楚一个阀门的工作原理,像个“小尾巴”一样,追着师傅问到底。他嘴勤、手勤、腿勤,是当时公认的好学徒。

一分好奇,生出几分喜欢。从那时起,王洪波每天都守在机组旁,下班了还要再琢磨个把小时才肯回家。每次跟着师傅修好一个故障,他还会思考:如果别的地方也坏了该怎么办?常常一样活儿干完,脑子里的故障处理还要持续很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可以鼓励我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王洪波说。

寒来暑往、春暑秋寒。从单一的汽机维修专工逐渐历练成全能型维护部副主任,5000多个日夜,王洪波俨然成为企业一张行走的技能人才名片,2019年,河曲电厂创建权素维劳模创新工作室,王洪波和劳模工匠们一起,加快了个人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此时,公司二期供热增容改造工程正式开工,王洪波被任命为供热改造工程组组长。时间紧、任务重,王洪波没有任何迟疑,义无反顾签下“军令状”。自项目开工以来,他和团队起早贪黑,保持“5+2”“白+黑”的工作状态,几十个支桩、上千米管道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新增机组首次试压,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坚守在工地三天三夜,确保了优质的工程质量,也得到了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尊重,给企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企业用一个又一个平台、一次又一次机会,推着我往前走、大胆干,我停不下来,也不想停下来。”王洪波用一次次“零的突破”践行着自己“一定全力以赴”的诺言。

河曲电厂建厂多年,随着设备的老化和运行效率的降低,技术改造更新和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维护部汽机检修班组成员的平均年龄仅29岁,王洪波将对他们的培养视作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他从来不以年轻、经验不足为借口限制他们的成长,而是尽力为每个员工搭建一个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平台,让他们都能有“闪亮出彩”的机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王洪波不仅乐于与年轻技术人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还经常组织班组技术培训和研讨会,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运用“手把手教”“设备拆卸及回装慢镜头回放”“快问快答”等方式,激励团队成员苦练技能。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师带徒、操作陪练、技艺比武、理论授课等方式,毫无保留地把业务知识和绝技绝活传授给汽机新人。

多年来,维护部的青年也没有辜负王洪波的培育和引导,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汽轮机及辅机设备大小修、技术改造项目和日常消缺任务,保证了4台机组全年的安全稳定运行。他所带领的团队有10余人获得技术专利和五小优秀成果奖。

与王洪波打过交道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具有一种“钝力感”,在纷扰浮嚣的社会中,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数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百回攻一关,在前行中以热爱对抗寂寞,雕琢岁月光影。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